这首诗如此柔软、动人,第一眼就喜欢上她了。玛丽·奥利弗把悲伤说得那么可爱,让我们不能不真心爱她。
读这首诗,需要从几个视角来读,才能更好地感受那些推之不去的爱和关怀。
一是要以母亲的视角去读。
要爱悲伤。她现在是你的了。给到你手的,
你都必须,照顾好。
反复给她梳头,帮她
穿上小外套,牵着她的手,
特别是过马路的时候。
说这些话的人能是谁?是我们的母亲,她不厌其烦地絮叨着那些繁琐的事儿,“给她梳头”“帮她穿上小外套”“牵着她的手,特别是过马路的时候”;而且她还反复地嘱咐:“她现在是你的了。给到你手的,你都必须,照顾好。”
你听,多像啊,诗里诗外,有这样一位交给我们悲伤的母亲。那是母亲从腹中带给我们的,似第一声啼哭那样珍贵的悲伤啊。她是我们小小人生的发端,是一枚起始的音符,灵透、耀眼,有星星一样的眼神。
我们千万要忍住忧伤,珍惜忧伤,就像面对跃然纸上的母亲形象时,要忍住不要哭出声来,那会惊扰寂静,和寂静中的母亲。
二是要以师者的视角去读。
二三四节内容俨然就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在谆谆教诲,不知疲倦地给我们分析悲伤的课题,提醒我们不要弄丢了,要小心,要非常耐心。第二节说要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放松,要学会缓解压力,要“抚摸她的额头”。第三节和第四节是说要学会坚强,相信“奇妙的事情会发生”,而且“你也许会看到”。
细读这几个段落,会回到老师的目光中,仰起头来,看着老师的板书,看着老师的脸,看着我们可以看见的未来。那是一张让我们着迷的脸,从记忆的深处浮现,缓慢地推出镜像来。那是我们成长的瞬间、生命的奇迹。
悲伤是一座学校,那里有一位慈祥的师者,无时无刻不在传道、授业、解惑,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多久,都不会害怕。
三是要以我的视角去读。
我就是那个孩子——
在晨光中结伴同行,她会
一点点放松下来;她环顾四方,
开始成长。
诗人把悲伤写得如此小心,她是要强调悲伤是个孩子,值得怜惜。她怕让悲伤受伤,她怕悲伤成为真正的悲伤。她想听到的是悲伤之后的放歌,看到的是成长之后的天光。
我即悲傷,悲伤即我。我与悲伤都是孩子,我们浑然一体,我们在关怀中成长。我们会成为铁甲,成为战士,成为一个挺立在天地间大写的“人”。
这首诗之所以打动我们,还有力地佐证了: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人类拥有的共同情感是维系我们相爱的理由,跨越时空,不可阻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