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奏响了二十一世纪的乐章,“和平”与“绿色”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环境和发展更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蓝天。”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地球上六十多亿人的命运,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新世纪的主题,好的环境需要靠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爱护。人们环境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充分发挥初中地理教学德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对中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通过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环保活动,努力营造环保道德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环保道德观念,增强中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已成为地理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主要探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意义、内容、方式以及对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的思考。加强环境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影响、辐射、带动社区公民自觉遵守环保公德,争做环保卫士,让环保之花开遍校园,让地球母亲青春永驻。
关键词:
地理 教学 环境 道德教育
1、初中地理教学应担负起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另一方面,人类共同面临着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还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因此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从而认识到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地球上六十多亿人的命运,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新世纪的主题,好的环境需要靠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爱护。人们环境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初中地理教材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初中地理教学德育主阵地作用,在中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广大地理教师应积极承担起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
1.1 树立环境道德意识,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环境问题和道德问题是21世纪国际国内面临的两大难题。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之一,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可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无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1.1.1 何谓环境道德
环境道德是指维护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规范、行为准则及其对人类自身、后代切身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环境道德的构成要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包括: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意志、环境道德行为:从环境保护实践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三个内容:1、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2、保护自然生态、不破坏生态:3、节约资源,不滥用、浪费资源。保护环境是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环境道德建设更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1.1.2 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更小了,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人类比过去更容易认识自己实际上只能是以一个“类”而存在的,认识人类的共同利益,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必将作为人类共同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而日益为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资源又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保护环境的任务尤其艰巨。文化程度、科学普及程度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环保意识的树立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达到。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也为了对人类的贡献,我们理应使环境道德建设在新世纪有更多的成就。
环境道德,即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它的目标是维护人类的环境与协调发展。环境道德的提出是对传统道德内涵的发展,它把传统道德观念用来表示人际关系准则扩大到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范围。环境道德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环境道德不仅仅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还应成为人们的自觉需要,所以环境重视环境道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环境道德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德育与环境教育内涵交叉的重合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教育,这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大内容。中学环境教育的价值取向重在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心,表现在每个公民对环境的态度。进一步明确到环境道德教育,既丰富了中学德育的内容,又更直接、更集中地体现了环境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中学抓环境道德教育,实在是抓住了各项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当今社会,提信息时代也好,提知识经济也好,无论社会怎样向前发展,人类越走向文明进步,环境道德教育多方面的价值将越发显示。环境道德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环境道德教育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生态伦理和行为规范。
1.1.3 环境道德教育应从小抓起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亦即“可持续发展”,而一种发展模式的建立和保持,必然伴随着某种环境伦理道德的形成和演进。建立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关系尤其重要。“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伦理观”指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人类活动有两大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提到环境问题,我们一般想到的是浓浓的黑烟、污染的河流、板结的农田、大片的荒漠等由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但由不良的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人们尚缺乏相应的知识。对此问题的探讨使环境保护问题更成了每个人身体力行,可以“从我做起”的事。
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紧迫,更多的是一种“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善待环境,善待自己”的使命。
环境意识是现代人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既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校全面教育质量的提高。
环境教育应当是全民教育,并要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贯穿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贯穿于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尤其要特别注意从青少年抓起。
环境教育应当是全球教育,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整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组成部分。
总之,环境意识不会自发产生,需要经过培养和教育。环境意识是人们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自然观、环境价值观、道德观、人口观、法制观、资源观的体现。所以,环境道德教育应从小抓起。
1.2 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环境道德是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环境道德,即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它的目标是维护人类的环境与协调发展。环境道德的提出是对传统道德内涵的发展,它把传统道德观念用来表示人际关系准则扩大到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范围。环境道德是关系列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环境道德不仅仅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还应成为人们的自觉需要,所以环境道德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重视环境道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对环保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道德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诸如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践踏草坪等现象,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环境道德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在中学抓环境道德教育,实在是抓住了各项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也好,还是知识经济也好,无论社会怎样向前发展,人类越走向文明进步,环境道德教育多方面的价值将越发显示。
环境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环境道德行为。环境道德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联的特殊领域,必定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学生对待环境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是环境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1.3 学校是进行系统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地理教学应承担起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
学校是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地理教学应承担起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可结合地理教学涉及如下问题:A。环境问题是世界热点问题;B。环境问题的危害;C。人类对自身发展的反思;D。可持续发展战略;F。讨论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G。国情与国策;H。观察、调查身边的环境质量;I。环境道德的基本要求;J。环境道德行为规范;K。怎样培养自我约束的意志品质等。
结合地理教学设计环境道德主题教育活动,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主题活动的主题要覆盖环境道德教育的所有对象,利用集体目标的激励、组织全体师生实践,在参与中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习惯。例如上海市闵行中学的做法是:每一个主题活动都设计一个口号,如“让道德的阳光照遍我们生活的空间”。主要活动有建立培养环境道德的规章制度,培训学生干部,让学生走上讲台,举办环境道德讲座;在舆论宣传的基础上,学校抓垃圾分类、控制吸烟、司职到位三个突破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4 环境道德教育的体系和现状
教育是指教导规戒,以理服人、以法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环境保护事业素有以教育起家之说。可见教育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第一环境意识优劣和环境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拥有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呼吸新空气、饮用清洁的水,是每个人的权利和愿望,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权利,要靠教育获得和提高。第二,环保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不但涉及政府若干行政部门,同时也涉及公民和其他组织。
许多环境知识学生并不是不懂,主要的问题是知识与行为脱节,不按照懂得的道理去做。目前在中学虽然已经重视了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但是环境道德教育相当薄弱。原因在于把环境教育理解为普及环保知识,用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替代环境道德教育。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两者关系虽然密切,但不能替代。普及环境教育首要的问题应该是环境道德方面的教育。
人们应树立的环境方面价值观与态度,包括环境审美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尊重与热爱生命的品质。在环境教育中,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发展学生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
2、发挥地理教学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勇挑环保道德教育的重任
2.1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1.1 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例如:我国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脆弱,庞大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又造成了重大的、持久的压力,加上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冲击和破坏,因此,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在国土、水、生命健康和生物等四个方面突出表现出来。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质量变差,非农业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诸如以上内容教材中均有体现,因此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2.1.2 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养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除了经济和法律手段,还需依靠道德的约束。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中,青少年历来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他们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整个民族素质状况,也必将影响国家社会发展。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对南斯拉夫已经实行50多天的狂轰滥炸,试图摧毁南斯拉夫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包括化工厂,结果造成南斯拉夫乃至巴尔干的空前的生态灾难。近日英美联军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更是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人道主义灾难,大量新式武器的使用更是破坏了两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给当地人民及周边国家带来环境灾难,霸权主义仍将是地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最危险因素。
《人类环境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
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明文规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保护环境第一次成为公民社会公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青少年是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抓住这一关键时期,一代代培养,必然会使生态环境道德在全社会形成。
什么是生态环境道德?团中央概括为12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具体行为是什么?团中央提出16个字: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如今“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生态环境道德理念已渐入人心。据一家权威机构调查,仅北京市海淀区就有30%的居民了解保护母亲河行动,13%的居民为保护母亲河行动捐过款。
《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明确指出: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建议:环境教育重新定向,将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准则的培养置于环境教育的核心地位。培养学生环境道德准则过程中,须以极大的热忱,激发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以其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其喜闻乐见和别开生面的主题活动教育中受感染、受熏陶,受教育,并升华为关心和保护环境,净化和美化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和环境道德水准,执行环境道德行为规范。
2.2 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形成
环境道德的培养是一切环境保护和改善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会促进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形成。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
环境教育的内容根据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实际,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与改善、人口问题、环境法规、环境价值与德育、乡土环境教育等。
多年以来,笔者一直注重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并多次为初中地理教学中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和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环境教育课外活动,在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内容的同时,还及时补充新的资料和乡土材料,充实教育内容,如地理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介绍森林、草原、水、矿产资源的现状及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介绍人口问题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和计划生育的意义,结合相关知识学习渗透生态环境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教育,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举办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结合“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等活动,举办相应的“污染与健康”、“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知识讲座、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我校多次组织了“保护母亲河共建美好家园”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在宣誓中表示要把“保护母亲河共建美好家园”的口号落到实处,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在行动中发现不足,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以自己的行动宣传教育身边的人,做生态环境道德建设中积极的实践者,如到黄河河畔去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并对那里的公共环境卫生进行了清理打扫。在校园内宿舍楼周围得草坪、路面进行了清理打扫,在校园内向同学们散发印有环境保护的宣传单,让同学能认识到目前环境的危机,从而使同学从理性上认识自己的责任、自己的道德观,到校园外家属院中进行卫生清理,对那里的草坪拣拾白色垃圾。青年志愿者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因为学校环保教育成绩显著,被评为淄博市绿色环保学校。
3、环境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新世纪的道德建设,不仅要明确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还需要探索适应新时期新情况的科学方法,才能收到成效。道德建设离不开道德教育,这是普及社会已有的道德成果和使它代代相传的必要手段。但是道德教育要不成为单纯的说教,必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要从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出发,帮助人们了解、感知、理解自己的社会存在,为人们创设道德实践的机会,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养成道德习惯。环境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关键要看新的道德是否内化为人本身的良心,成为人自身的需求。
3.1 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初见成效
我们注意到集体育人的环境是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在环境道德风尚熏陶下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注意到形成环境觉悟和道德感悟,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净化学生的心灵角度、把保护环境的意识升华为自觉参与维护自然的、社会的环境美的意识和行动,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思想教育的目标。主题教育中,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从爱美爱绿、净化和美化校园到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积极和主动地参与社会的、自然的各类活动,更是生动的有益的陶冶学生心情,使之情操高尚、思想豁达、心胸开阔的育人途径。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演讲会等方式,广泛宣传形成高潮,并编撰学生论环境道德的文集,造成强大舆论,增强了师生对保护环境,遵守规范的自觉性。我们尤其突出环境主题。在校园显目的地方标出近年来联合国环境主题词,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水、生命的主要源泉”、“为了地球上的生命”等等,让学生经常在环境保护浓郁的氛围中自觉促进自身环境道德素质的提高。
学校在管理上也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我们采用音乐铃声,悠扬的音乐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有利于听课,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全体学生还初步实行垃圾袋装化和垃圾分类的试点。全校上下通过实践,师生行为规范明显上了新台阶,在校容校貌、防止污染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如今的高青县实验中学绿树成荫、三节鲜花、绿化面积高达百分之八十,成为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绿色环保学校。
3.2 建立完善学生环境道德水平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学生环境道德水平评价体系非常重要。学校对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要做到五到位,即:认识到位、制度到位、执法检查力度到位、宣传到位、监督指导到位。尤其要重视环境道德教育是否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及自身需要。通过校园环境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环保意识、是非观念等来评价学校环保教育的成效。学校应该成立主管领导负责下的环保道德教育机构,定时邀请环保部门进行指导,联系实际及时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有监督、有量化、有评比,真正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让环保之花开遍校园,并辐射至家庭乃至社会,使环保道德观植根于人们的心底。
3.3 环境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环境道德的培养是一切环境保护和改善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环境道德教育任重道远。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例如: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农药化肥污染的现状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以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绝灭、耕地锐减、淡水紧缺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介绍自然保护的措施,我国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和效益,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和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生态观;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人口剧增带来的问题,我国人均资源量与世界的比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措施,使学生了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严重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必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生育观和资源的人均观念;介绍我国生态环境方面法规的主要内容,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增强学生生态环境法制的观念,参与法规的实施。
此外,充分发挥初中地理教学的作用,联系实际开展乡土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和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思想也需重视。
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挖掘教材环保素材内涵,积极开展环保道德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道德教育任重道远,新时代的广大地理教师应承担起这份历史的重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