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俗到雅处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书 热度: 9610
耿毅军

  《情经》一书取材于一九五九年赵景深先生编汇的《明清民歌时调集》,原书收明代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夹竹桃》为主;清朝乾隆年间的王廷绍点订的《霓裳续谱》,嘉庆年间的华广生编的《白雪遗音》五种。收集整理这些市民、歌妓、乐工的小调,是一项艰苦而耗费大量心血的工作。冯梦龙与王廷绍相隔半个世纪,两人的经历却有不少共同之处:科举不顺,官场失意,生活放荡不拘行迹,热爱俗文化,不以俗字句为嫌。冯做过知县,王后来当过刑部主事,官儿都做得不大。冯熟悉市民,又“学道毋太拘”,崇尚自然,推崇民歌,认为是“情真”的凝结。王廷绍是在中进士之前编订《霓裳续谱》的,那时他住在马棚边上,还作联自嘲:“马骨,吃豆吃面兼吃草;车声历碌,拉人拉马不拉钱。”足见够穷愁潦倒的。

  幸亏有这些个穷得有傲骨的文化人,这才保全了千多首民清时期底层百姓的歌声,让我们从中看到绝不同于正统封建文化,而充满对自由的向往追求、大胆奔放的感情流露。现在这部《情经》选择了一些,以便让今天的读者从中去认识两三百年前中国社会的市井文化。这里,有精华自然也有糟粕。

  胡适先生曾说:“中国文学史上何尝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但我们不应向那古文传统史里去寻。应该向那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寻。因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他的这些见解的确精辟,出自社会底层的歌吟,有时会比无病呻吟的文人篇章更足以看出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的生活。这些作品表现了大多数人的痛苦和欢乐,恋爱的享受与别离的愁叹,对生活压迫的反响和与黑暗的抗争。这里有真性情,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妇女,只有在这里才能不加任何伪饰、大胆地倾吐心声。如《笑》为题:东南风起打斜来/好朵鲜花叶上开/后生娘子家没要嘻嘻笑/多少私情笑里来。你不得不惊叹发自群众内心流传于口头的歌谣的创造力。描写相思的,比兴手法用得十分贴切,《泣想》:青山在/绿水在/冤家不在/风常来/雨常来/书信不来/灾不害/病不害/相思常害/春去愁不去/花开闷不开/泪珠儿汪汪也/滴没了东洋海。亦有相思自嘲的《牛女》:闷来时/独自个在星月下过/猛抬头/看见了一条天河/牛郎星织女星俱在两边坐/南无阿弥陀佛/那星宿也犯着孤/星宿儿不得成双也/何况他与我。

  因为出于口头流传,语言新鲜活泼;即便用很挑剔的眼光来读这些市井民歌,也能发现许多耳目一新的东西。这些民谣俗曲把世情看得凉淡无聊之至,而以人的享乐为主。没有功名利禄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却比比皆是。除开上边列举的几首,还有像小品一样的《送别》:送情人直送到无锡路/叫一声烧窑人/我的哥/一般窑怎烧出两般样货/砖儿这等厚/瓦儿这等薄/厚的就是他人也/薄的就是我。同题的另一首更加有趣:送情人直送到丹阳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赶脚的/你哭的因何故/道是:去的不肯去/哭的只管哭/你两下里调情也/我的驴儿受了苦。语言俏皮乖张,令人忍俊不禁。

  俗到极处便是大雅。其实,文人许多创作来自民间,而民间,百姓在生活中,口头创作与流传总是源源不绝。“因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适之先生的话不错。明清时代俗而又俗的民歌时调,带给我们确是一种享受。难得闻到这种泥土野花的芳香味了。

  (《情经》,广州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三月版,9.80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