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选辑》由延安解放社一九三九年五月出版,所附《研究提纲》是艾思奇写的。下文中用宋体字排的是毛泽东所写的批注,用小号仿宋体字排的是原书中与批注文字直接有关的段落。因刊物排印技术关系,毛泽东在《研究提纲》本文所作的各种读书记号未能刊出,与批注文字有关的原书段落也摘引得较为简短。批注的详细情况,请参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一书(九月份出版)。
抗日战争是进步的革命战争,抗日的党派是进步的党派。凡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营垒里的阶级党派,都是进步的。
都是进步的,但是有差别的。
凡代表抗日党派的哲学思想,即使不是辩证法唯物论,也有进步性。
无产阶级与一切抗日党派联合。
无产阶级的哲学,辩证法唯物论,也与一切抗日党派中的哲学联合。
抗日阵营以内有两条政治路线,一条是彻底的,一条是不彻底的。哲学路线也一样,前者对后者必须批评并克服之。
联合的目的是,共同努力完成抗战建国的任务,用哲学的力量来帮助完成这任务……
不但是帮助,而且是指导。
……辩证法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不可分的构成部分……
不但是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基础。
在中国研究辩证法唯物论的哲学,是要站在民族的基础上的……
是要站在民族的和劳动人民的基础上的,民族的与劳动阶级的利益之一致。
机械唯物论在近代辩证法唯物论出现以前是进步的,在后者出现以后,却成了反动的逆流。
抗日战争中唯心论与机械唯物论的两面性,在其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上与在其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时是进步的,在其向辩证唯物论斗争上与向辩证唯物论斗争时是反动的。这种同时存在的两面性,规定了辩证唯物论应该联合唯心论与机械唯物论,同时又批判之。
二元论在中国也有传统,中国的中庸思想常常就被人曲解为折衷主义,或妥协调和主义……
中庸思想本来有折衷主义的成份,它是反对废止剥削又反对过分剥削的折衷主义,是孔子主义即儒家思想的基础,不是“被人曲解”,他本来是这样的。
客观唯心论在社会变革的问题上的表现,就是英雄造时势的思想……中国过去的教育救国的主张也是这一种唯心论。
英雄造时势,主要的是主观唯心论,他并不必承认什么客观的心。教育救国也一样。
形而上学唯物论以为真理的认识就是绝对完全的客观反映,以为真理可以一次把握尽净。
辩证法唯物论认为客观的绝对真理不是一次可以把握尽净,真理的认识是不断地更深刻和更完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
认识能力在各个阶段是有限的,在全历史上是无限的,方能逐渐地把握绝对真理。不承认这个认识能力的历史无限性,就要陷入不可知论。
什么是质?质就是一事物本身的规定性……质和属性。我们凭什么来把握一事物的质的规定呢?凭属性。
质为主要矛盾所规定,属性为次要矛盾所规定。
一切属性由质决定,质为主要矛盾所决定。
把握了属性,就把握了具体的质……
单只把握属性还没把握质,要根据属性进一层研究才能把握质。
中庸观念是有一定的真理内容的,它的错误不在于了解量变质的道理,而在于从形而上的观点上把这道理绝对化,使它变成死的不变的道德标准。
在于肯定质的安定性。
两条战线斗争的标准,因实践的发展而不同,但中庸主义则是不管时代的发展,只定下死的永久的质量的标准。
旧统治阶级的两条战线斗争方法是反动的方法,用以维持旧质不使变化,使旧质绝对化。马克斯主义的两条战线方法是革命的,只承认质的相对安定性,没有绝对主义。
……事物的质有各方面的规定,所以量变是各方面的量变,研究量变质的过程,也要从各方西的量变来考察。
虽然是各方面的量变,但是属于两大主要方面的各方面的量变,这两大主要方面之一方面的量变小了,另一方面则变大了,于是过程的质就变了。
……量变的中间,同时就有新质的准备,所以结果才达到质变,新质的出现不是无根据的。
质为矛盾的统治方面所规定,质变即矛盾的被统治方面转变为统治方面。
新质就是同旧质的矛盾方面相反对的矛盾方面所规定的质,这种反对方面的量变到了最大限度,就引起整个过程的质变。
……飞跃有各种形式,因着事物不同而有差异,飞跃也不是毫无时间性。
这一句(指“飞跃……时间性”)是多余的,而且不甚正确。
……一事物本身,就包含着或者发生着与自身对立的作用……日本侵略中国就不能不产生唤醒中国的作用。
坟墓都是自己掘的。
……斗争性的意义。斗争性表现在互相压抑、互相排斥的作用上,事物必须压抑自己的否定或对立的方面,以显出自己的存在,以保证自己的存在,以维持自己的质的安定性。质的不变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维持的。
质的暂时不变就是在这样情形下维持的,质的终久必变也是在这样情形下出现的。原文只说了斗争的片面意义,而且是保守的意义。
……同一性或统一,也不是均衡。均衡是两种相反的力量互相抵消的状态。这里没有对立的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推移的作用。对立的统一不需要两种相反而又相等的力量,否定的方面在发展的当初可以极小,而在发展中可以壮大起来,原因是正面的东西不能不依赖它。所以,辩证法的信奉者要看重发展的方面,不管这方面的力量是如何小。如果相信均衡论,就会对于发展方面不能自信,而成为右倾机会主义。
均衡是统一的一种状态,一种暂时的过渡的状态。如凡尔赛条〔约〕后的暂时相对稳定局面,也有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推移的作用。对立统一体对于此种暂时地相反而又相等的力量,不是什么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此种状态必然成为暂时过渡之一形态的问题。均衡论是均衡绝对主义,承认暂时过渡的均衡,不是均衡论,否认了它,则必变为诡辩论。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的,而且互相推移的。没有一定的斗争不能有一定的统一,所谓“不打不成相识”。没有一定的同一性也不会有斗争……
一定条件下的斗争与一定条件下的统一,原文忽略了这种一定条件,说了结果忘了原因。
……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一定的统一形式,但这里也就包含了这样的意味,即:只要条件具备,只要在这样的条件下,那统一也是绝对可能的。所以列宁说:“相对的东西中间,也包含着绝对的东西。”
形态也是在一定条件之下的,说斗争无条件,是指矛盾的普遍性、永久性,不是说具体的矛盾。
依一时说,统一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依永久说,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绝对谓占统治地位。
统一即事物的暂时安定。事物的安定在暂时是绝对的,在永
久是相对的,这才是列宁“相对中有绝对”之意,不是什么“统一 之绝对可能”。我们在一定时期内承认国家的绝对性(国家至上),而在整个历史上又否认国家的绝对性(国家是暂时的)。
……矛盾的多样的性质,不是并存的,而是在发展和转化中互相关联的。
依时间说不是并存的,依空间说是并存的。
矛盾的多样性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是事物在历史发展中表现的多样,第二是在空间中各种不同矛盾的并存。
矛盾的解决并不是矛盾的消灭,而是新的运动形态或新质的产生,在这时,就又同时发生新的矛盾,这就是矛盾的发展和转化,是矛盾的多样性的来源。
一切皆有消灭。一切具体的矛盾皆要消灭的,这是相对的消灭;但消灭了又发生,这是绝对的保存。
是旧矛盾的消灭,新矛盾的发生。
……基本矛盾知主导的矛盾:一事物(或过程)虽包含着不同的许多矛盾,然而决定这一事物(或过程)的根本的性质的东西,是那基本的矛盾。
决定基本性质的是那基本矛盾的基本方面,即占统治地位的方面。
……一过程的各阶段也有质的变化,其运动的形态不同,决定于各阶段的主导的矛盾。
基本、主导主要意思是一样的,将他们区别起来是不对的。
……矛盾的基本方面和主导方面:基本矛盾的各倾向或各方面,对于一事物或过程的质的决定作用也不是完全同一的。质是决定于各方面中的基本的方面。
基本的方面不一定就是发展的主导方面。物质决定精神,然而在一定条件下,精神的作用有主导地推动发展的力量,如社会运动中的文化运动之类,主导的方面决定一定发展阶段的质,正如主导的矛盾一样。
这是不对的,基本方面就是主导方面。物质对精神主导,他就包括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五四运动之成为新文化运动是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决定,他反过来又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原是中国资本主义本身的要求。
主导方面的存在,对于事物的发展前途有很大的意义,要看事物从那一个方向发展,就要看那一种矛盾或矛盾的那一方面起主导的作用,因为所谓能起主导作用,就是能够压抑对立的方面面使事物向着自己所向的前途发展的意思。政治上的领导权,战争上的争取主动,都是主导作用在人的努力中的表现。任何事物,发展的前途都不会只有一个,这就因为可能成为主导的方面不只一个的缘故。
可能性基本的只有两个,并没有多个。这是因为一事物在一过程中,只有一个基本矛盾,而这个矛盾的两方面各有一种要求,故有两种可能性。但现实性只有一个,则是因为矛盾斗争的一方面被另一方面压倒,破坏了一个可能性,故只剩下的一个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也有第三种可能性的,则是因为次要矛盾的存在,如社会中有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存在之故。然基本上只有两个可能性,因为基本的矛盾方面只有两方面之故。
矛盾的两方面可能成为主导方面的基本上只有一个。如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资产阶级是主导方面,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只有无产阶级是主导方面,中国民主革命在无产阶级幻<幼>稚时代只有资产阶级是主导方面(同盟会),而在无产阶级政治上觉悟了的时代,他就成了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主导方面。
中国的中庸思想,被一部分人曲解为折衷主义,中庸思想中的精华,是辩证法的,它肯定质的安定性,而不是把肯定和否定平列看待。
中庸思想是反辩证〔法〕的,他知道量变质,但畏惧其变,用两条战线斗争方法来维持旧质不使变化,这是维持封建制度的方法论。他只是辩证法的一要素,如同形式论理之同一律只是辩证法一要素一样,而不是辩证法。
中庸主义包括了死硬派和折衷派两种思想。当其肯定质的绝对安定性,这是同一律,也就是死硬派思想。当其畏首畏尾于过程正反之间成为排中律的反面之唯中律,代表两端间的过渡形态时,他是折衷主义。当新势力与旧势力斗争激烈而胜负未分时,往往出现这种折衷主义。
……否定中包含发展的理解,在生活上是很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可以以后退的方式来促成前进运动,军队上的以退为进,中国旧思想中的相反相成(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就是一样的意义。
后退现象是矛盾双方一方被他方击败而发生的,而且被击败的一方是新质,若击败旧质,则不叫后退,而是前进。因此,后退是过程内部的现象,是量变现象,不是新过程代替旧过程的质变现象。此书弄错了。
……发展过程的中断,不是辩证法所要求的否定。是不是一切退后或失败都是前进和成功的基础呢?如果在这中间不能依据失败或退后的经验而继续努力,那就成了单纯的否定,这种单纯的否定,是把发展的进程中断了,所以不是辩证法所指的否定,因为它没有进一步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过程内部新质与旧质斗争,因旧质处于优势,故常能打败新质。然败者继续积蓄力量(量变),到了自己处于优势时,就能打败旧质,完成一个质变的否定。
……植物是麦子的否定,同时也就是麦子的生命的展开,因此终于发展到生出新的麦子的阶段。私有财产是原始共产的否定,同时也是生产力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也准奋了将来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性。
麦苗,私产都不是后退。
放弃大城市及抵抗中的一切退却,都是抗战的否定形式,然而这也正准备反攻力量的不可免的发展阶段,到一定的时候,必然可以发展到实际反攻完成抗战的阶段。
战争辩证法是和平——战争——和平,此书也错了。
……否定之否定法则又表示,发展不是直线,而是螺旋的发展,从出发到完成,中间总要经过一定的退后和挫折阶段,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是互相交错的。
整个宇宙发展即无数过程的继续,是向上的、直线的,每一过程内部是前进与后退交错的、曲线的。
否定之否定是不是绝对的完成呢?当然不是。它只是表示发展的一个段落的完成。否定之否定的阶段是旧的发展段落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发展段落的开始。
否定阶段在否定形式上包容和发展了肯定阶段的积极内容,否定之否定又包容和发展了否定阶段上的积极内容,所以否定之否定不仅外表是肯定的复归,不仅把第二阶段再否定,而且是前两阶段发展成果的综合。所以黑格尔又以正、反、合三个范畴来表示三个阶段的关联。
每一过程对下一过程言是肯定,对上一过程言是否定,对再上一过程言是否定之否定,说一过程内部有质变三阶段是不对的。
否定之否定法则只能作为我们研究问题的向导,而不是绝对的公式。我们根据这公式,要看出每一事物在什么条件之下发生,在什么情形下发展表现为退后的形态,……一切都要作具体的研究。
发生、发展、消灭是一个过程的事,不是三个过程。固然发生又表示上一过程的消灭,而消灭又表示一下<下一>过程的发生。然而,每个过程都有这三阶段,不是说三个过程,其第一叫作发生,其第二叫作发展,其第三叫作消灭或完成,这是错了的。
……本质和现象的范畴,是反映一切事物都有“外表形态”和“内部关系”的两个侧面。前者就是现象,后者就是本质。本质常常被现象所掩蔽,认识的任务就是要分析现象,揭发本质。
本质即为矛盾所规定的该现象的性质,矛盾体的斗争表现为现象,又规定该现象的性质,不了解矛盾,不能了解本质,也不能了解现象的发生与变化。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在现象
上是没有区别的,只在本质上有区别,这就是内部的区别。
……什么是根据?就是事物发展的基础。
根据即基本矛盾,而基本矛盾即是规定事物本质的。
甲,根据和本质是同列的范畴,本质的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就是根据。
乙,事物的根据在人类思想中的反映,又叫做“理由”,发展以一定的根据为基础,“主张”以一定的理由作基础。理由必须是从本质上去找,以表面现象为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如汪精卫以近卫的声明为理由而主张妥协,就是一例。
丙,事物的根据常是复合的,如中国革命的基本的矛盾就有民族矛盾和民主的与封建的矛盾的两方面。把各方面的矛盾都把握了,就是把握了充足的根据,或有了充足理由。
根据只能有一个是基本,其余均是次要的,被基本根据所规定的,即基本理由与次要理由之别。中国革命的根本矛盾是民族矛盾,封建势力一般只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充足理由即是把握了基本矛盾即基本根据,次要矛盾以外的矛盾都是条件。说理如把根据与条件都提到才算完备,这是对的。但这种“各方面矛盾都把握”,不能仅称“把握了充足的根据”。
……顺利条件和困难条件。条件不只促进发展,也有阻碍发展的。认识的任务就是要看出这两方面的条件,以便在实践中造成胜利条件,克服困难条件。
条件不顺利即是条件不具备,也即是敌人的条件是具备的,此一条多余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