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白新近编撰出版的《英语简史》是我国第一本论述英语发展历史的专著。全书共分十章,从英语的起源讲起,谈到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理性时代”与英语的规范化、十九世纪以来的英语词汇,一直叙述到美国英语、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差异,等等。
斯大林曾说过:“要了解某种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只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去进行研究,才有可能。”作者就是照这么做的。他在列举一系列有关英语拼写、读音、词汇、语法的演变的例子时,指出:从古英语的形成至今,经历了大约十五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英语的内部结构的确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通过“爆发”的方式突变的。具有表达思想、描述世界、进行交际的社会功能的语言,总是不断地发挥自己的功能来满足社会对它的要求。英语之所以能成为国际通用语,不仅有其国家的历史根源,还与它本身词汇系统较其他欧洲的语言简单,能广泛地吸收或借用外来语,日趋简明、精练的方向有密切的关系。了解和掌握英语的一般发展规律,无疑能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它、运用它。
讲述一种异国语言长达一千五百年的起源、演变历史,很难避免繁琐的罗列和冗长乏味的说教,而作者却能将泼墨写意和工笔重彩相结合,冶英国语言史、历史、文学史于一炉,对于繁浩的语言素材和史料精心剪裁,关键性的词汇和阅读片断安排得也很妥贴;恰如其分的评述往往着墨不多而言简意赅。引导读者从一斑窥全豹,徜徉在英国文化的殿堂,去学习、研究、掌握英语发展的规律。譬如,作者在摆出英语的“家谱”之后,就English和England两个名词的来由设问,其来龙去脉,在不列颠岛上的入侵者的得得铁蹄声中显得格外清晰,这就加深了读者对英语的形成的了解;摘录乔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楔子中的一段诗句原文,与现代英语的译文作比较,两者句子结构的相似与拼写形式的差异一目了然,并就势得出结论:“中古英语时期,英语已从一种综合性的语言逐步演变为一种分析性的语言。”至于外来语对各个时期英语的影响,与其国家的兴亡盛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正是吸取了人民语言和古代语言、外来语言的精华,才形成自己的亦韵亦散、绚丽多姿的创作语言。他的许多名剧中脍炙人口的台词,“已成为英语的成语并沿袭使用至今,极大的丰富了英国全民语言的宝库。”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既概括出英语历史的全貌,又不乏发微抉隐的述评,实为难得。许多芜杂、琐碎的语言、语法演变现象,在鲜明的历史背景烘托之下,也显得脉络分明而不孤立;一些早已废弃的语音、词汇、句法随着作者的条分缕析,也焕发出古文化的光彩。这样的写法,旨在使读者不拘泥一音一词的演变,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得到许多于英语史以外的收获。而这些意外的收获,又加深了读者对英语发展规律的理解。
书中有一段引文很形象地说明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语言特点和行文风格,即弗兰西斯·培根的名篇《谈读书》中的一段:“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获得中南五省优秀教育读物一等奖的《英语简史》,也是一本足使读者怡情、傅彩、长才的好书。
(《英语简史》,秦秀白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三月第一版,1.25元)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