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错成“罗马”,真是荒唐已极。翻译家杨宪益也看到了这个错误,立即打电话给《读书》,表示遗憾。新知书店的创办人之一徐雪寒同志,过去曾经就《读书》的编印、文字质量专门对编者说,编辑好比是裁缝,我看《读书》选的布料都是好的,是精品,但是你们这些裁缝却缝制得不够精心,不是这里脱线脚,就是那里掉扣子。劳祖德同志也几乎每期都来信指出本刊审校的错漏。此外,最近一个时期,我们也已几次收到读者对本刊文章的“求疵”,或者是对已经刊载的“求疵”的求疵,对“更正”的更正。读者完全正当地要求,作为经常对全国图书“求疵”的刊物,自已不应当有“疵”,至少是没有大“疵”。
列举这么一些《读书》杂志上的毛病,一是表明有那么多同志关心我们,经常给我们帮助,使我们能够多少“了解自我”,知道缺失所在,因而向大家表示感谢之意。第二,则是乘机向读者、作者告罪。刊物出错,原因多端,但是归根结蒂,终在编者把关不严,责任心不强。外地刊物已经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或定责任制度,或有奖惩办法,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重要的是,要纠正小毛病无所谓的思想。一本刊物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容不得一点缺损。更何况,错字不断,直接影响到这个刊物的“可信赖性”,更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今后还是希望得到读者的不断帮助,希望在大家的督促下有所前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