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关于《生活自然文库·昆虫》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书 热度: 11775
王伟济

  《读书》一九八二年第二期贾祖璋同志写的《评<生活自然文库·昆虫>》一文,对《昆虫》一书以及科学出版社和美国时代公司合作出版该公司的一套《生活自然文库》的中文版特辑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和看法。我作为一个编者在此表示欢迎,并提出我们的看法。

  《评昆虫》一文提出的一些具体批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对原译文在某些地方用词不当或个别科学性错误,未能校正。除此以外,《评昆虫》一文中有些意见是因不了解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过程而产生的误解;也有一些意见是属于看法不同而得出的不同结论。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出版过程。生活自然文库》是美国时代公司出版的一套英文版本丛书,共二十四种。这套丛书从六十年代初陆续出版,并不断修订增添新的内容,被译成法、日、俄、德、西班牙等三十多种文字的版本。美国时代公司没有同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中文版特辑以前,其中有十种已经由时代公司独自译成中文版,在香港等地发行。后来两家出版社合作出版中文特辑版,对没有译成中文的十四种,由我国译者翻译成中文,对已有中文版的仅由我方就原中文版本的科学性和繁体字进行必要的校订。由于插图较多,版面固定,校订中文字不能有所增删。《昆虫》一书属于后者。

  贾祖璋同志按文艺性(包括修辞)、科学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了评论,并得出了否定这本书的结论。我们不能同意这种评论。就这本书而言,我们承认它是有缺点的。但总的说来,这本书的内容是健康的,写法上是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译文也是忠于原文的并保持了原文的特点,在取材、编排、科学的深度和采用一些较新的发现等方面都是较新颖的。尤其是,全书在结构安排和文字叙述上摆脱了一般科学读物所难免的枯燥乏味的毛病,善于把科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动的描述。这一点是值得科普创作方面参考的。

  如第35页说“一只飞蛾不断撞向有灯光掩映的窗户,或者围着烛光不断打转,圈子越缩小,直到它扑向火焰,焚身而亡。”这是人们在夏天常见到的。但飞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书上配有几何图解并用浅显的文字说明造成一个螺旋形的航路的科学道理。

  这一类生动例子有很多,如激素对昆虫变态的控制、苍蝇的感觉器官、蜜蜂的“语言”、蚂蚁“行军”、狍甲虫“放炮”等等。然而更重要的在于,这本书不是昆虫的有趣故事的简单陈列,而是通过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的解释,逐步构成了一个关于昆虫世界的科学知识的系统。它对于增加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兴趣,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尽管有缺点,仍属瑕不掩瑜的一本好科普书。

  《评昆虫》一文中所举的例子,也有的属于对科普创作表现手法的不同看法。如批评不该用“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艺术”、“青蛙张开血盆大口”、“一只包藏祸心的姬蜂”等标题和插图说明,认为这些语言不好。我们认为科普读物的一个很大特点在于它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要把无意识的自然界描绘得生动活泼,有时免不了要采用拟人的手法、比喻的形式,甚至要有合理程度的夸张。“苟全性命”是描述昆虫“王国”的生存竞争及各种昆虫保存自己的一种比喻,青蛙的口当然不是血盆,但对于一只仅有青蛙几十分之一的小甲虫,说“青蛙张开了血盆大口,预备把它一口咬住”,这种比喻是可以理解的。对其它例子不一一叙述了。

  在科学性问题上,《评昆虫》的批评有的地方看来是误解了。例如文中责问:“说斑蝶‘一生只能作一次迁徒,那么这些从‘梦中醒来的个体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实际上《评昆虫》只引用了第26—27页上三张图片的解说之一,如果把三张图片和解说连结起来看,斑蝶从北美东部、中部各地到墨西哥过冬,休养栖息之后以备来春北飞。在向北飞行途中交配。这个过程是很清楚的。至于把来回一次称一次迁徒,是可以理解的。又如关于一化蚕和多化蚕的卵的“滞育”问题,《评昆虫》批评书中只说了多化蚕而没有说一化蚕,认为“如果能说一说一化蚕夏季产的卵为什么会滞育,那才是真正作了科学的解释。”其实,书中在这里不是全面介绍蚕的种类及其生长繁殖特性,而是论述许多昆虫在其生命史上某一时刻会进入一种叫“滞育”的停止生长阶段,说明滞育的原因在于外界日照长短对昆虫激素的作用及其对发育产生的影响。在这里不一定谈到“一化蚕”,何况作者是美国人,多用美国资料。据说美国饲养家蚕较少,可能和我国情况不同,这些是很难要求的。

  另外,《评昆虫》还批评了这本书在论述昆虫个体发育和系统演化上是“有点象十八世纪胚胎学上流行的那种‘先成论”,“恰恰说反了”个体发育和系统演化史。对此我们也有不同意见,篇幅所限,不作详细解释了。

  我们很赞成贾祖璋同志关于科普创作要注意民族性、民族传统的意见。科普读物的创作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但是《昆虫》这本书是美国科学家彼得·法布的作品,原文是英文,中文版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它不是编译,更不是我国作者创作。贾文评论《昆虫》“不够民族化”,值得商榷。我们当然热忱希望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能够根据我国民族特点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科普读物。同时我们认为介绍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普著作也是一方面的任务。出版《生活自然文库》的中文特辑版,正是基于我国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迫切需要。尽管我们没有经验,水平有限,缺点不少,但我们认为这是一项严肃的、有益社会、有利四化的工作。科普创作和翻译上确有贾祖璋同志指出的“猎奇好异、华而不实,甚至追求低级趣味的倾向”。但整个《文库》及其中的《昆虫》一书,无论就原著来说,还是就中文特辑版来说,都与这种倾向不同的。

  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日第三次修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