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之路》(Ways of Escape),格雷厄姆·格林(GrahamGreene)著,西蒙和舒斯特(Simon and schu-ster)出版社出版,320页,9.95美元。
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继《这也算是生活》(A Sort ofLife)之后,最近又出版了一本自传体小说续集《逃亡之路》。《这也算是生活》描写格林童年的生活。他成长在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中,他从颇有教养的父母那儿秉承了热爱文学的气质,性情忧郁,多愁善感。由于环境和主观愿望的冲突,在中学和在牛津求学时,他数次企图用他哥哥的俄制左轮手枪自杀。
《逃亡之路》进一步叙述这样一个“濒于疯狂的人物”的命运和斗争。在纳粹德国轰炸伦敦时,他竟然感到“愉悦”,因为空袭使他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法国占领越南期间,他深入越南的穷乡僻壤,因为“危险”总是使他感到“极度兴奋和满足”;五十年代初,在马来亚抗英的斗争中,他访问了马来亚丛林;他跋涉到东非肯尼亚的荒原;比利时行将结束在刚果的殖民统治时,他又飞到那当时充满麻疯病患者的国度。“逃避无聊的生活,逃避令人情感压抑的生活”,“希望生命的旅途快点结束”,这就是《逃亡之路》的主题。
格林在《逃亡之路》中描写了非洲、拉美、远东的富有异国情调的种种生活情趣。作家的笔调是凄婉、简练的,充满了对于这个世界的失望感,时时流露出一种颓唐的、心灰意懒的感情。人们从《逃亡之路》中可以找到象《沉静的美国人》和许多格林所塑造的形象的影子。作家所刻划的寓己之意的人物大多是被内心各种矛盾和冲动所困惑的人们,大多是由于过多地目睹了野蛮的秽行而精神萎顿的人们;他们的神经迟钝了,对于历史的种种无情的演变,已无动于衷。
《逃亡之路》以描写格林早期的文学生涯开始。当他只有二十五岁时,便出版了处女作《内向的人》(The Man Within),立刻引起了出版家的注意。于是,他辞掉了伦敦《泰晤士报》助理编辑的职务,而专事写作。不料他的后两部小说写得很不成功,用他自己的话说:“糟得几乎不屑一评”。二十七岁的时候,格林结婚了,生了一个孩子,生活很窘迫,在银行里只有二十英镑的存款,前途渺茫。此时,他写了《斯塔姆勃尔火车》(又称《东方快车》),呆在乡间的小屋里,等候出版社的消息。不久,出版社来电话,通知书籍将出版,格林几乎欣喜若狂。于是,他的一生发生了转机。
在《逃亡之路》里,格林用漫谈的笔触叙述了平生遇到的许多事件,这些事件直接影响了他的作品和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作品写了他一九四六年再次濒于自杀的绝境。由于他“热爱的人们遭受到不幸”,他毅然离开英国前往马来亚丛林;一九六六年他又因为逃避“对私人生活中一件令人困恼的问题作出决定”,离开英国,在法国定居下来。《逃亡之路》里也描写了他与胡志明以及T.S.爱略特的历史性的会见。
(泾人)
《感伤教育》(A Sentimental Edu-cation),乔伊斯·卡·欧茨(JoyceCtaro1 Oates)著,纽约达顿书屋(New York:E.P.Dutton)出版,196页,11.95美元。
美国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欧茨最近出版的《感伤教育》,收集了她的六篇短篇小说:《黑夜皇后》《悬崖》《中产阶级的教育》《幽会》《一年之秋》和《感伤教育》。作品大多是描写中西部和东部海岸城市和郊区的生活。
《黑夜皇后》描写一个中年妇女离婚多年后,不甘寂寞,和一个瘦骨嶙峋的年轻流浪汉结婚。这个年轻人整天呆在家里,无聊至极,时而弹几下钢琴,时而痴
近年来,美国的文学评论家将欧茨和奥康诺相比,称她为“美国之声”,因为在她的作品中,她总是熟练地运用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魅力来表述当代美国的风貌和精神。她笔下的美国人大多精力充沛,但生活没有目的,思想敏捷,但看不清前景。(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