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和美丽乡村对话——全国美丽乡村康县侧记

时间:2023/11/9 作者: 飞天 热度: 14956
?啸 鹰

  向下生根,向上开花。

  一个深度贫困县,能在短短十年时间里推动全域旅游,在乡村建成四个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两个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一个国家AA 级旅游景区,把全县360 个行政村全面建成美丽乡村,其中二镇20 个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3 村1 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镇,让全县十六万人大多数共享美丽乡村红利,这该是何等的气派,又是何等的不易!

  过了小满,依旧凉风习习。

  半个月前的一个深夜里,两当县作家燕青打来电话,他说:“员外(他们习惯称我员外),过几天我们来康县。”电话里燕青显得异常激动,我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说:“我们不是来看你,是看中国美丽乡村康县……”

根 基

说起康县的美丽乡村,位于望关镇高半山的徐罗村是先行者。

  徐罗是康县望关镇的一个高半山村庄,全村86 户331 人,2001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 户17 人。一面山坡上,还有一个叫做乱石山的村庄。这里是厚土高天的米仓山山系东南明月山麓,高高的黄土山天晴的时候一身土,雨天的时候泥巴滑的连猴都站不住。两个村百十户人家,集聚在大山的两个山洼洼里,一直为出入发愁。直到1999 年冬天,一声惊天动地的炮响,才让苦巴巴的山民看见了希望。其实,江武公路就盘亘在山脚下,沿着平洛河谷蜿蜒而去。夜深人静的时候,能看见雪亮的车灯,也能听见汽车喇叭声,但想要把家里的土特产弄出去换回油盐酱醋,却是大费周折的事情。动辄数公里的羊肠山路,全凭人力背负上上下下,实在是太难了。

  让支书罗卫国最为感叹的,是从江武公路到徐罗这一条8.5 公里的入村路。他说他在1998 年当选村主任时即已做好了修路的计划,1999 年10 月份开始动员全村村民投劳修路了。“那时候的人,集体观念很强。我们的物资贫乏,没有炸药,大部分路面都是大家用手挖肩挑一点一点抠出来的。”罗卫国一提起这一段旧事就感慨起来,“我们用了两个冬季,人工挖出了这一条盘山路。现在回头想想,真是不容易!”

  十年前的一个深秋,接连下了二十多天的秋雨。这种天气,在康县的秋天实在是太正常了。徐罗四周的山上,云雾缥缈,似幻非幻。

  三十多岁的罗天林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天色,看一次叹一次气,看一次叹一次气。因为接连不断地吸烟,他已经口舌无味,不记得吃过饭没有。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安静地睡着了。刚过五十岁的母亲已经这样躺了一个多月。

  母亲刚生病的时候,罗天林凑不到医药费。他想把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卖了,把柜里的粮食卖了,还有树上的核桃也快成熟了……他已经托人给街上做生意的亲戚老郭带了口信,让他开上“三蹦子”,收走生猪和粮食,并把老母亲带到镇上的卫生院。

  庄里的中医先生抓的药,虽然也有效果,但母亲的病据说是肠胃胀气,影响吃饭喝水,需要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

  罗天林孤儿寡母,刚刚说了一门亲事,女方老是嫌弃徐罗的泥巴山路,一直不肯嫁过来。

  母亲没生病的时候,罗天林侍弄庄稼和林果树,母亲还养着猪和鸡,娘俩又没什么大花销,日子还是不错的。

  这个鬼天气啊!他在心里叹息,不禁埋怨起天气和山路来:这个鬼地方!

  面对淫雨霏霏的山峦,罗天林心里十分难过:“娘啊,我到底怎么样才能尽快治好你的病?”

  他说:“娘,你把我生在徐罗我没有怪过你,可是今天我无法送你出去治病,我无法原谅自己。”

  如今,罗天林的二胎刚学会走路,妻子整天跟着跌跌撞撞的孩子转,母亲陪大孙子在山下的望关读书,山上的十几亩花椒树正是盛果期,枝头一嘟噜一嘟噜的花椒开始转色,再过一个月就要采摘。这一切,都是罗天林赖以幸福的因素。

  他发动自己的吉利轿车,等着妻子和孩子上车。今天是星期五,山下的学校快放学了,他得接回母亲和孩子。他宰了一只大公鸡,还想着早早地去望关买一些外地菜回来。正想着,一辆卖菜的车就停到了院子外面的大路上,车上的电子喇叭不厌其烦地反复吆喝: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西瓜哈密瓜,卖菜卖水果,新鲜还不贵……

  想了想,趁着等妻子的空闲,他买了一根白萝卜准备用来炖土鸡——母亲最喜欢白萝卜炖土鸡的味道;西瓜是老婆最爱吃的,也得买一个;泡沫箱子里的提子不太新鲜,但两个孩子稀罕,也得买一点……他用手机付了钱,妻子才从广场树阴下走出来,老远就喊:“白萝卜买了吗?”

  谈婚论嫁的那几年,她受不了轮番催逼,干脆去了无锡打工。三年后徐罗闻名遐迩,终于让她心甘情愿地嫁给了罗天林。

  罗天林又买了两样蔬菜,说:“还是先把鸡肉炖上,下午接他们回来就能吃饭。”

  想了想,又说:“要不要在街上吃了再回来,家里的鸡肉明天做?”

  女人摇着头说:“街上有啥好吃的?除了热还是热,没有家里舒服!”

  罗天林笑了:“早些年还嫌弃徐罗哩。”

  一年以后,康县创造了徐罗经验,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条件为目的的新农村建设,在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国列贫困县如火如荼地展开。老支书罗卫国站在山梁上,远远地眺望着山下,自豪地自言自语:不管咋说,我们徐罗是康县的第一个新农村,算是老大。

  这是一份自豪,一种无悔的表达。

枝 杆

花桥村官方的介绍文字是这样说的:花桥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地处省道白望公路沿线,距成武高速望关入口5公里,距陇南市70 公里,是康县的北大门和茶马古道上的知名驿站。花桥村景区是西北地区集乡村养生养老、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培训及农特产品加工、展示、销售等产业链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于2016 年12 月30 日正式荣升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极短的文字后面,其实隐藏着不知多少故事。

  昔日的花桥,几十户人家零零星星地被随意摆放在倒淌河的河滩上,当年村委会修建村民服务中心,都找不到平坦一点的地方。村庄后头的那棵古桫椤树,铺张着巨大的树冠,伞盖一样遮挡着破破烂烂的几座土房子。

  长青农家客栈的老板欧长青,原本是村子里最贫困的人家。童年时期,他几乎没上过什么学,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村子里的水磨坊和柴草房里,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后来混迹社会,学会了打架斗殴、赌博酗酒和强取豪夺。他自己总结说:“没有被打进看守所,应该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没办法呀!”欧长青不愿意回忆自己的过去,他说,“那时候这里不光是兔子不拉屎,就连老鼠都没有长得大一点的。活着没目标,感觉无路可走。”

  “村子叫花桥,可我从小没见过有过河的桥,我们一直走列石,一涨河就没法走了,等着河水小了再重新搭一排石头。其实,过河不过河都没有多大的事情。最大的事情是想办法吃饱肚子。”

  我不禁默然。

  “一直到1999 年,河道上才架起钢索吊桥——现在的网红桥。”说起发展,欧长青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2011 年11 月28日,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县委书记李延俊检查指导花桥村工作时,提出坚持‘四不理念’,按照‘六化’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并把花桥村列为全县首批示范村,改善人居环境,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提升,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13 年2 月8 日,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赶赴舟曲视察灾后重建途经花桥村,看望村民,并与村民共进晚餐。”

  欧长青滔滔不绝起来,果然没有辜负当初少年时期江湖对他的历练。他说的四不理念,就是当时县委领导提倡的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其实这一指导方针,在康县360 个行政村往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是不变的法则。

  我们常说,因为一个村名(花桥村)、一棵古树(桫椤,被称之为千年菩提)、一个事件(温总理到访),这个散落在倒淌河河滩上的村庄在2014 年被幸运地列为康县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实现了一个破旧的村庄向旅游村的绝美转身。

  2015 年花桥村以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为契机,集市县镇村四级资源,着力打造融乡村养生养老、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体验、农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中心、培训基地和示范基地。制定了《康县长坝镇花桥旅游示范村建设规划图》,将花桥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区划分为入口服务区、游客接待区、休闲养生区、民俗体验区、湿地生态区、亲水游乐区、森林探幽区、农业体验区、乐活采摘区等13 个区域。花桥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走出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贫困户)联动”的“花桥模式”。人均收入达到了9650 元,稳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杨小军是周家坝镇柏杨村人,党员,2000 年入伍,2005 年退伍,曾在酒泉市原68203 部队某部服役。2011 年杨小军借助康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东风,决定响应政府号召,在花桥村带头创业,独资创办了“花桥茶屋”。

  2015 年8 月,他成立了独资企业康县茶马风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落实扶贫政策,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吸收花桥村40 户贫困户入股,2016 年,给花桥村40贫困户分红3 万元。杨小军年底被评为“花桥村致富带头人”。2017 年,花桥茶屋被评为“三星级农家乐”。2019 年投资26 万建立了茶马古道文化博览馆,现有员工8 人,年产值680 万左右,主要经营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旅游宣传促销策划、旅游商品开发销售、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景区游览服务、旅游项目投资。

  2020 年,公司又成立了“甘肃颐康居养老服务中心”,以中长期乡村旅居养老健康、疗养为主,兼顾短期乡村旅游、养游结合,形成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健康餐饮、温泉水疗、医养结合、修身健康养生养老体系。形成以乡村旅游培训、农特产加工、茶马古道文化艺术传播等产业链为一体的茶马风情园项目。园区内有花桥水磨遗址、花桥水电站遗址,目前已经建成有茶屋一处,农家客栈12 间,茶马古道博览馆200 平方米,水磨坊一座、手工空心挂面坊一座,采摘园一处,盆景园300 平方米,年接待游客15000 人(次)。2021 年在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指导和帮助下,杨小军依靠花桥景区的康养优势,报着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目的,在花桥景区创办了退役军人疗养基地。退伍15 年,杨小军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遵旨,抓公司经营,找致富方法,热衷公益事业,帮助退伍军人创业,成为了花桥村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军人出身的杨小军,出乎意外的腼腆。他虽然做事果断干练,但每一次面对我们的时候,都是一副异常低调的姿态。无论我怎么看,他都不像是军人,而是温文尔雅的书生。

  杨小军一路把我们送过吊桥,陪我们到花桥菩提庄园采访。

  其实,花桥菩提庄园更像是一家五星级宾馆。宽阔的停车场、环境优雅的购物超市以及当地特产为主打商品的电子商务展示大厅,无一不在向我们传递同一个信息:这里可是在花桥?

  花桥菩提庄园是2012 年美丽乡村建设之初康县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由龙江公司投资修建运营,集餐饮、住宿、会议、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型庄园,是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窗口和平台。庄园总面积26000 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游客接待中心(餐饮中心)、乡村宾馆、电商体验中心组成,附属建筑包括停车场、演绎广场、游乐场、休闲廊厅等公共区域。2020 年总营业额420 余万元。自2016 年至今,在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乡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82 人脱贫致富。

  我们都极其惊讶。杨小军嘿嘿一乐,说:“我们花桥村,还有占地面积63.5 亩的房车营地呢!”

  我知道花桥有这么一个地方,但两当来的朋友们的眼睛突然就瞪大了,燕青扽着我的袖子,说一定要带大家去看看。

  2015 年年底,在江苏务工的康娃子一过铁索桥,就找不到自己家的方向了。他在外面只听说过温总理去年在村子里吃过年夜饭,可没想到过完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他扯住迎面过来的三爷,借口说帮忙拿行李,死活不好意思说找不到家。三爷不说话,只是嘿嘿地笑,笑得年轻的康娃子心里直犯嘀咕。

  三爷吸完康娃子递来的那一支好猫,把烟蒂往垃圾桶里一塞,说:“还不如我两块钱的红兰州!”

  康娃子也嘿嘿地笑,一脸的巴结相。

  三爷说:“你也别说要三爷帮你拿行李。”

  康娃子还是笑。

  三爷说:“我都是成精的人了,还晓不得你心里的事情?”

  康娃子说:“三爷你说。”

  三爷说:“你就是几年没回来过,认不得回家的路了,对不对?”

  康娃子连连点头说是。

  三爷举起大手给康娃子脖颈子上一巴掌,说:“顺水渠往上走,歪脖子核桃树后面第三家还记得住不?”

  康娃子愣了愣:“水渠和歪脖子核桃树都还在啊?”

  三爷也不回答,噔噔噔走远了。

  回去了,站在院子里,还能看见对面庄后头的老桫椤!

  康娃子看着三爷拐过小路不见了,眼泪就扑刷刷地落了下来。

  那些水渠、歪脖子核桃树、庄后头的老桫椤……童年,咋就那么近呢。

  圆明山上的水,喝了就中了蛊,就像庄后头的千年桫椤,每年的叶子都要落在庄里。

  你康娃子能得很,出去几年还不是又得回来!

  据不完全统计,康县2020 年返乡创业人员数字达到了3000 人。

  其实,房车营地和花桥菩提庄园就隔着一片停车场。

  房车营地全名叫“公航旅康县花桥房车营地”,由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于2016 年4 月立项并开工建设,5 月22 日顺利举办了开营仪式,6 月16 日通过了全省重点项目观摩会检合,并于9 月底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施工任务,10 月1 日露营地正式对外开放经营。营地内设置房车营位6 组32 个,自行式房车露营位8 个,集装箱营位24 个,帐篷营位则可利用草甸露营区灵活布设,配有多台进口、合资国产等不同类型的房车可供选择,同时满足约280 人户外活动、露营休闲、旅游度假的需求。设生态停车位50 个,公共服务中心一处,河畔水驿休闲餐厅一处,乡村特色有机自助餐厅一处,多功能阳光厅一处,设陇道花丘堡垒等休闲娱乐设施,园林景观工程,另设消防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

  经营方面,康县花桥营地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坚持“引进来,留下来”的经营理念,一方面通过房车住宿吸引家庭休闲为单位的客源,通过集装箱住宿吸引商务、自驾游等为主的客源,通过帐篷营位和住宿吸引背包客、摩托车爱好者等为主的客源;另一方面,通过营地特色餐饮的打造吸引游客留宿花桥营地。特色餐饮有:养生菜系、小火锅、自助烧烤。公航旅康县花桥营地荣获2016 年中国露营行业“鹿鹰奖”,成为中国露营地十大推荐营地;荣获2018 年甘肃省旅游业态融合创新奖;2019 年7 月份成功入围并获得中国汽车摩托车联合会评选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称号。公航旅康县花桥营地有力带动了当地居民就业,推动了陇南旅游经济向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花 叶

山根古名桃源子,紧邻陇南市武都区黄坪镇和佛崖镇的大、小草川。因为这里山大沟深,处于青龙山腹地,交通信息闭塞,十几年前曾因为村民偷种罂粟而一度出名。现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人们的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在村子里,我们问及罂粟的事情,几位在凉亭里纳凉的老人有点不好意思:“那个时候都是穷怕了,就想挣点钱。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坐在家里享清福,谁还会去碰那东西!”

  依山而建的村子里巷道都是水泥路,每家每户的房舍一律明窗亮户,黑瓦覆顶,门头挂有木匾,院落干净,土黄色的墙体掩映在绿树丛中。我们走的是横贯村子的第二条路,路两边是枝繁叶茂的古核桃树,线路示意牌上标注这条路尽头有一名为“牛屎咖啡”的休闲室,几个年轻人觉得这个土洋结合的去处特别有意思,立马来了精神。

  走到头,才发现这个“牛屎咖啡”屋还真是由一栋两层的牛圈改建而成。一层是石砌的,并不曾改变什么,只在地面做了地砖处理,然后做隔断,变成服务室,一边是吧台,一边是饮品供应处,原石砌就的石墙,看似凌乱,却又别出心裁,并不觉得又因陋就简。咖啡机里有热水,柜台上有速溶咖啡粉,也有咖啡豆可以选择。有赠饮品,也有扫码付费的售货机。二楼是休闲书吧,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读书。

  上到二楼,就是一处观景台。防腐木搭建的观景平台处于另外一条路上,这条路更为宽阔,视野也更好,山根古村落绝大部分尽收眼底。我站在这里,看着村庄脚下的一条车路,村民告诉我,那是前年刚修通的路,从那条路再往里走不远,翻过分水岭,就是武都的大小草川。

  “都是这么宽的车路。”他们比划着,每个人脸上都是笑容,“我们这地方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确实没有想到过。”

  老石家十年前就把房子买到镇上了,去年年底又搬回来住了。老两口在家看护一百多株老板栗树,那可是老人家的心头肉。那几年没有收成,这一大片树木供养几个娃的学费和生活费,还管着全家的油盐酱醋。

  美丽乡村带来的旅游红利,让老两口尝到了甜头。郁郁葱葱的板栗林,成了他们的聚宝盆。

  眼下,板栗树正在开花,远远看过去,满树都是粉白的花絮,不浓不淡的栗子花的清香弥漫着这个村庄。

  何家庄距离康县县城10 公里,地处陕甘交界处,交通便捷,国道345 和省道309合并而过,是甘肃东南的大门。我无数次从老家到康县借道陕西,必须要经过王坝镇和王坝镇的何家庄,但我一直以为这个紧邻公路的村庄不大,能看见的也只是公路两旁的农舍和树木,所以并不是很留意。后来因为有采访任务,我跟着镇上的干部一直沿着一条黑沥青路往里走,才知道什么叫山重水复,什么叫柳暗花明。这个在我印象里沿着公路摆放的村庄,看似不大,我却是真真切切地忽视了它。这个人口只有311 户1161口人的何家庄,在康县算是不大也不小的行政村。

  “何家庄的景区是在两条臭水沟上建成的。”言及村庄的前世今生,在场的村民们无一不大摇其头,言简意赅却又深意十足,“从前我们出门或是回家,都是自行车骑人,到大路上才能人骑自行车。”

  之前的康县农村,几乎大同小异,闭塞的交通和信息限制了人们的认知。美丽乡村建设事关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但一时还不被人们所接受:“环境是大家的环境,又不是我一家的环境。”

  群众观望的消极心态和村镇干部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一时间流行一句话:“干部干,群众看。”

  房舍漂亮了,村容整洁了,道路宽畅了,信息及时了,老百姓的视野开阔了,想干事的心劲也有了。这是一种崭新效应模式,但暂时还没有新的词汇去命名。

  老百姓的参与,是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参与。他们的参与,极其迅速地推动了建设水平和建设速度。

  2019 年12 月,何家庄村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2020 年8 月,何家庄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 年2 月,何家庄村被命名为2020 年度甘肃省卫生村(社区);2021 年10 月,农业农村部推介何家庄村为2021 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前后几年,康县美丽乡村有3 个被评定为国家AAAA 级景区,4 个被评定为国家AAA 级景区,建成了65 个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一大批旅游服务企业纷纷落户康县,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最主要的是,干群关系从感情上得到了增进。

  贫困农户寇明义家在寇家庄最西北一角,高高的石墙上有一个大院子,院子东一座两层的新楼房就是他家。他去海南建筑工地当架子工,每年供全家开销后能余2 万元。妻子廖钟萍35 岁,是从青林沟廖家院嫁过来的,大儿子寇帮正12 岁,在王坝小学读六年级,小女儿寇涵才6 岁,在何家庄幼儿园上大班。这原本是一个情况比较好的家庭,谁料到2012 年母亲寇连英患上了食道癌,几个疗程下来,花费医疗费用十几万元。在伺候老人期间,儿子寇帮正在独自玩耍的时候又摔断了脊椎,真可谓是祸不单行。儿子的医药费更是天文数字,让这个家庭一下子雪上加霜。

  寇明义和妻子廖钟萍并不悲观。2014年秋天,母亲在卧床三个年头之后撒手人寰,他们尽完人间孝道之后,一面极力帮助儿子康复,一边维系着困难重重的家庭。经过努力,他们2015 年脱贫。不料在2018 年初,县医院组织两癌筛查,廖钟萍又被查出宫颈癌来,寇明义家再度陷入新的困境。好在医疗合作起了大作用,2019 年到陇南市医院做了切除手术,初期花费了6 万多元,报销后自付了2 万元。

  廖钟萍坐在茶几旁边和我们说话,身边的小女儿寇涵放学回家,一个人拿着一只气球在院子里玩得很高兴。廖钟萍很平静,她说家里的情况一天天好起来了,现在房子修好了,孩子都已经上了学,也不需要缴纳学费课本费的,几乎没什么负担。前年村里给她解决了一个公益爱心理发师,村委会在景区提供设施,镇上统一装修了房子,统一培训,义务为村子里的老人们理发,其他村民收取半价服务,另外每月领取500 元岗位补贴。

  “反正我在家里也干不了活,两个孩子都还小,这个公益性岗位还挺适合我的。”我不但看不出廖钟萍的忧郁,反倒看见她明澈的眼睛里的希冀,“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我真的不知道我们的日子会过成啥样子!”

低处的阳光

新业态商业园区在距离城关镇三公里的三官村。2004 年以前,这里是三官乡乡政府驻地村,撤乡并镇之后,这个村被划归城关镇管辖。我在那里当过三年文化专干。

  我外婆家就在三官村文家河,高中时期我住在外婆家读完了高一。四舅和我一般大,我和他挤一张火床,无话不说。我们这种打破了娘舅外甥关系的交往,常常被外婆嗔怪:你们父子俩,真是没个正形!

  外婆家人多,但土地耕种条件一般。碎石山体,沙质田土,庄稼出苗的时候挺好,后期就跟不上了,年年歉收。每次做饭的时候,外婆都要动一番脑筋。四舅是最小的,而且右手天生只有一个拇指,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他到学校读书。其实,在外婆家,大舅和三舅也没读过多少书,只有二舅小学毕业,算是家里最有文化的人。外婆家有一院七间瓦房,劳力也多,说到底,在方圆几个村里还算是比较好的家庭。因为在外婆的操持下,大家能勉强吃饱肚子。

  后来几个舅舅先后成了家,分户另过,四舅年龄小,就跟着外婆一起过。后来外爷去世,再后来外婆也去世了,残疾的四舅就一个人恓恓惶惶地度日子。后来四舅不得已在偏远的迷坝给人家入赘当了上门女婿,辛辛苦苦地种地顺带做一点小生意在迷坝养活了一家四口人。

  四舅大名文福强,今年刚刚50 岁。儿子文东东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今年中建招工,他去了西安,每月能领5000 元的工资。四舅说:“东东工作稳定,中建管吃住,我少操好多心,很满意。”

  现如今小女儿妙妙还小,在城关中心小学读书。学校离家近,不需要接送,四妗子就腾出身子一边做家务一边打零工。四舅说:“这么些年来,我一个残疾人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可是不敢想的。”

  从县城双水磨桥头的路牌到四舅家门口,恰恰是一公里。康县的俗语是,“离城一丈,还是乡棒”。所以双水磨方圆半里路都算不得是城里,最多和三官一样也是城郊。20世纪90 年代后期有相当一段时间,三官的蔬菜供应了半个康县城,全康县城卖蔬菜的人,也多半来自于三官。他们推着木架子车,早出晚归,走街串巷,把自己的蔬菜尽量送到小区门口和餐馆的后厨间。我记得,三官出产的土豆萝卜、青菜小葱、青椒豆角,每天都是水灵灵的,他们从来不卖隔夜蔬菜。每到傍晚回家的时候,四舅也会和其他卖菜人一样,把架子车上剩余的东西连卖带送地弄完才回家。他们这样做,一方面帮助了经济有点困难的居民,在客户间塑造了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保证第二天蔬菜的质量。

  2006 年,四舅从迷坝拖家带口地回到三官,开始寻找县城郊区的生活。那时候三官乡早已经不复存在,四舅一家成了康县城关镇居民。早先的川坝地成了工业园区,四舅少年时期准备在家一边种菜一边推车进城卖菜的计划,终于破产了。

  他买来一辆旧三轮,开始别样的创业。这是他从来没想过的行业,收购贩卖废旧货物,他自己说是收垃圾。

  残疾的四舅买了旧三轮,起早贪黑到处游走,考虑一天一家大小的口粮。柴米油盐是最基本的开支,生意好的时候,他还会割几斤肉,买几棵新鲜蔬菜回家。他从一个梦想种菜卖菜的人变成了一个买菜吃的人。

  家大业小的四舅总是感到吃力。孩子一天天长大,该上学了,从迷坝过来的两位老人也得照顾。孩子发烧得看医生,老人腿疼腰疼也得吃药,自己生病了就没了收入……四舅卖掉了脚踏三轮,买回来一辆旧三轮摩托,为的是能去更远的地方收购,能拉回来更多的“垃圾”。后来三轮摩托整治,四舅的旧三轮连同他收回来的废品,一起卖给了废品收购站,他不得不又一次买回来一辆全新的三轮摩托车。

  再后来,交通安全部门对驾照管得严格起来,四舅伸出那只只有拇指的右手和交警理论,最后乖乖地参加培训,拿到了驾照。这本驾照跟着四舅风风雨雨地过了十几年后被收缴吊销了,原因是残疾人不能持证驾车。

  四舅咬着牙齿又买回来一辆电动三轮,重操旧业,走家串户收购废旧物品,这是他最主要的收入之一。四妗子在做完家务之后,还能就近到周边的几家企业打零工。四舅家的日子不好也不坏地一天天过着。

  2013 年,三官史家沟一枝独秀,完成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康县第一批旅游村。他们拓宽了入村道路,建了停车场和文化广场,修了水景,开办了好几家农家乐,还组建了凤凰谷旅游公司。挨肩紧靠着的文家河村,除了建成的传统工业园区里有几家公司之外,基本没什么大变化。

  那个时候,四舅感觉到举步维艰。

  后来,史家沟村更名凤凰谷,沟里人气爆满,吃饭的、学习的、观光的、参观的,一拨接着一拨。逢节假日晚上举行篝火晚会,四舅都极力不去凑热闹,他觉得那是史家沟人的事情,但他又不断自问,篝火晚会文家河人就不会操办吗?

  2020 年6 月21 日,这一天夏至,我到四舅家看望他。天阴着,无晴也无雨,布谷鸟远远地叫着,风有点凉。

  这样的天气和季节实在有点不相符。

  我和四舅差不多一般大,我们很少因为辈分的关系而在言语上彼此有所忌讳。幼年的时候,我和他没少打架,但都是刚刚抹完眼泪就又和好如初了。我不记仇,四舅也不记仇。

  四舅嗜茶如命,不饮酒。他按照自己的方式给我煮了一罐生茶,我不禁咋舌,满嘴苦涩。四舅笑话我:“你天生只能吃糖,吃不了苦。”

  四舅现在修起了两层十二间房。楼下一间房里住着他和四妗子,楼上空着。客厅支着一只取暖用的炉子,生着火,供四舅煮茶,灶房没用过,做饭的时候,四妗子也是在这里操作。他们的灶房也很宽大,但很少使用,灶台就那么干净地闲置着。

  我记得从四舅家门前横穿过公路,然后往河边走有一条小路,两旁长满狗尾巴草的小路,三官河的两岸是柳树。而现在这一条小路不见了,我们从厂区穿过去到了河边,柳树也都不见了,一道高高的河堤被踩在我们的脚下。没有桥,我们过不去也下不去。河滩上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三官河的清水就汩汩地在这些卵石之间穿流。

  这条河流,我也很熟悉。我高中的时候,有一个暑假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按照外婆的意思,我和四舅在河床里挖过一个假期的河沙。一方河沙卖8 元钱,在四舅帮衬下,我一个假期弄够了一学期的学费和花销。

  身后的工业园区里,有一块地是四舅家的菜园。我记得那一片土地一年四季绿油油的,特别在枯黄的冬季,蒜苗、芫荽和一种叫上海青的小青菜几乎占据了整个川坝,它们不怕纷纷扬扬的大雪。三官的蔬菜地里用的都是农家肥,我没少帮四舅从城里往菜地里拉粪液,四舅用油桶焊接了一个罐,一架子车粪液兑水后能灌五分蔬菜地,四舅差不多每一周都要拉一桶粪水回来浇地。

  据说征地的时候,四舅不舍得,没少跟公家找麻烦。但是后来,四舅种菜卖菜的梦还是稀里哗啦地破碎了,他说他当时收到的土地款卖十年菜才能赚回来。四舅的梦想输给了高昂的土地赔偿款。

  我们坐在河堤上说话,顺河风很清爽。四舅早已有了许多白头发,脸上也有了岁月的印迹。我和他说我们小时候的事情,说他的菜园,说我们卖沙子挣学费,说进城卖菜……他一脸的兴奋,呵呵呵地笑,高兴得像个小孩子。

  四舅现在属于买菜吃的人。他每天卖完废品,都会买一点菜回来。他虽然不喜欢农贸市场的气味,也不喜欢那些从外地拉回康县的蔬菜,但他每天要吃饭呀。四舅无可奈何,但也很快就找到了他的优越感。其实买菜吃也挺好的,那么多的菜,由着我挑挑拣拣的。

  四舅变成了城镇居民,住着两层十多间房,收入不算高但也过得无忧无虑的,只要东东谈个对象一结婚,四舅就可以安心养老了。这个城郊村,是四舅最满意的美丽乡村,是他以后养老的好地方。他有点轻微的高血压,但四舅还不想吃药控制,他喜欢喝茶,说喝茶可以降低血压,对身体好。我没有争辩,这个我不专业。

  三官工业园区内,最近也关闭了好几家企业。一个是康县水泥厂,一个是富强木板厂,还有一个是康县建筑预制厂。水泥厂不符合环保政策,附近居民意见大,被强制关停了。木板厂拿不到木材加工许可,现在自己去造林储备生产资源。预制厂是被行业淘汰掉的,大量建筑新技术和设备的改进,预制件已经没有市场。但是园区内又增加了两家驾校和汽车销售公司,周围又新开了几家农家乐、网络公司、电商快递公司和文化传媒公司,前些年信康农林土特产公司早早地就把加工厂搬到了这里。

  距离四舅家不远,是康县三官安居小区,我们习惯叫安居楼。小区里前前后后9栋楼690 套住房,意味着三官新添了690 户城区上班的人家,这些已经成了三官的一部分。四舅很自豪。他说他的房子是无法和安居楼的户型相比的:“我一家的房子,顶他们安居楼的六套大。”

  “我一个残疾人,没想到能这样过日子。”四舅感慨万千,望着生他养他的三官,满眼都是自豪。他说,“村子里的这种变化,也是我以前不敢想的。”

  后来,我和四舅一直漫步在三官河边,等待那一缕炊烟的升起,等待四妗子在暮色里喊我们吃晚饭的声音。

  无独有偶,这一天下午,日环食早就在微信朋友圈炒得沸沸扬扬的,但我和四舅却疏忽了。我们看见太阳的时候,它早已经复圆了,明灿灿地从云端里露出了一张脸。

  四舅说:“嗯,有些刺眼,看不清。”

  我对四舅说:我们没看见日亏的残像,这是一个好兆头。

五福临门

说到底,我个人认为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其实就是精准脱贫向共同小康有效衔接,是全面小康的雏形。

  我们走进朱家沟,已是暮色弥合之际,沟里的民宿已经开启了灯光。远远看过去,山光水影,如梦如幻。

  天水师院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在五福临门研学游三天了,沟里很是热闹。老板朱彦杰陪着学生们说话,并没有看见我们一行人进来。倒是老板母亲曹艳眼观六路,热情地迎了上来。

  曹艳是东北人,落落大方又心细如发,前几年跟着朱彦杰从东北铁岭到甘肃陇南康县岸门口朱家沟,一路摔打过来,可谓千锤百炼,终于成就了一个首批全国甲级民宿。目前朱彦杰是名副其实的乡土人才,前后十余次为省内外乡村旅游培训班交流授课,并成为省委组织部和省文旅厅乡村旅游专家库的客座教授。这俩夫妻夫唱妇随,打下了一大片江山。

  菜肴是提前就准备好了的,以当地菜搭配东北菜为特色,所以我们眼前的桌子上,就出现了萝卜炖腊猪腿和猪肉炖粉条两盆截然不同风味的炖菜。听起来似乎有点乱搭,但吃起来却是那么的相得益彰,没有丝毫罅隙。

  “五福临门”每一处房间都有一个小书吧,书籍内容包括童话故事、文学艺术、自然地理五花八门。反正你能想到的,这里都有。朱彦杰的说:“‘五福临门’的书籍虽然不是你要读的那一本,但一定有你想读的那一种。”

  其实,康县在每一个村都设有农家书屋。最让我记忆犹深的,还是王坝何家庄那个名为“印象何家庄”的书吧。印象何家庄书吧安置在康县美丽乡村王坝主题馆二楼,陈列馆是外观为三个连体粮仓的建筑,大体面积在300 平方米以上。二楼的300 多平方米,全部用来做了书吧,据说当时布置只花了不到一万元。所有的书籍都是募集的,可谓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康县人真是无所不能的。

  吃完晚饭,没想到居然能碰到县电商中心的张艳主任,带着几个女主播,一路推介康县美丽乡村旅游。这些年来,电子商务在康县的各项发展中功不可没,电商活动已经渗透到包括商业、文化和旅游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的设备屏幕上,朱家沟五福临门灯光旖旎,暮色祥和,根本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一条烂水沟。野蔷薇的香味非常浓郁,在晚风里沁人心脾。我还看见,路边的树枝上,缠绕着几丛猕猴桃,刚刚谢了花,毛茸茸的幼果缀满藤蔓;横跨在沟溪上的桥亭,灯光下坐着十几位纳凉的老村民,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我猜想,他们一定是在回忆自己最高兴的事情;我又猜想——眼下的日子是不是他们这一生之中最满意的时光?

  张艳说,康县美丽乡村已经是一张特别靓丽的名片,电商中心将以“遇见康县”视频公众号为平台,“以狂轰乱炸式的手段”全方位全力为康县做好网络宣传。康县处处都是美景,我们走走拍拍,觉得直播就是技术活。往后,我们拍有关康县美丽乡村的微电影系列,给宣传注入新的内涵,把技术活变成艺术活。

  “把电商做成大事业,把大事业做成大家的事业。”

  她的话,让我想起一位领导的话。在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他说,我希望把每一件小事都能干成大事,再把大事干成大家的事。

  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的奇妙之处。他们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事业,精益求精。

  难怪有人说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是把村庄搞好了,把人心也搞好了。

  这话听着土气,却是心里话。

  近五年,康县共接待游客1241 万人次,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317 家,培育乡村旅游实用人才2000 多人,吸引6000多名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全县9.7万多人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吃上了“旅游饭”,旅游综合收入61.98 亿元。先后建成国家AAAA 级景区4 个、AAA 级景区2 个,一家民宿被评为全国首批甲级民宿,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了由建设美丽乡村到经营和发展全域旅游的华丽转变,探索出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康县模式”,走出了贫困山区文化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康县美丽乡村,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成熟的方案秘笈,康县人纯朴,愿意把这些经验秘笈拿出来和别人分享。在和外地朋友交谈的时候,每每言及康县美丽乡村这一话题,他们就会诧异而又兴奋,总是说康县创造了一个神话。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