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20 年代,美籍奥地利著名学者约瑟夫·洛克在游历甘南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平生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一定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
坐标:在甘之南
“你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哎,九十九道弯上,九十九只船哎……”这首苍凉雄浑的陕北民歌,或许谁都能哼两句,但你知道闻名天下的“黄河第一弯”在哪里吗?打开百度词条,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描述的第一句是: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国家确定的生态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寥寥数字,甘南的生态定位便一目了然。
的确如此。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古宗列盆地的黄河,穿越青藏高原的风霜雨雪后,一路东流进入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并在玛曲高原形成了长达433 公里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的壮观景象。玛曲也因此成了全国唯一一个直接以黄河命名的县城。除了拥有亚洲最大的草场以外,玛曲还有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地球之肾。
这里,是甘南。是距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
去过玛曲的人都知道,站在海拔3900 米的尕玛梁看过去,贴在天边的黄河就像一条银白色的哈达,逶迤出漂亮优雅的曲线,一直飘到天边云朵的身旁。而每一个去往玛曲草原看黄河的人,必定会按住剧烈的心跳,先在尕玛梁的忠克观景台驻足停留片刻,从远处感受一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诗意壮观。而更有趣的是,唯有在甘南境内,黄河水呈现自东而西的流向,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大美风景。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以及在河南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两次提到甘南上游水源涵养区,充分彰显了甘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从这个意义来说,黄河恩赐于雪域甘南的名气不少,但甘南肩负的生态环保压力也不小。但上了年纪的甘南人,大都会记得甘南草原曾经贫瘠瘦弱、满目疮痍的样子。
鼠害、干旱、风沙及过度放牧曾一度成为导致甘南草原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高寒缺氧的玛曲,由于长时间的风沙蔓延和侵蚀,沙化土地周边近60 多万亩的草场土层结构和植被群落发生变化,草地生态肉眼可见的薄弱。据2014 年全国第五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县沙化土地面积12.23 万亩,沿黄河呈带状分布、长度达223公里。对此,州县两级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以踏石留印的责任担当,多措并举推进沙化治理工作。通过栽植适宜高寒地区自然生长的瑞香、金露梅、铁线莲、密齿柳、乌柳、川滇柳等草木,集中开展沙化草地治理防风固沙林试点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据监测统计,玛曲全县沙化土地面积已由12.23 万亩减少到8.812 万亩、下降了27.9%,潜在沙化草地面积由67.77 万亩减少到54.31 万亩、下降了19.9%。曾经满目荒凉的沿黄沙化带如今已是绿意盎然、花开遍野。
刚刚过去的4 月份,甘南州在海拔3400 米的玛曲县黄河岸边隆重启动了一场超万人参与、各县市同步的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州县两级四大班子领导来了,州直各机关党员干部来了,玛曲县的农牧民群众和宗教界代表也来了。湛蓝的晴空下,一面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让活动现场的气氛热烈庄重得像一句掷地有声的誓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在启动仪式上强调指出:甘南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蓄水池”、独一无二的“世界水源涵养区”。全州上下要站在保障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高度,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坚决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充分彰显生态报国的甘南担当!
大爱无言、大音希声的黄河水,替辽阔的首曲草原见证并记住了这份庄严的承诺。
栽树种草、填坑固沙、修坡护堤。人声鼎沸风声呼啸夹杂在一起的喧闹,让寂静了一个冬天的黄河岸边突然变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大美画卷!为了能按时参加这场颇具仪式感的主题实践活动,有些人甚至提前两三天就开始服用红景天,以确保自己能在不高反的状态下,为首曲草原栽好一棵红柳、植绿一片草地——所有人都明白,只要能栽活一棵树种好一株草,就代表着自己为母亲河延续了一份美好的祝福与希望……
信仰:生态保护
其实,作为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区,保护母亲河的自觉行动在4.5 万平方公里的甘南从未停止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里接续奋斗、不懈努力,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和“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甘南精神坚持守护着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这么多年来,从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到生态环保部门的具体举措,再到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全州上下齐心协力谱写出了一曲亲亲的黄河谣!先看一组数据: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甘南州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和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资金4.69亿元,开展了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启动总投资50.05 亿元的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落实中央财政资金4 亿元,地方配套2.69 亿元,集中连片实施矿山修复、森林草场湿地保护、水土流失和沙化草原治理等47 个项目;围绕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建设,累计综合治理沙化退化草原660 万亩,鼠虫害1574 万亩,流动沙丘3.55 万亩,修复退化湿地10.3 万亩,推行草畜平衡2939 万亩;有效管护天然林647.42 万亩,公益林408.03 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9453 万立方米……通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甘南黄河上游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说到保护黄河,不能不提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卓玛加布。
在玛曲草原乃至整个甘南,卓玛加布算得上一个名人。这个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了母亲河的人,已经成为这首民谣中最耀眼的一枚音符!
时间倒回到2003 年那个平凡普通的日子。在草地上坐了一下午的牧民卓玛加布突然决定,要通过捡拾垃圾的行为来保护草原环境、保护身边的这条母亲河!只是他自己也根本没想到,这腰一弯下去,就弯了整整20 年!
卓玛加布知道,自己生出这样的念头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因为当时牧区的草场承包到户后,草原上的各类生活垃圾一天天多了起来:牛羊粪便、塑料袋啤酒瓶、废弃的旧衣物等等不一而足。每天放牧时看着眼前这些花花绿绿的垃圾,再看看远处逶迤而过的母亲河,才让这个打小就对黄河充满了敬畏之心、一字不识的牧民做出了一个令身边人都觉得很诧异的决定:捡垃圾!从那天开始,一手提纺织袋、一手握铁钳的卓玛加布就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中开始了“草原愚公”的生涯。
天空有多高,雄鹰的梦想就应该有多高;草原有多辽阔,人心就应该有多辽阔。不善言辞的卓玛加布,用宽广无私的胸怀给周围的人上了一堂无声而生动的课。一个月过去后,草原上乱扔垃圾的现象开始减少;半年过去后,那些说闲话的人逐渐变成了卓玛加布身后的追随者。
卓玛加布的故事曾经感动过无数人。我也曾怀揣着比3500 米海拔还要高的敬意,专程去玛曲草原采访过他。黑脸寡言的卓玛加布说起汉语时不是很流畅,但我们都能明白他所表达的大概意思:“看着草原上的那些垃圾,我心里真的很难受。但我又没有办法去说服别人不乱扔垃圾,只能管好自己的家人,把他们带上一起去捡干净。我们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黄河养育了我们,我真心希望它每一天都是清澈干净的……”就是揣着这样朴素的心愿,卓玛加布把全家人都变成了草原上义务的环卫工。但说起这么多年来的坚持,他也只是腼腆地笑了笑:“也没啥好说的,我不过就是做了一点我应该做的事,实在没什么了不起。”
因为有一副总认为“自己所做的事不足挂齿、没什么了不起”的宽广胸怀,卓玛加布一天天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
卓玛加布从小就受爷爷教诲,不准往黄河里乱扔东西,不许在草原上乱捕乱采。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最朴素的道理,从小到大始终是他心里坚守的底线。卓玛加布说:“在别人眼里,我无偿捡垃圾的行为就是一根筋的愚和傻,他们(周围的人)确实也是这样笑话我的。但我真的认为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爱护自己的家园、爱护黄河才对。”基于这样直白简单的信仰和理念,卓玛加布可以无怨无悔地将捡垃圾这件事情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哪怕要自己卖牛卖羊地去垫钱,哪怕被周围的人们冷嘲热讽当成笑话来说。
事实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后来,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参与,卓玛加布成立了环保协会,有了自己的企业,也收获了很多荣誉。他表示,草原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会让更多的人尝到甜头,看到未来和希望。所以,无论如何,他的初心都不会改变。他认定的路,再苦再难也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招牌:环境革命
2015 年,甘南州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环境革命”,预期目标是举全州之力、以摧枯拉朽之势,从治脏、治乱、治尘、治政四个方面着手,集中开展城区和农牧村大街小巷卫生盲区死角的环境整治,实现4.5 万平方公里视线内见不到垃圾,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雪域净土。如果前一个五年让甘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那甘南整体颜值的完美蜕变,则是从后一个五年的“环境革命”开始的。
那时候,从“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大格局到“全民发动、全员参与、全域治理、全时保洁”的良好局面已然在甘南形成。不管是从机关到基层,还是从城市到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已经深入人心。参与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
看着黄河变得一天天清澈充盈、草原一天天水草丰美,卓玛加布无比欣慰地笑了。这场全州范围内的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战役,无疑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更加肯定了自己多年来义无反顾坚持的意义,也对捡垃圾这个行为更加充满了信心。很多次,他看着眼前这片用脚步丈量过无数次的草地时,心里会感觉暖暖的:蓝天白云下,牛羊悠闲地吃草,野花竞相绽放,黄河静静流淌——这不就是爷爷心目中天堂的样子吗?
因为担负着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任,且被整体纳入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甘南州97%以上的国土面积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特别是尕海湿地、黄河首曲湿地被认定为国际重要湿地,加之境内有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120 多条干支流,黄河流经甘南时的径流量增加108.1 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甘南还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全州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0 个,森林公园15 个,地质公园5个,保护区和公园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5%……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理念,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想生态事、做生态人,探索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全州上下自觉从党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找方位、找定位,坚决扛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担当,用生态环境保护的甘南之举、绿色发展的甘南之效彰显生态报国的甘南担当。2016年,甘南州第十二次党代会围绕绿色崛起,确定了打造“五大生态”和构筑“十大环境”的奋斗目标,把“着力打造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态”和“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内容强化落实,并开启了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州”“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发展路径;2021 年1 月,在实现“全域无垃圾”的基础上,启动“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五无甘南”创建,确立了“一年打响、释放甘南‘力’,两年打通、凝聚甘南‘情’,三年打透、叫响甘南‘绿’,四年打成、塑造甘南‘美’,五年打红、释放甘南‘好’”的目标;2021 年11 月,州第十三次党代会又确定了打造“五无甘南”、着力创建“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要把甘南打造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高地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高地。
一场声势浩大、伤筋动骨的“环境革命”,让甘南实现了4.5 万平方公里全域无垃圾的奋斗目标,也彻底擦亮了甘南的底色,改变了千百年来广大农牧村人畜混居的生产生活方式,革除了人们的落后思想和保守心理,刷新了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实现了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的华丽转身,在全省全国乃至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赞誉。特别是自“五无甘南”创建活动开展以来,甘南州创造性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累计投资167.3 亿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903 个,覆盖全州64%的自然村,农牧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涉藏州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被国家作为甘肃省改革开放40 周年唯一典型案例在全国宣传推广。其中,合作市、迭部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卓尼县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合作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迭部县、玛曲县、卓尼县列入全国生态补偿综合试点县。
蜕变:诗与远方
说起甘南的变化,位于213 国道上的尕秀村算得上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代表。尕秀是隶属碌曲县尕海乡的一个纯牧业村,距离县城23 公里,国道213 线宛如一条银色的哈达穿村而过。碌曲是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纯牧业县。在尕秀村沿国道继续南行,便可一览高原明珠尕海湖和有“东方小瑞士”美称的郎木寺风姿了。尕秀地势平坦,牧草种类繁多,形成了绚丽多彩、风光独特的草原景观。每年夏季,色彩斑斓的野花在蓝天白云下竞相怒放,成为大自然恩赐这片贫瘠土地的唯一方式。
向“顽疾”宣战,跟“陋习”告别!“环境革命”席卷甘南大地以来,“全域旅游”“视线内无垃圾”“全天候洁净美”等一些提法逐渐被大众熟知并认可。一年过后,草原深处洮河两岸都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环境的改变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巨大的冲击、面貌上明显的变化以及行动上的完全自觉。谁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沉睡多年的甘南草原正从环境革命的洗礼中渐渐苏醒并重生。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健全和完善长效机制,甘南州委州政府趁热打铁,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与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美结合,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做为改革开放的“先手棋”、转型升级的“催化剂”、维护稳定的“助推器”、改进作风的“主课堂”、自信自强的“动力源”,使其像一面革除陈规陋习、接轨现代文明的一面醒目旗帜,飘扬在甘南大地上。
而尕秀,率先成为全州环境革命升级版中打造的一个最耀眼的亮点。
2019 年夏天,我随甘南州文联组织的作家采风团一道,去尕秀村采访采风。老实说,置身村口的那一刻,我真的有种做梦般的恍惚感。之前我去过或路过的尕秀,完全就是一个普通土气的牧民定居点而已。而眼前这个干净又时尚的小藏寨着实让人眼前突然一亮,就像几日不见的村姑,摇身一变成了T 形台上颇有范儿的名模……
我们抵达尕秀村时,志愿者蔡昂塔和段刘辉挥舞着铁锨帮牧民安置门牌。在一旁扶牌子的女主人尕让草抿着嘴朝我们会心地微笑。她并不认得我们,也不认得门牌上的“贡保牧家乐”几个字,但她知道要不了多久,她家的牧家乐就可以接待游客了,她知道她家的好日子要来了。
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尕秀村的打造在当时都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里面凝结了很多人的辛勤汗水和不舍昼夜的付出。蔡昂塔、段刘辉这批由40 个精干力量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进驻尕秀开展工作的三个月时间里,不遗余力地帮助牧民群众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而牧民群众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抵触到观望、从观望到配合、从配合到接纳,再到如今的亲如一家。
海拔高过3000 米的尕秀,天晴时阳光刺目而耀眼,雨天里冷风刺骨,正所谓冰火两重天。蔡昂塔和段刘辉干完手中的活,也顾不上休息一下,拍拍身上泥土的工夫,就被作家们围成一团接受了采访。
对于蔡昂塔他们来说,最艰难的当属刚刚入村开展工作的那段时间。每天清晨乘大巴车从县城出发,抵达尕秀村后立即在各自的包抓户投入工作,忙完一整天后又乘大巴返回县城。他们在村里的工作,就是一边做牧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一边帮牧民拆除乱造乱建进行风貌改造。因处草原地带,牧村的院落一般都较为宽阔,牧民们喜欢这里搭一所那里盖一间,毫无规划的搭建让整个院子看上去凌乱不堪。志愿者们从零做起,首先说服牧民们同意拆掉那些乱搭乱建的房屋,接下来就得亲历亲为地加入到拆迁和清理工作中了。那段日子,原本光鲜体面的干部们一个个变成了工地上的民工,他们手提肩扛背背,凡能使的招都使出来了,只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每天挑战着所有志愿者的承受极限,脸上手上的皮不知道脱过几层,手上打磨出的茧子刚开始还有焦灼般的疼痛,后来就不疼了,因为都磨成了功成名就的老茧。志愿者队伍当中的几个女孩子并没有因为手无缚鸡之力就不干或少干一点,每天忙碌于牧民家中或往返于县城于尕秀之间时,她们几乎都忘了自己的性别。刚开始,看到脸晒黑了手脱皮了,大家还会相互唏嘘安慰一番。后来,没精力也没工夫了,一上车倒头就睡,一下车就努力干活,手起茧了脚磨肿了都统统懒得再去理会。
院子宽了,道路平了,屋子亮了,牧民们的心里暖了——从春寒料峭的三月到草色青青的六月,蔡昂塔和他的伙伴们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从停车场看过去,藏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统一的牧家乐在晴空下一字排开,头顶低垂的云朵就像眼前的新生活一样触手可及。而从身边蜿蜒而过的公路,被一辆辆路过尕秀的汽车带向了远方。
尕秀村在打造过程中紧紧围绕“特色”二字,在保留特色村貌的基础上,对牧民家中的灶台、炕台、锅台、炉台、窗台、厕所等进行集中改造,以干部坐班指导、群众主动参与的方式,彻底改善草原牧民的居住环境,修缮房屋、粉刷房体、更换顶棚、铺设地砖、安装暖气……
天气晴好的时候,村里75 岁高龄的格日措老阿妈每天都会去小广场边上晒晒太阳。她喜欢一边摇着手里的经筒看广场上嬉戏的孩子和奔跑的少年,一边听听草原上吹来的那些熟悉的风声。她被晒成古铜色的脸上,有着阅尽沧桑后的平静与淡然。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老阿妈的曾经挺拔的身躯一天天弯向了脚下的土地,但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阳光,却让尕秀一天天走向了新生。老阿妈眯着眼睛用藏语跟我们说:“我真的不骗你们,我现在每天晒的阳光,要比我这一辈子晒过的都要温暖、都要多。不信你们也来晒晒看……”
尕秀村最早的变迁,缘于黄河水源补给游牧民定居项目,当时仅此一项就达700 多万元,累计建成游牧民定居点244 户,户均占地1.05 亩,每户都有规划统一的砖木结构住房四间,配套建设厨房、厕所、玻璃暖廊、藏式围墙和大门。后来,又陆续投资新建了尕秀小学、尕秀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级文化体育广场等一系列公共设施,有效改善了尕秀牧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和乡村面貌。至目前,尕秀村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草原风光,积极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开办牧家乐、旅游点24 家,建成自驾游营地一处,形成了品草原美食、赏草原歌舞、住草原帐篷“一条龙”式的生态民俗体验旅游产业,树立了“尕秀村生态旅游第一藏寨”的旅游品牌。特别是今年,尕秀村注册成立了东喀尔旅游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主要销售风干牦牛肉、蕨麻、曲拉、酸奶等10 多种土特产品,更加具备了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软实力。
说起眼前的新生活,格日措老阿妈无限感慨:“想想以前那些跟着牛羊逐水草住帐篷的游牧日子,再看看眼前的新房子,梦里都会笑醒。啊啧啧,我恨不得再活个二三十年……”她说话的时候,笑容灿烂得像个孩子。
段刘辉告诉我们,因为驻村做志愿者,村里那个只有两岁的小女孩德吉已经把他们当成了最好的朋友。每天黄昏他们结束工作要返回县城时,小德吉总是要追着大巴车一边跑一边哭,一次次地跟他们说“代冒(你好)”这个词。但是小段他们只能隔着窗玻璃跟小女孩挥手道别——所有的人都已经疲惫到没力气跳下车去再握握小女孩的手或亲亲她的脸了,以至于很多人上车屁股刚一挨着座位就响起了呼噜声,大巴车载着东倒西歪的一车人,很快驶入了夕阳渐沉的黄昏里。
事实上,在整个甘南州,类似这样的“变形记”,受益的可不仅仅是公路沿线的尕秀。还有很多像拉沟村这样藏身于大山深处的小村落,也在悄悄地完成涅槃重生。
八角乡距离临潭县城120 多公里。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县城的东北边缘。但它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出了山谷向左拐是前往省城兰州的公路,右转就进入了冶力关风景区。而以“花儿会”闻名遐迩的莲花山,就座落在八角乡境内。
无论是从冶力关进入八角,还是从兰州到八角,三岔路口的牙扎坎木材检查站就是一个醒目的标志性路牌。第一次去八角的人打听路,听到的答复基本都是同样一句话:“从牙扎坎往进拐……”或者到了牙扎坎一问检查站的工作人员,人家手指一伸嘴一努:“喏,从这儿进去就是……”
小时候父亲在八角乡卫生院工作,我因此在八角小学念完了一年级。但那时候的八角还是一个特别小的地方,单位也少得可怜,只有医院、学校、乡政府、商店,好像还有一个兽医站。小小的八角就像一幅黯淡、陈旧的画,一直挂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2013 年,随着易地搬迁民生项目的实施,山上的村民们搬到了山下的庙花村。然后,就有了“花庐”民宿和十里花谷。然后,八角突然就火成了网上最红的打卡旅游胜地。很多游客打着追寻“诗与远方”的旗号,慕名来到八角的十里花谷,逗留数日不肯离去,感受所谓的乡愁……
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古风古韵的布艺招牌,小巧精致的亭台楼阁,气质出众的高端民宿……我的故乡,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进了世人的目光当中。
初次去时,我真的被吓了一大跳,这真的是原来的那个八角吗?
“十里花廊”并非只是旅游宣传口号。从牙扎坎拐进去不久,才发现八角真的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花谷。小雏菊、孔雀草、矢车菊、葵花、美国石竹等缀满了沿途的村道……花的品种实在是太多了,紫的黄的粉的蓝的红的,我数也数不过来,只有站在花海里发呆的份儿,完全就像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
这些发生在甘南大地上点点滴滴的喜人变化,若非亲自去走去看去感受,估计没有人会相信——毕竟,甘南一度都是以偏僻、贫穷、落后等关键词闻名的。
如今,每一个亲历过这些努力和阵痛的人都清楚,正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有了清晰的宏伟蓝图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让甘南实现了华丽转身,以惊艳亮相的方式一点一点地走进外界的视野!
目标:黄河安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甘南州没有新建一座水电站、没有新开发一座矿山、没有污染一条河流,生态环境总体持续向好。全州的草原植被覆盖度由2010 年的92%增加到97%,森林覆盖率由2010 年的23.33%增加到24.57%,沙化草原面积由2015 年的80万亩下降到63.12 万亩。与此同时,有序推进若尔盖——黄河首曲国家公园(甘南区域)和美仁、阿万仓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国土绿化行动,尕海湖面积比2000 年扩大6 倍多,尕海湿地成功入围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截至目前,全州“蓝天碧水保卫战”成果得到巩固深化,全州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三年全省排名第一,2021 年合作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4%。“一江三河”流域水质在2021 年提前四年实现Ⅱ类水质目标,“河长+警长+检察长”实现全覆盖……
纵深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环境革命”,持续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健康人生、廉洁社会”行动,扎实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集中治理,常态化进行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在甘南,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贯穿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表达!
2016 年以来,甘南州先后历经中央第一、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省级第一、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和自然保护区“绿盾”行动等六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州委州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成立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牵头抓总,持续推进,强力整改。先后督办问题120余件,工作约谈19 人次,追责问责15 人次。一批涉及矿山治理、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重点反馈问题得到有效整改。特别是省级第二轮环保督察反馈甘南超过理论载畜量90.13 万羊单位的问题后,州委州政府严格按照省委书记尹弘在甘南调研时的讲话要求,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精准精细开展调查摸底,统筹谋划转产转业,下大力气核减超载牲畜,核减牲畜200.78 万羊单位,历史性解决了草原超载世纪难题。
距离玛曲县城50 公里的阿万仓大草原因溪流众多、水草丰美而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湿地景区。2019 年,阿万仓镇沃特村祖辈以放牧为生的牧民贡华尔却开始捧上了“生态饭碗”,实现了从牧民到“老板”的完美转型——他将自己的2000 亩草场交由第三方承包打造成湿地景区,一年有7 万多元的租金收入不说,还开起了小餐厅当上了老板。在甘南,像贡华尔这样“转型”的牧二代还很多,这也是州委州政府为确保广大牧民群众“减畜不减收”而探索出最成功有效的一条路子。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甘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已然厚植4.5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和人心。除了“草原愚公”卓玛加布、“鸟阿爸”西合道以外,还陆续涌现出了义务植树达5 年之久的姬树荣、义务植树近4 万余株的才旦等环保人士。我们欣喜地看到,当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文明理念和生活习惯时,曾经的“砍树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变身成为“植树人”,挖沙人会变成治沙人,然后凝聚成一份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些年,“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打造和生态治理产生的蝶变效应,让甘南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荣誉,除了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 个地方之一”外,还先后获得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2020 中国最佳民宿度假目的地”“中国摄影创作基地”等荣誉称号。在世界旅游联盟发布的2018—2020 年100 个“旅游减贫案例”中,甘南独占鳌头荣获三席,创造了全国市州第一。去年,在疫情不断反复的条件下,仅上半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404.25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2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6%和228.8%。
今天的甘南,黄河碧波荡漾,草原繁花似锦。有网友来过甘南后撰文称:“如果人间有天堂,那一定是甘南的模样。”
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让九色甘南成了无数旅人的诗和远方。打开旅游网页,几乎满屏都是网友对甘南的溢美之辞,让人膨胀到心花怒放得意忘形。
一位名为“篮球大狗熊”的网友称,甘南是一个充满浓郁宗教氛围的高原圣地,一处魅力深邃的梵天净土,是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好去处。如果你因为没有能力游览川西公路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来甘南同样可以满足你,这里有广袤无垠的草原,弯弯曲曲的山区公路,路两边葱郁茂盛的大山,有脸蛋红扑扑的可爱藏民,马背上粗狂的小伙子,梳着很多辫子的动人姑娘。
名叫“乐玩日记”的网友称:如果你问我甘肃哪个地方最好玩,我会豪气且丝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甘南!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旅行的地方,她被知名旅游杂志《孤独星球》评为世界50 个户外天堂之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偶尔,我也会给他们留言,推荐甘南最值得一看的风景,列举最好玩的地方最好吃的美食。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来甘南吧,这里有最清澈绵延的溪流湖泊,有最辽阔丰沛的草地牧场,还有最纯净温暖的阳光!
作为一名在新闻战线奔波多年的老记者,我当然知道甘南能有这样的好口碑不仅仅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环境革命到生态保护,从上游胸怀到74 万各族儿女的集体躬身,甘南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一曲悲壮的华章!
事实证明,当所有的力量都能为同一件事情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时候,再高的海拔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成功的脚步。更何况,如何更好地以“国之大者”的胸怀体现黄河上游生态报国的甘南担当,始终都是摆在甘南州委州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中的头等大事。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落满了阳光的甘南草原:“‘情’注首曲源头、让生态屏障在精心呵护中巍峨挺拔,‘心’系一汪碧水、让生态环境在系统治理中持续改善,‘爱’洒黄河流域、让生态红利在绿色发展中全面释放,‘梦’萦世界水塔、让生态福祉在共建共享中惠泽千秋。”既是州委州政府情之所牵的真实心声,也是74 万甘南各族儿女心之所想的共同夙愿。
因为,唯有海拔3000 米以上众志成城的接续奋斗,“黄河安澜”的千年期盼终将会变成美好的现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