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有龙
滔滔黄河从甘肃省会兰州穿城而过,从冬到夏,时而宽了,时而又瘦了。也常望见黄河里漂着的羊皮筏子,漂下去了,穿白布褂子的筏子客从车上卸下筏子,背了,一个人晃晃荡荡走回河边来。那尊巨大的“黄河母亲”雕塑,就坐落在兰州城中的黄河南岸。她慈爱、博大、坦荡、端庄,她长长的秀发,如黄河水浩荡。甘肃,是中国西部文明辉煌的高地。一只亿万年前的大鸟飞过祁连山脉,飞过玉门昌马、马门溪龙和黄河古象正依次走过甘肃大地。古老的弱水河从《山海经》倾泻而出,玄奘牵白马向西出了玉门关。这里曾经召开最早的“万国博览会,”是国际文化和贸易交流的重要舞台。西域27 国王公使臣汇集,气势恢宏,欢声雷动,仕女在道旁舞出一朵又一朵眩目的花。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甘肃,一条长长的河西走廊,连接东西方文明,雪山驼运玉石、丝绸、瓷器、香料、茶叶,整个西部地区,仿佛一个面朝东方的人。彩陶、青铜、石窟、壁画,沿文明的阶梯向前。一条长长的河西走廊,横贯甘肃版图。这里自古便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通道,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越显出这里的重要,耀眼的阳光越来越凸显出它的辉煌。
甘肃,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阻断着兵祸向中原蔓延,阻挡吹向内地的风沙。戎兵、移民、屯垦,是这片土地最具开拓意义的建设。一块一块的绿洲出现。酒泉、武威、张掖、敦煌,西汉河西四郡就在这绿洲中一个个崛起。至唐代,河西走廊的经济繁荣程度仅次于长安、苏杭。此时黄河以西的这片大地,已不是边关,而是“西北粮仓”,是中国最大的外贸交易中心。
甘肃简称陇。陇右有龙,这是个很耐人寻味的字。今人常把“陇”解释为与甘肃多山冈高地有关,这是按地理理解,通“垄”。若留意它通“拢”,这是集合的意思,也就是组织起来的意思,揭示的是人文精神。通“隆”,则是盛大、辉煌之意,表示组织起来的人民创造的胜迹。周人崛起于陇东,秦人肇基于陇南。这短短的两句话里包含着多少奋发图强呢?
明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路取代了陆地丝路,甘肃失去东西方政治、商贸、文化交流的舞台而落后。新中国建立,是甘肃奋起的转机。在迫切需要发展中国工业的时期,就在祁连山下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为全国各油田输送了骨干十万多人。玉门人王进喜是其中之一,他去参加大庆石油会战,成为大庆油田最著名的英雄。他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响彻全国,至今值得继承发扬。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展以毁坏自然生态为代价,前进的背后是萎缩的水土。面积45.37 万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700 多万人民。中国科学院1997 年《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报告显示,甘肃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容纳人口的理论密度,为“土地承载超载区”。这就是我们的故乡,壮美而积贫积弱的故乡。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貌复杂多样,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兼而有之。甘肃贫困人口比重高、程度深、数量大。甘肃的贫穷不是朝夕之间形成,战乱贫瘠、人口众多、生产方式单一、生产能力低下,观念、技能和教育的落后,加上自然条件的严酷,气候恶劣、多山地、土地贫薄、沙漠化严重、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贫困是挥之不去的魔咒,笼罩着甘肃大地。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困难的省份。甘肃脱贫,则全国近百分之十的贫困人口脱贫。2020 年,甘肃75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甘肃继续实现产业兴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人类为什么每每在环境艰辛之地和艰辛年代,迸放出非凡的创造力?是因为群体的奋斗中产生了非凡的领导者,还是因为非凡的领导者凝聚起、组织起群体的力量,才有了克服万难、创造辉煌的奇迹。我越来越感到,非凡的领导者和人民群体,是密不可分的最伟大的力量。国家使命与最普通的农民命运紧密结合,乡村涌动着变革的力量、行动的力量、乡土精神汇聚的力量、人的觉醒的力量。
曾经因为贫困,越来越多的人逃离乡村,前往城市寻求发展。随着乡村振兴的脚步,村里的人又回来了。城市化率的不断升高,吸引村里的人来到城市寻求发展,但城里人也看到农村的潜在商机,他们带着资源奔赴农村投资创业,现代化的气息在农村越来越浓厚。如果每一条河流的终点都是大海,没有人愿意逃逸或背井离乡。乡村振兴,就是努力让那些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人再团聚,让他们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有发展。这可爱的梦想般的世界,从我们的故乡甘肃缓缓诞生。我们眼含热泪回望,为故乡每一个阵痛的瞬间定格。
甘肃,有一些事情不会被忘记或者要被记忆永远保留,背负着巨石上坡的人、与风沙搏斗的人、让河流改变流向的人、踩着沙砾艰难行进的人……每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如同血泪,悲壮地落进大地,他们就算遭遇黑风暴也从未停止行进,他们的脊背上写着甘肃精神,写着中国精神。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世界。如果“一带一路”是一条长长的撬板,那么甘肃就是支点,可以撬动中亚、西亚,甚至撬动整个世界。我们当无愧于这个支点。数千年来,甘肃雄浑浩荡,民族血脉奔涌自新,先辈创造的辉煌依然是我们今天去奋发图强的源泉,今天和明天为再造辉煌付出的奋斗,也必将汇入历史,照耀后人。
甘肃,这块饱经苦难的土地博大无疆。就算是风沙中的野草,枯倒了的胡杨,它们也无时无刻都呈现出与时光对抗的顽强姿态。人们以挺立的姿态,无时无刻都在抗争中坚持。摆脱贫困与人民血脉相连,所有人汇聚合力握一支如椽巨笔,共同谱写出一部民族富强进步的伟大史诗,那就是改变命运,大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布楞沟的花朵
一个个几十米高的桥墩从深沟中拔地而起,托起一条盘旋环绕的柏油马路,从高处一路降落到沟底,很是陡峭。忽然间,峰回路转,捧出一个小村庄,修了整整齐齐的房子,四面绿树环绕。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农家院落,村小学新建的两层教学楼是村里最亮丽的风景。苗圃里种着各种花儿,菊花正热热闹闹地盛开。这是布楞沟村吗?九年前,这里的山还是光秃秃的,满目黄褐色。九年前,这里的路还是山路崎岖,尘土没过脚面。九年前,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还是凋敝破落、人心思迁。
没错,这里是布楞沟。布楞沟村是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的一个小山村,一个东乡族群众聚居的小村庄。
五麦寺、巴苏池、纳伦光、库麦土、胡拉松、锁合土……东乡有很多奇僻的地名,又有马、买、牙、丁、胡、卡、妥、包、驼等各种族姓,一派异域风情。
东乡穷困,是由来已久的。东乡族是六个全国特困民族之一。甘肃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居住着20 多万东乡族为主的群众。六条山脉夹着六条山沟,山大而沟深。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土壤肥力极差,气候寒冷干燥,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布楞沟,东乡语意为“悬崖边”。年降水量只有290 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490 毫米。生活在山大沟深悬崖边的布楞沟村民,更是长期处在贫困的“悬崖边”上。村民的日子过得如临深渊,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几乎让人看不到丁点希望。
从上世纪80 年代起,布楞沟村的136户村民走的走、搬的搬,到2012 年,村里只剩下68 户351 人,贫困面高达96%,人均纯收入只有1624 元。全村68 户,吃低保的就有52 户。
听,苦焦焦的东乡人“唱牡丹”哩!唱牡丹也叫漫花儿,漫山遍野地唱去,再漫山遍野地对唱回来,果然是“漫”字更准确一些。
日子过得苦焦,就对着山野敞开了,唱个痛快淋漓。不然,这苦焦的日子,怎么熬得下去?
九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走“亲戚”。马麦志依旧记得总书记走进他的家门,坐在炕沿上,与大家唠家常的情景。说起来就感叹。马麦志家现在成了村史馆,他指给我看装在镜框里的一张旧报纸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让大家生活越过越好》,写的是2013 年2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的报道。
九年的努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布楞沟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 年底的只有1624 元逐年增长,2014 年底实现整村脱贫。2021 年年底,布楞沟村的人均收入达到7918 元。保留旧居所,和现在对照,让来这里的人都看到布楞沟的大变化。村里制定了“十四五”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扶贫车间、技术培训……都被对照着细化了写进去。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第一个五年规划,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大家都格外上心。
日子好了。缺水的布楞沟用上了自来水。一拧开水龙头,清清亮亮的水“哗哗哗”地流淌出来。在世世代代旱久了的布楞沟人们心中,这水贵如油啊。“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布楞沟村许多群众在自家院子最醒目的地方,自发立起一块刻有这样两行大字的水泥碑。
有了自来水,做饭、洗衣服、养牛养羊用水难题都解决了。马建英和许多村民如今都添置了洗衣机,院里还建起小浴室。
东乡羊肉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早在南北朝前后,就是帝王的贡品。在政府的精准扶贫产业贷款扶持下,2015 年下半年,马大五德一开始养羊,就是大手笔,养了850 只。这几年,他最多养了3000 多只羊。一人富不算富。村党支部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带领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众一起干、一块儿闯,马大五德也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
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有包括17 户贫困户在内的26 户村民以参股的形式加入了进来。年底,每户分红就能有3000 元到5000 元。
布楞沟养殖农民合作社的养殖棚里,养了几百只羊,却没有一点异味。棚与后面的场院是通的。人一进去,羊很警惕,立即争先恐后地往场院里跑,带起淡绿色的粉尘。一个小小的门,挤得砰砰作响。有只跳得高的,撞在门上,立即又钻了出去。跑出去后,又不跑远,挤在门口,露着头,向人张望。马大五德说,越活泼调皮的,越是好羊。
不一样的饲料,喂出来的羊也是不一样的。只吃草料和粮食的羊,棚里才能这样干净。仓库里存着给羊吃的豌豆和包谷,新鲜且颗粒饱满。马大五德喂羊的饲料很讲究,除了粮食、苜蓿、玉米秸秆和麦麸,还加了小白蒿、百里香、野葱野蒜等各种牧草。
合作社的羊,云朵般挤挤挨挨。有背着书包的孩子从我身旁跑过,布楞沟村史馆对面是所学校,高处悬着五星红旗。周一和周五,孩子们会在这里举行升旗和降旗仪式。
见马娟的那天,是在东乡布楞沟的扶贫车间。车间里数名东乡女子正热火朝天地赶着炸花馃馃。“面起子”发面,花椒水和面,再在面里加入蜂蜜、鸡蛋、牛奶等各种原料。有的揉面,有的卷面,有的搓馓子,还有的忙忙地用筷子把花馃馃的生坯夹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形状各样的花馃馃在热油里上下翻腾着,在锅里盛开成一朵朵花,再用长把子的笊篱打捞上来。晒凉的花馃馃有深深浅浅各种颜色,搭配着装礼品盒。整个车间里弥漫着胡麻油的香气,马娟提着几盒礼品装的花馃馃走过来,栗色长发,一袭修身黑衫,甜美而干练。看上去,马娟像是布楞沟又一朵盛开的花朵。
小时候,马娟调皮时,奶奶就会跟她讲,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早早把她嫁到布楞沟,吃水困难、外出困难、生活困难……“悬崖边”,可想而知是东乡位置最偏僻、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方了。
马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东乡族女孩。东乡的女人文化程度低,像马娟这样上了本科再上了研究生的女孩更是寥寥无几。如果不是上大学、不是创业,马娟的人生和生长在这贫瘠大山里的草一样,一辈子匍匐在地,终日为生计奔波,成为一名包着盖头的农村妇女。而现在,马娟是甘肃伊禾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马娟说,那时候,出门浮土没过脚面。缺水,祖祖辈辈盼水心切。夏天的乌云飘过,也有村民祈祷,快落下吧,落下个湿湿的影儿。即使落下圆圆的冰雹,也如鸟蛋般可爱。没路,没路就截断了腿,看不见远方。
马娟说她不想要这样的人生。她从小学习努力,拼命想考上大学,离开家乡,这是她当时想到自我解救的唯一方式。她家境贫寒,家族里历来没有出过大学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在马娟的眼里就是一匹色彩波澜的锦锻,缓缓在眼前铺开。2010 年9 月,马娟考上兰州城市学院,2014 年毕业后,她顺利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为一名研究生。2016 年9 月,她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进行了半年的交流学习。外面的世界繁花似锦。当她长发飘飘、裙裾翻飞地穿行在台湾码头小吃街时,周围人声鼎沸,热闹异常,一绺琳琅满目的各色小吃两边排开。她忽然想起家乡的女人,此刻,她们可能正烧着土坑,围着灶台忙碌,永远伸不直个腰。
游学结束,她没有选择去大城市就业,而是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乡东乡。她选择了返乡创业,返回的决绝一如当年她考上学离去时。目睹了大山外面丰富多彩的繁华世界,她的心里,放不下那片贫瘠的故土。
马娟说:“我是赶上好时候好机遇了。”
2017 年底,多方考察之后,马娟在临夏东乡县成立了甘肃伊禾城商贸有限公司。在东乡党委、政府、扶贫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东乡油馃馃项目在众多创业项目中得到了肯定,“东乡花馃馃”被列入扶贫项目,她被东乡县妇联评为“巾帼创业能人”。在布楞沟村,他们帮助马娟建立了第一个巾帼扶贫车间。伊禾城公司然后再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东乡本地的花馃馃等特色产品。
油香、馓子、花馃馃,一直被视作象征吉祥如意的东乡族传统食品,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东乡族人家的婚丧嫁娶,家家都要炸制待客。这些油炸面食仿佛东乡人过节的符号,不可替代。
马娟的奶奶就是做花馃馃的行家。马娟小时候,村里的女孩子们会拿着自家的花馃馃,放在一起看谁家的更好看。马娟奶奶炸的花样子多,最好看,而且酥软香甜,大家都说好吃。
那是马娟关于儿时最为香甜的记忆。
马娟奶奶说,人,像花馃馃一样,从一粒麦子经过无数道工序,还要经过油锅炸的磨难,最后才端出看得也吃得的花馃馃。
马娟说,如果说东乡是一片大海,那我发现的花馃馃仅仅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等这滴水放大后,我看到了创业的可能和决心。
东乡族的女人心灵手巧,几乎人人都会制做花馃馃。做花馃馃是展示她们聪明与智慧的最好方式。现在,马娟想用花馃馃来带动和改变东乡女人的生活,想让花馃馃盛开在东乡的黄土里,成长成东乡女子的好日子。
创业初期是艰难的。通过不停地沟通和抗争,马娟先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然后又挨家挨户耐心说服待在家的东乡女人,让她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她这里做花馃馃。企业制作不同于家庭制作,马娟通过不停尝试改良制作工艺,制订了统一的加工标准和包装样式,使花馃馃的口感和观感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设计出精美便携的包装,马娟甚至跑到义乌包装市场,一连在那里蹲守了好几天,她想看看哪种食品好卖,好卖的食品包装是什么样。
马娟眼里的东乡花馃馃是独一无二的。慢工出细活,虽然产量不高,但做出的油馃馃个个小巧、精致、美味。从选料到制作,都下足了工夫。用什么油,用哪种蜂蜜,饧多久的面,她都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
一个个花馃馃,有牡丹盛开的形状,也有玫瑰含苞欲放的形状,这哪里是制作花馃馃,这分明是东乡女人的梦想。
扶贫车间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营,产品终于正式在电商平台上线,一经推出,很受欢迎,线上线下订单不断,女工们加班加点还是供不应求。在短短一个多月里,累计销售4000 余份,销售额38 万多元。
布楞沟村50 多户贫困家庭的妇女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制作油馃馃,当起了上班族,月收入2500 至4500 元,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提起马娟,牛特丽哈老人赞不绝口。她被马娟聘请为花馃馃制作师,每月能拿到3000 元的工资。她当了一辈子的家庭妇女,过去一直在家务农、带孩子、做家务,家庭条件很差。她甚至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没想到这把岁数了还能挣工资。农忙的时候回家干活,闲下来就做花馃馃。她从来没有挣过这么多钱,她的脸上是喜悦溢出来的笑容。
一些大企业也和马娟达成初步协议,她的产品可以向这些企业订单供货。最令马娟惊喜的是,有航空公司也有合作意向,花馃馃有可能上飞机。
随着公司的运营步入正轨,渐渐地马娟的扶贫车间每个月可生产花馃馃4 万斤左右,销售额达到100 多万元。在甘肃省妇联的牵线下,马娟的公司在敦煌文博会上接到了新的订单。有100 多户贫困家庭的100 多名妇女被吸纳到车间进行生产加工。销量越来越大,四邻八舍的村民们也加入了做花馃馃的队伍。
布楞沟村处处是新的生机、新的憧憬。马娟把花馃馃做成了东乡的一个产业,一张名片,让外界的人更多地知道了东乡县,了解着东乡族。好事一件接着一件,2019 年,在全国妇联举办的“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暨表彰大会上,马娟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并作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领奖。2021年,马娟站上了“与世界说”的舞台演讲,那一刻,不仅仅是马娟和她的花馃馃,仿佛布楞沟村最为生机勃勃的花朵都在那个春天里怒放。
一年又一年,布楞沟的春天去了又来,马娟成了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马娟的花馃馃在线上开了店铺,并越做越大,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东乡的女子不离开家乡,也可以像大山外面的人一样,看到外面世界绚烂的颜色。
油橄榄和橄榄油
陇南油橄榄产业快速发展,为陇南开辟了一条全新高效的脱贫途径。至2021 年年底,陇南发展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达75.96 万亩,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7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油橄榄生产基地。大片大片绿浪翻滚,这是陇南老百姓盼望的好日子来了。油橄榄在风里挥舞着手臂,发出“沙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好啊,好啊。在陇南,油橄榄的发展是一件重要工作。油橄榄收购也是武都区的一件大事。每年陇南武都区委区政府都会下发专门文件,帮助指导油橄榄收购工作。
陇南有大大小小许多生产橄榄油的企业,但陇南80%的油橄榄鲜果,都是由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收购的。说起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它是陇南人的骄傲。祥宇是亚洲最大的油橄榄加工基地,世界领先的油橄榄加工厂。中国第一个油橄榄行业发明专利、第一个国家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个德国原装冷榨生产线……这样的第一,有十多个。
祥宇的墙上迎面一行大字:“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这是刘元勇和李惠的梦想。
1999 年,刘元勇和李惠夫妻俩在陇南武都汉王镇与龙凤乡交界处的佛堂沟租赁荒山荒坡几千亩,开始种油橄榄。
佛堂沟多泥石流,常常是一场雨,引得泥石流肆虐而至,庄稼毁了,把一年的收成和辛劳席卷而空。村庄满目疮痍,有民谚为证:三十里的佛堂,一辈子不走不想。家乡的日子苦啊,家乡的老百姓更苦。一开始在佛堂沟栽植油橄榄,是为了治理泥石流,绿化荒山。
土地的投入是个无底洞,家里的积蓄,能借的,能贷的,都垫进山前山后的沟里土里。投得越来越多,不见收成。山路弯来弯去牵肠挂肚的,站在梁上,眼前是陡峭的崖坎,夫妻俩觉得自己也是长在坎边的油橄榄树。
天阴,要下雨了,别人回家,夫妻俩却带人拖着树苗上山了。佛堂沟的山梁梁上,一条条新挖出来的坎被雨淋透了,一左一右,张开赤裸的臂膀,环抱过来。黄土梁风大雨冷都顾不上,他们冒着雨抢墒种树。湿滑的土路难走,种完了树,大家都是滚了满身泥摔着回去的。
土里刨生计苦大得很,刘元勇和李惠挺着一种精气神往前走。他们怎么琢磨着,种树,不是坏事。
白天夜里的忙,刘元勇和李惠夫妇带领大家一鼓作气,硬是坚持着把佛堂沟农场周边的山上山下、沟里沟外,到处都种上了油橄榄树,佛堂沟的泥石流算是治住了。
面对繁茂的油橄榄果实和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刘元勇从陕西买回意大利贝亚雷斯的生产线,在武都积石坝的老厂区建起了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始榨油。厂子起名叫“祥宇”。祥宇来自周总理字“翔宇”的谐音,表达的是对中国油橄榄事业奠基人周总理的崇高敬意和无尽思念。
当这台机子顺利运行起来时,一筐筐新鲜成熟的油橄榄果倒入机子,变成鲜榨橄榄油流出来的那一刻,多么的激动人心。祥宇公司第一次利用当地所产的鲜果榨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食用橄榄油。祥宇人欣喜若狂,地方政府领导也喜上眉梢。
油橄榄榨油项目上马,再加上销售和推广,油橄榄一条龙产业结构雏形凸显。这下一斤橄榄果能卖四五元。出门打一年工,人家几株油橄榄树结的果卖卖就出来了,还有这样的好事呢。四里八乡的人见了,这下不用干部做工作,陇南适种的区域乡亲们都种上了油橄榄树。
由于祥宇公司的龙头带动,不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油橄榄生产加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陇南油橄榄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在别人眼里似乎长得都差不多的油橄榄树,在李惠看来却像是看着自家的孩子一般亲切。莱星、鄂植8、佛奥、阿斯、城固32、奇迹、皮削利、皮瓜儿、贺吉布兰克……油橄榄树都有自己的名字。
212 国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这是乡亲们来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交油橄榄果的场景。各种三马子、卡车排着长队。在陇南,油橄榄鲜果采摘收购是一年一度的大事情。
刚开始,祥宇的老生产线一天消化24吨橄榄鲜果。2001 年,祥宇从德国引进了第一条福乐伟生产线,日消化鲜果240 吨。2003 年,祥宇从德国引进了第二条福乐伟生产线,日消化鲜果增加了240 吨,成了480 吨。
2009 年,这一年的气氛异常凝重。油橄榄丰收,祥宇厂子里的生产线却消化不掉这么多的鲜果。
依旧是车水马龙,乡亲们来厂子里交油橄榄果。可是,收果子的速度越来越慢,终于停滞了下来。祥宇的生产线已经满负荷运转了。乡亲们听说了,怕到得晚了更不收了,一年的收成就泡了汤,更着急。于是把熟了的不熟的都抢摘了,争着抢着来交,队越排越长,丰收了的农民们昼夜排队等着。油橄榄果不经放更不经碰,稍稍一碰,再过个夜就有了腐烂的样子,眼看着不能用了。
这个时候,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元勇给厂里的采购下了道死命令,宁可烂在我们的院子里,也不能烂在农民手里,宁可让企业亏了,也不能让农民兄弟吃亏,打击他们种油橄榄的积极性。于是,厂子里不再按生产线的承受量收果,而是有多少收多少。多出来的、不新鲜的油橄榄果一边收,一边倒入厂区外的大土坑就地掩埋,这是令人心痛和动容的一幕。
女儿刘玉红不理解父亲的举动,她抱着母亲痛哭道:“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些损失要我们承担?”母亲劝慰她说:“孩子,人在做,天在看,你爸爸是在做一件积德行善的好事,你还小,不懂事,要相信善有善报”。
这一年,祥宇公司倒掉的腐烂果子价值三百多万元。这一年,所有的油橄榄果按一斤不低于5 元的保护价格全部收购了。因祥宇公司的善举,赢得了一大批果农的信任,后来这些人都成了祥宇公司的铁杆粉丝和合作伙伴,农民们种油橄榄果的积极性更高涨了。
一个危机过去,新的危机又悄然而至。2011 年冬天,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刘元勇先生走了。死亡是只鹰,张开翅膀停留在陇南高而远的天空。那天傍晚,天边的云朵,被火焰烧红了,久久没有暗下去。
继任的董事长,是他才25 岁的女儿刘玉红。刘玉红,生于1982 年,兰州大学法律系毕业。在刘玉红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表扬过自己,即使某件事情自己认为做得很完美,但从来换不到父亲的赞扬;而一旦做错了事情,经常被他批得泪流满面。在这种严格的家教氛围中,刘玉红养成了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这一点在她后来执掌公司时派上了大用场,这时她才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父亲走了,一切忽然就不一样了。企业如同一列火车,停滞了下来,变得危机四伏。
办完丧事,她和母亲的悲伤还没有来得及平复。就有村民们找上门来,他们带来了成编织袋的花椒,送给刘玉红,说是家里种的,一点心意,怎么着都要让她收下。坐半天不走,最后嘴里嘟囔着,说就是想来问问刘玉红,她父亲走了,那秋天油橄榄果还收不收了,不问清楚他们睡不着觉。
刘玉红给一拨又一拨找上门来的乡亲们给出了一样的回答,收!我父亲在的时候怎么做的,他走了我还是一样怎么做。
成编织袋的花椒散发出满屋子浓烈的麻香味。刘玉红不让别人动,她说就摆在这里吧,可以时刻提醒着她,警醒着她,做父亲的未尽之业。
刘玉红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父亲走了,她甚至来不及悲痛。头顶的太阳又圆又白,像是一粒巨大的止痛片。父亲离开了,刘玉红比任何时候都更想把祥宇继续做成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企业。
打击接二连三。先是银行通知今年不继续给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贷款了。接着是各种上门催款的人。账面空了,资金链濒临断裂。刘玉红董事长跑遍了陇南各家银行未果。
时间过得飞快,眼看2012 年收果在即,可是银行的贷款还没有着落。刘玉红又梦见那黑色的圆鼓鼓的小精灵,只是这次没有声音,它们围着她上下飞舞,她醒来,那群小精灵就又消失不见了。有人建议减少收购,也有人建议企业调整发展方向。
银行的贷款没有着落,拿什么钱收购种植户的油橄榄果?事关多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是祥宇的大事件,更是陇南的大事件。刘玉红只好来到省城兰州,一家一家地跑银行。
危急时刻,甘肃银行伸出橄榄枝,在仔细研究了祥宇的资金链条,和当地政府协商,又多次实地考察抵押产业之后,同意贷款一个亿。
银行方的效率很高。他们说,一方面看企业的项目资质,另一方面也看企业的当家人,祥宇有着很好的企业诚信,我们放心,我们会尽快放款的。
第二天,一个亿的贷款到了账。这可是笔救命的贷款啊。
贷款到账的第一件事,刘玉红让通知厂里,全力备战收购和生产事宜。2012 年的秋天,祥宇如期收购,购果总量超过上年总量的17%,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这一次的危机,事后看来,反而成了好事。祥宇迈过了小打小闹的阶段,逐渐成长为集约化、规模化的龙头大企业。
2014 年,祥宇再次斥资420 万元,从意大利进口了贝亚雷斯新设备。日消化鲜果量再次增加了240 吨。
为了避免农户、企业利益再次受损,祥宇公司吸取经验教训,逐年推行了“订单农业”,引导农户按照订单要求适时、适量采摘,实现了采摘工作的科学化管理,这一成功经验在之后的数年间被成功复制到其他油橄榄加工企业。
做一个祥宇人是有成就和有荣誉感的。汉王镇朱能村,当祥宇公司的人进村收果子的时候,老百姓打着欢迎的横幅,放炮迎接他们的到来。晚上8 点收购还没有完成,村里李玉兰大娘杀了鸡,给他们盛上,非要让他们吃了再忙活。大娘朴实的笑容,总是会让他们心里充满暖意。
种树,榨油,实在是太辛苦了。可是,刘玉红知道这里面有着成千上万老百姓的利益,是情怀,是产业,也是一个企业的初心。“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再一次想起祥宇墙上的几句话,它不仅写在墙上,它也写在每个祥宇人的心里。
除了佛堂沟,祥宇又开辟了汉王镇杨坝村栈道湾油橄榄种植基地。每年两个油橄榄种植基地,都会有数千名农民工进园务工,带动人们增加收入。
随着祥宇橄榄油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刘玉红开始大力拓展销售渠道,先后开设了20 多家专卖店,发展了500 多家经销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青岛、济南、兰州、西安等许多省会城市都有祥宇橄榄油专卖店,现在专卖店数量以每年2 至3家的速度递增着。
2020 年12 月,祥宇橄榄油广告在CCTV—1、2、13 三个频道黄金时段同时播出,并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祥宇公司的社会影响力和祥宇橄榄油的品牌知名度,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2021 年1 月20日,祥宇公司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产业扶贫考察点”。2 月25 日,祥宇公司董事长刘玉红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颁奖。
油橄榄产业是造福一方百姓的支柱产业,是陇南人的“摇钱树”,产业扶贫是诸多扶贫模式中值得推广的成功模式。
刘玉红再次梦见那黑色的圆鼓鼓的小精灵,它们唱着歌围着她上下飞舞,她醒来,那群小精灵拖着长长的光影,渐渐消失不见了。她觉得,种下油橄榄,帮乡亲们把满树油橄榄果变成好日子的时候,她似乎就离梦想更近一点了。
陇南的油橄榄产业是大山深处,绿色、健康、无污染的生态经济产业,是陇南独有的,应该珍惜的产业,是长青树。这是陇南人几辈子,也是数辈子人的好日子。
百花村的第一书记
2019 年1月4 日,星期五,元旦结束的第三天,距离除夕还有整一个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是普通的一天。的确,那一天没有什么特别,不是节日,不是节气。那一天,是农历十一月廿九。那天,对于侯永平来说,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一天,工作日志上面略显潦草的字体记录着详细的工作安排:“早8:00,乘车前往百花村;9:40,与村两委见面会;10:50,返县城接钟书记;中午,与县长见面会;下午2:00赴村慰问,一是工作交接,二是慰问贫困户,举办慰问会;晚7:30,县上帮扶工作会议。”
在那个普通的一天,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秦许乡百花村的村民们第一次见到了侯永平——甘肃农业大学驻百花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一个瘦高干练的年青人。如果非要说这一天有什么不一样,那大概就是,它已经是侯永平驻村第1211 天了。
侯永平出生在白银市会宁县草滩镇断岘村。这不仅仅是个有些拗口的地名,更像是条船,承载着侯永平的童年记忆。小船没有在水里,那是一艘搁浅的小船。断岘村是个干旱少雨的地方,大片大片龟裂的土地艰难地哺育着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旱啊,旱啊,万里的晴空不懂这些农民心里说不出的苦焦。收成靠天,温饱也靠天,侯永平也是这些勤勤恳恳却贫穷的人们中的一员。他曾经亲身经历过,家里种下十袋子的豌豆,秋上却只收回来一袋半,损失惨重,没有收成一家人吃什么?侯永平不甘心,他能做的,只有好好读书,读书是他给自己给家庭寻出来的唯一一条出路。
他考上了大学,家里和亲戚朋友都很支持他读书,大家背来小麦和豌豆,将侯永平送出了这个小村子,一直送他进了大学的校门。
过去的艰难想起来就在心里起起伏伏,久久难以平静。定西市岷县秦许乡百花村不像断岘村那么干旱。长途跋涉,经过一群神色冷峻的石头山,大片白色的高山杜鹃盛开在它的怀里。村子被绿色环绕,有绿色有鲜花点缀的百花村,风景看起来顿时柔和了很多。这里,除了绿色,除了花,还有辉煌的日出、日落。黑色徽章般的鹰在天空中盘旋,像是又一种带某种象征意味的景象。
山垭射进来的一束束阳光不停地变幻着角度,寂静让时间停顿下来,雾气还没有散尽,有种神秘模糊的感觉。溪流上有座水磨房,经年累月的沧桑使得木纹厚重,门锁着,流水依旧,不是收获的季节,磨独自寂寞着。
百花村是绵延的大山里一个小小的贫瘠的村落。侯永平看见了村民的苦,山顶经年累月的积雪让人看着就觉得冷,通往村子的道路坑洼,山高弯急,朔风刀子一般刮得人的脸生疼。
侯永平刚到百花村没多久,就遇上了一场大雪。银装素裹的百花村很是寂静,寂静的大片大片白色后面是无边的孤独。雪落无声,夜黑着,泥土睡了,树睡了,山和村庄都睡了,只有侯永平孤单而清醒。他在灯下读书,写着读书笔记。“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 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新年贺词中的关切话语,这话语时刻激励着作为第一书记的侯永平。
百花村的天气很冷,五月仍会下雪。冬天太久,仿佛让人等不到春天的到来。侯永平开玩笑说,百花村似乎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大家笑了起来,笑容背后,是百花村村民对长久寒冷的习以为常,也是他们总是心存希望的乐观。
春天终于来了。村里种着当归,当归的花是一团一团的,热热闹闹的,像蒲公英。开不了多久,风一吹,那花团锦簇就飘散开来,深埋在地下的根静悄悄地一点点变得粗壮,那是村民们的收入,是村民们期盼的好日子。可是,村民们种的当归生了病,烂了根。
村民们对着生了病的当归无可奈何,这些当归就像是村民们的孩子,是他们的依靠,现在他们只能看着生了病的孩子干着急。百花村气候高寒阴湿,这里海拔高,气温低,连绵的雨蒸发慢,土地排水性能不好,水蓄在地里,当归的根就会腐烂。当归的水涝病成了村民们的心病,如鲠在喉,牵肠挂肚地睡不踏实。
百花村距离县城较远,没有明显的特色资源,要想脱贫致富,还得从土地想办法。百花村的气候条件是适宜种植当归的,但由于缺乏防治病害的技术,药材的产量并不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得有新技术的介入。侯永平对接和联系了甘肃农业大学的专家,治好了当归的水涝病,同时研究培育和优选出适合百花村种植的新品种当归,并根据百花村的土质特点对症下药,一边在当地种植实验,一边推广,“岷归二号”就这么诞生了。
“岷归二号”是在熟地完成育苗之后推广大面积种植的。它能很好地适应熟地,不会像之前的当归那样在熟地生长会品质差,易生病。
西河弯弯曲曲地流过百花村,两岸的坡地上种满了当归。立春之后,满山坡的当归花盛开得像过节。亩产量可以达到两三千斤的岷归二号,带给村民们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村民们脸上盛开的当归花般绚烂的笑容。
大自然的美像是一起倾倒在了百花村,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从一朵云到另一朵云,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还有那条弯弯曲曲的西河水,全部笼罩在歌声里。歌声,像长出翅膀般拥抱着这一切。这里的人们喜欢唱歌,歌声在群山间响彻行云,嘹亮而肆无忌惮。一圈一圈地环绕过来,群山一遍遍地回声应和着。
这样的嗓音,只有喝了清澈的西河水,在高远的蓝天、峻美的山峰下,才可以像西河水一样伸展开来吧。人们有时候在田间干活,许多人一起唱起歌来,一唱一和,嗓音高亢而婉转,从村子这头一直穿过那头,再余音袅袅地转回来。
侯永平先前是说普通话,后来,他就开始学说岷县话,再后来,他说岷县话时没有人听出来他是外乡人。他每天就说着岷县话挨家挨户地走访,向村民们了解情况。家家户户都有本难念的经,每户村民的脾气秉性,需要诉求,侯永平都摸得清清楚楚。对每一户村民有足够的了解是侯永平能够对症下药的根本,“一户一策”的政策就是这样制定出来的,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
“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做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用这首诗浅近明白地告诉我们,蜜蜂们不辞辛苦的付出,让人们品尝到了香甜美味的蜂蜜,同时蜜蜂也给植物授了粉,让植物代代相传,年年都能开出香艳的花儿来。有花的地方就有蜂,百花村村民们种植的当归、黄芪需要蜜蜂来授粉,自然而然,除了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成了百花村的又一项支柱产业。为了打出百花村百花蜜的名声,甘肃团省委专门在村里开展了数次直播带货,替百花村宣传这百花蜜。
中蜂养殖合作社的常树民是党员,他带头发展村里的养蜂产业,他的中蜂养殖合作社解决了不少村民在农闲时的就业问题,是脱贫的带头人,也是中蜂养殖的领头羊。
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只依靠一个人的带头作用是不够的,侯永平带领村民们,在百花村办起了每年一届的赛蜜大会。说起赛蜜大会,百花村的村民立刻兴奋起来,似乎谁都会给你不住嘴地说上半天。那热闹的场面,更是难得一见的。赛蜜大会的信息一公布,全县的人都争相报名,他们将自家的蜂蜜一箱箱地送了来,有个人,也有养殖大户,还有中蜂合作社的。侯永平从省里、从县城里专门请来的专家通过观其色,品其味,闻其香选出最好的蜂蜜,然后,对获奖的人进行表彰。这种表彰是甜蜜的。这种表彰是对养蜂的村民们努力一年的肯定,也是养蜂人最为看重的荣誉。赛蜜大会拉近了村民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对于中蜂养殖的热情,其乐融融,岂不乐哉。
侯永平待村民如家人。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真真切切感受过这些村民们所经受过的贫苦。几年的驻村生活占去了他太多的时间。他离开女儿驻村那年,女儿才四岁。有一次,侯永平因为工作原因一个多月没回家,女儿打来电话说想爸爸,哭闹个不停,侯永平哄了半个小时才哄好,他给女儿说他一闲马上就回家,女儿这才慢慢止住了哭泣。挂断电话的侯永平发现当时和他一起驻村的同事用被子蒙着头痛哭,侯永平很奇怪:“我哄姑娘,你怎么哭起来了?”原来,悲伤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同事也有一个女儿,听见侯永平哄女儿,不免也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感伤起来。
几年的离别,让侯永平对妻子、对女儿,心里有了太多的愧疚。爸爸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责任,他因为没能尽到责任,每每看到女儿,就会觉得揪心。但凡有空从村里回到家,他就使劲干活,像是要把家里能干的活都干完了才罢休。
侯永平始终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条路能走多宽得看自己的梦想有多大,农民能不能富起来得看自己内心的动力有多大,让农民富起来不是往他们口袋里塞钱,而是要给他们输入技术、输入政策,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侯永平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把我变得和农民一样,把农民变得和我一样。”他的脚下有多少泥土,他的心里就装着多少真情。
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侯永平,侯永平对百姓的关心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村民刘道玉说:“这个城里来的书记很少说城里话,他很亲切,问我们家里活干得怎么样了?前几天收的草晒干了吗?我看那个谁谁谁他们家的都晒干了……”为了和群众增加联系,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茶余饭后,他经常会到村里转转,几乎每家的板凳他都坐过,每家的茶杯都端过,与村民们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他说着一口熟练的岷县方言,大家都以为侯永平就是土生土长的岷县本地人。
村委会后面有一眼泉,是全村人吃水的水源。旁边是个垃圾场,堆积着经年累月的生活垃圾。这个垃圾场既影响村容村貌又影响村民们的吃水安全。侯永平带领大家彻底清理掉了那些垃圾,在村里盖了四个垃圾房,又给每家每户发了一个垃圾桶。村民的垃圾有了专门的地方收集,还能及时统一处理,村里还设立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天清扫道路,去各家各户收垃圾。
村容村貌变得干净整洁,村民们的心情也愉悦了起来。大多数村民都很配合环境卫生整治,但是总有些村民的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依旧我行我素。于是侯永平在村里定时张贴卫生红黑榜,家里卫生干净,保持得好就会被登在红榜上,家里乱糟糟不经常搞卫生的就会被记在黑榜上。这张红黑榜贴在村里最醒目的位置,来来往往的人都可以看到。很多村民都不想出现在黑榜上让别人笑话,就开始自觉打扫保持家里卫生干净。但也总有例外,有一户人家就是不愿意打扫卫生,桌子上积着厚厚的一层土,被子也是乱糟糟地堆在床上,吃饭的锅随意地撇在灶台上,像是从未洗过。地上更是脏得不用说,从来没有扫过似的。正是收药材的时节,家里到处都是从地里带回来的泥。他们家里的孩子从小就生长在这种环境中,完全没有打扫卫生的意识。侯永平去劝过几次,发现劝说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于是侯永平改变了策略,他带着村里的人,轮流去那户人家里帮忙打扫卫生。一次两次,次数渐渐多了起来之后,村民们互相之间交流就会提醒他保持卫生,说,你再不打扫,我们还要去你家给你打扫卫生呢。那户人家里渐渐有了打扫卫生的习惯,家里再也不是脏乱的没处下脚的样子了。
侯永平坚持写工作笔记,“2020 年10月11 日,本周末只休一天,鉴于县委宣传部要的材料急,还需准备下周央广网的电话调研,果断决定继续留在村里准备材料。”
这不是侯永平工作笔记的最后一篇,但却是对于他来说最为重要的一篇。百花村是2020 年10 月脱贫的。百花村的脱贫,是侯永平不辱使命的战报,他在工作笔记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兴奋是掩盖不住的。人生不负韶华。
出门打工的人回到百花村,不禁大为惊异,这还是百花村吗?百花村社与社之间的道路全部硬化,村民们出行有了干净的柏油马路。马路旁是整齐排列的村舍,这与过去他们记忆中低矮的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柏油马路两旁的宣传标语做得特殊而精美,它们好像是专门为百花村量身定制的一样。侯永平和大家一起设计,用废弃的磨盘做成标语悬挂在百花村的道路两旁,是对于历史的尊重和铭记,也是别具匠心的设计,谁路过都不由自主多看两眼。还有些不用的轮胎,侯永平也安排人在里面写了脱贫攻坚的口号,挂在了马路旁。还有收集来的旧农具,侯永平也让大家做成了独具特色的展示墙,它们是时代留下的产物,它们曾经见证过百花村的历史,现在,它们立在这里,与人们一起见证百花村越变越美。
回到了兰州,在他的新的工作岗位上,侯永平会带着当时他主动请缨去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秦许乡百花村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的那份自信和骄傲,一直走下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