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2022 年5 月29 日,新闻联播播出这样一则消息:近日,甘肃电网全天风电发电量达到2.27 亿千瓦时,创历史最高水平。截至4 月底,甘肃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000 万千瓦,达到3122.28 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48.95%。消息一出,有着经济发展晴雨表之称的资本市场立刻做出反应,相关版块持续走高,尤其是风电光伏相关制造行业,更是走出了一波大行情。这其中,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也包含了资本对新能源发展的愿景。
甘肃的新能源可开发量位居全国前列,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国内排名第四、第五位。“十四五”以来,甘肃从规划、并网、消纳全环节协同发力,全力服务新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
地处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市,东西长680 公里,南北宽550 公里,总面积19.2 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42%。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独有的气候特征。酒泉方兴未艾的新能源建设,就是甘肃新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一章 风语
一
从兰州越过黄河,向西,前方群山苍茫,天地辽阔。再向西,地势渐高,碧绿的山脊连绵起伏,瓦蓝的天幕上浮荡着永远晒不黑的白云,这便是著名的乌鞘岭,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在这里交汇。陇原大地上因黄河北去而形成的河东与河西地理概念,在此被更加清晰地分开。再向西,远处山势渐缓,脚下一马平川,目之所及,天际线渐行渐远,这便是河西走廊。辽阔的河西走廊绵延两千余里,期间一路大山雄然对峙。祁连山于南为嶂,龙首山、合黎山、黑山、马鬃山依次横亘于北,石羊河、黑河、讨赖河、石油河、疏勒河、榆林河、党河穿梭奔腾于其间。在讨赖河、石油河、疏勒河流域,其北沉南升、东低西高的地理风貌,侏罗系、三叠系的湖相三角洲沉积,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的相互叠合,使得这里蕴藏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冰与火、光与风、沙与水这些意象在此碰撞交融,丝绸般流淌着浪漫与奇幻。这个奇妙的地方,便是被汉武帝命名的酒泉大地。这里诞生了一个著名的油田——玉门油田,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石油工业基地就在这里建成,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这里还是中华民族飞天圆梦的地方——神舟系列飞船在这里一次次飞上蓝天,遨游于太空。
今天的酒泉,体量之大、山川之胜、物华之丰,已远超汉唐。在这片19.2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绿洲、大漠、高山、草原等多种地理地貌特征,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此交相辉映,城市与乡村深度融合,这一切使得酒泉的面孔雄健而奇特。
二
除了石油,酒泉还有什么?还有一样东西,酒泉也很丰富,那就是风。
从酒泉到玉门,从玉门到瓜州,从瓜州到敦煌,数十年来,我的脚步一直在这条轨迹上往返奔波。这一路千里之地,恰恰也是风和光的居所。传说中风神的故乡就在这里,于是,这里的人们将瓜州称为“世界风库”,把玉门称为“世界风口”。这两个早年因自然现象偶然之中给出的地理定义,后来便被一直沿用下来。
事实上这个定义是着实有些吓人了,世界何其大也,风为无形之物,弹丸之地酒泉,竟然能包含了世界风库、世界风口?但细细加以揣摩,却又是颇多思量。
那么,什么是风?
认识风,中国人有自己的方式。与屈原同时代的楚国人宋玉这样解释风:“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
这大约是对风最早的注释,虽然不是那么科学,但却十分形象地给了无形之“风”一个美妙的诠释。但此风似乎与酒泉之风扯不上多少关系。
比之宋玉,苏东坡在其名篇《赤壁赋》中,对风有过更加详尽的描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教科书上这样说,风是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从而形成风。
我们还可以了解得更具体一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简单地说,风就是空气分子的运动。
要理解风的成因,先要弄清两个关键的概念:空气和气压。空气的构成包括氮分子(占空气总体积的78%)、氧分子(约占21%)、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成分。所有空气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动着,彼此之间迅速碰撞,并与地平线上任何物体发生碰撞。气压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给定区域内,空气分子在该区域施加的压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个区域空气分子存在越多,这个区域的气压就越大。相应来说,风是气压梯度力作用的结果。而气压的变化,有些是风暴引起的,有些是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有些是在一定的水平区域上,大气分子被迫从气压相对较高的地带流向低气压地带引起的。大部分显示在气象图上的高压带和低压带,只是形成了伴随我们的温和的微风。而产生微风所需的气压差仅占大气压力本身的1%,许多区域范围内都会发生这种气压变化。相对而言,强风暴的形成源于更大、更集中的气压区域的变化。
这就是风。
酒泉之风形成的原因,无出其右。
三
那么,酒泉的风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地形上看,酒泉处在蒙古高原南缘,祁连山与天山、马鬃山三大山脉在其西面交汇,当属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其南北有高山为屏,暖温气流无法进入。早在1.8 亿年前的晚古生代三叠纪时期,这里便已经形成了封闭干燥的内陆性气候。我国西北部的荒漠区域,处在北半球中纬度西行行星风带,3000 米高空为西风带北支急流所控制。西北带北支急流经过青藏高原北缘受地形摩擦而作反气旋转,在东经95 度左右有高压脊常驻,相应在地面上蒙古境内存在高压中心,在新疆东部和河西走廊西部形成广阔而强大的辐射场。下沉气流于北山前分流,一股向西灌入塔里木盆地东部,形成东北风系;一股向东南注河西走廊进入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形成西北风系。酒泉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这个“西北风系”分流区。其境内南有祁连山,北有马鬃山、黑山,形成数百公里的东西气流通道。于是,风和酒泉、玉门、瓜州、敦煌这些名字一起,留存在了历代的各种史书典籍当中。
然而,长久以来,风以它流动的方式沉默着。人们利用风能的意识,也一直在半睡半醒之中。
这种状况,似乎又可以看作是一种漫长的等待。
岁月在时间的长河中奔涌,等待是安静的,也是焦灼的。
风像一个睡着的美人,等待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一场霏霏细雨过后,有谁来轻叩她的门扉,将她从睡梦中唤醒!
她甚至已经发出了轻声的呼唤——
叫醒我吧!
“风”的春天已经来临。
进入新世纪,酒泉闻“风”而动,迎“光”而上,一直是甘肃乃至全国新能源建设的主战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这里率先建成。酒泉也实现了从“资源大市”到“能源强市”、从“风电走廊”到“新能源基地”的华丽蜕变,一跃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的领跑者。这既是一部随“风”起舞的交响曲,又是一部借“光”前行的新能源发展史诗。
第二章 捕风
一
捕风。写下这两个字,突然就想到了捕风捉影这个词。
捕风捉影是比喻说话、做事以不可靠的传闻或者表面现象作依据,毫无疑问是贬义的。但我这里要说的捕风,真的是一种有效的行为。
风无形,然捕之可用。
在河西走廊,风是戈壁滩的主人。
在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如同白色的森林,一行行,一排排,绵延成数十公里的钢铁巨阵。无形的风终于被这一只只伸向天宇的大手掣住了,像狂奔的烈马被骑手紧紧握住了鬃毛。
在这里,风被驯服了。
风力发电将风能转化为人们可以利用的电能,在风力发电装置的内部,装有一个增速构件,二级的微风就可以让风车发电。而当风力超过八级,保护装置会自动使风车停止工作。发电设备的顶部装有探测风向的传感器,它会让风机始终向着需要的方向。这样的一架风机,一天正常工作7 小时,大约能够发电6 万度。
河西走廊西部的大戈壁,千百年来曾经是荒凉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了一条流油的金腰带。这里自古荒无人烟,鸟迹罕至,如今则是人声鼎沸,机声隆隆。
在大戈壁上穿行,大片的风车林扑面而来,又向远方延伸开去,把关外昔日的苍凉撕成了碎片。这一片片风林巨网,向世界昭示着两个大字——捕风。
早在1997 年夏天,进出并外第一大镇——玉门镇的人,突然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在距玉门镇以东不远的戈壁滩上,矗立起了几架高大的白色“风车”,随着巨大叶片的不停转动,能听到清晰的轰隆声。这就是甘肃大地上竖起的首批四台风力发电机组,这个地方,玉门人叫它三十里井子。它本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驿站,也是一个补水点,早年间这里有一口水井,南来北往的商旅行人,行至此处,必要打尖补水。到了后来,那口水井早已无迹可觅,地名却一直留传下来。
三十里井子——顾名思义,东去玉门城三十里是也。
在玉门三十里井子竖起这四台风电机组的,是专门成立的甘肃洁源风电有限公司。正是这四台风力发电机组,实现了甘肃规模开发风力发电零的突破!
入夏不久的一天,我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甘肃洁源风电有限公司玉门风电场采访。在他们的资料室里,有这样一组数字让我产生了兴趣。
1997 年,机组台数:4 台。
2001 年,机组台数:12 台。
2003 年,机组台数:22 台。
2004 年,机组台数:36 台。
2006 年,机组台数:14 台。
2007 年,机组台数:54 台。
2008 年……
……
一串简单的统计数字,却包含着酒泉人在风电产业发展上走过的不寻常的历程。
在戈壁滩上刚刚竖起风机时,很多人看到旋转的叶片,都觉得新鲜,他们为之感到惊诧,也感到莫名。但更多的人则敏感地意识到,玉门人将要做“风”的文章了。
是呀,玉门最不缺的就是风,如果这些风机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该多好啊!
可在当时,这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的梦想。从1997 年到2001 年的五年间,洁源公司才投资建起了12 台风力发电机组。此后,洁源的步伐才逐步加快,这也是酒泉乃至甘肃全省风电产业拉开大幕的写照。
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洁源公司自身也经历了试验风电场、股权重组期、电力体制改革等几个发展阶段。
洁源公司玉门风电场是甘肃第一个示范性试验风电场——地处玉门市新市区以东12 公里,位于河西走廊中段,从地形图上看,这一地区南依延绵数百公里的祁连山脉,北靠北山山系,形成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是东西风的通道,具有良好的风能资源和风能开发前景。在这个风电场平稳运行近十年后,洁源公司又于2008 年5 月建成了第二个风电场——低窝铺风电场。
低窝铺风电场一期工程装机容量49.3万千瓦,共有西班牙Gamesa 公司G58/850千瓦风力机58 台,于2008 年5 月31 日全部投产发电。低窝铺风电场二期设计规模49.5 万千瓦,共有金风S77/1500 万瓦风力机33 台,于2009 年6 月3 日吊装完毕,于7 月底并网发电。截至2009 年底,甘肃洁源风电有限责任公司共有投运风电场2 座,共装机233 台,总装机容量208.8 万千瓦……
这是酒泉人大规模“捕风”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在整个甘肃,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
风能是一种不可小视的能量。据业界权威人士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只有大约2%能够转化为风能,尽管如此,其总量仍然相当惊人,从理论数据推算,仅仅1%的风能就可以满足人类所有的能源消耗。尽管人类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风能的探索,但风能利用率却一直微乎其微,其技术更是发展缓慢,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对风力资源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到了上世纪70 年代初期,当一场席卷世界的石油危机扑面而来时,人们才突然发现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等自然资源正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濒临枯竭。而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更是危机频发,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空气、土壤污染日趋严重,频频发出警报。当然,这一点连美国也不能幸免,世界生态文学的开山之作《寂静的春天》,就出自美国女海洋学家蕾切尔·卡逊之手。
能源告急使世界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雪上加霜,世界各国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以缓减经济发展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到了这时候,风能作为新型能源家族的重要一员,才获得了一次飞跃式发展的机遇。
就风力发电而言,丹麦走在了世界的前例。
丹麦人在19 世纪末首先将风力发电机研制成功,并于1891 年建成了世界上的首座风力发电站。丹麦的风力发电机组及与此相关的装备制造,也因此走向世界。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相继于1974 年前后制订了各自相应的风能发展规划。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丹麦已拥有风力发电机组3000 多座,年发电达100 亿千瓦时,成为世界上风电装机最多的国家。
根据国家气象局估计,中国的风力资源达26 亿千瓦,内蒙古、青海、黑龙江、甘肃等省的风能储量居全国前列,年平均风速大于3 米/秒的天数在200 天以上。
我国的风电研究起始于上世纪70 年代,1986 年中国从丹麦维斯塔公司引进了3台55 千瓦风力发电机,在山东荣成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小型风电场。到2000 年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也就34 万千瓦。2003 年以来,在一系列好政策的促进下,我国风电开发才快速升温,风电连续几年成倍增长。
这一时期,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
2004 年76.4 万千瓦。
2005 年达到126.6 万千瓦。
2006 年达到259.9 万千瓦。
2007 年达到605 万千瓦。
2008 年,中国以装机总容量1221 万千瓦的规模,名列世界第四位。
2009 年再新增风电装机1000 万千瓦,累计达2200 多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二。
2010 年新增风电装机2100 万千瓦,累计达到4473 万千瓦,双双居全球第一位,一举将原世界第一风电大国美国抛在了后面。
2011 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位置已经无法撼动。
2012 年……
……
中国的风电产业发展速度,让世界为之惊叹。
我们把目光重新转回来,回到河西走廊——甘肃河西走廊的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整个河西走廊的风能资源理论储量巨大。有如此优越的风能资源,当然应该让它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作出贡献。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是甘肃乃至全国风光电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风资源理论储量2.4 亿千瓦,可开发量8000 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的80%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300 小时,储量约20 亿千瓦,属国家风能资源分布二类区、光能资源一类区,新能源可开发量整体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对于酒泉风光资源优势的认识,酒泉人一直是清醒的。
三
我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到玉门。有“世界风口”之称的玉门,70 米高度的年平均风速达7.9 米/秒,平均风能密度506 瓦/平方米;年均风能总储量在2000 万千瓦以上。这里地域开阔,地形平整,具有连片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最优越的自然条件,据测算,可建成风车覆盖的“白色森林”近一万平方公里。与国内其他风能较丰富的地区相比,玉门的风能资源开发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一是气候条件好,有利于风力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由于玉门地处内陆,受地形及季风影响,风力冬春强、夏秋弱,与水电互补性强;风速年际、年内变化较小,主风向稳定,无台风等破坏性风速,境内干旱少雨,相对湿度较低,不含盐雾,冬季极限低温不超过零下29 摄氏度,适合风力发电机组全年安全稳定运行。风电机组年有效利用小时数在2300 小时以上。
二是风电场场址面积大,有利于风电场开发建设。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大都位于广阔平坦的戈壁和荒滩上,地势平坦开阔,不占一寸耕地,没有移民安置等问题,土地成本低,适合风电连片开发建设。
三是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构造基本稳定,最大冻土深度在2 米左右,风电基础建设条件良好,有利于降低风电场建设成本。
四是交通运输便利,有利于风电设备运输。玉门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可十分便利地由铁路转经公路直接运至风电场内。
因此,就综合开发条件来讲,玉门风电开发建设条件优越,具有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的良好条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玉门人对此当然了如指掌:整个玉门市1.3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除去耕地和建设用地,有一半土地可以做风电,有三分之一可以做光电。
这些优势和特点,紧临玉门的瓜州也同样具备,甚至在有些方面,优势更加明显。
瓜州有着“世界风库”之称,风能资源量大质优,可利用面积达一万平方公里,年风能满发可利用小时数超过3000 小时,风能总储量达2000 万千瓦,是我国风能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属于国家风资源二类区。同时,瓜州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降雨量小,全年日照时数达3260 小时以上,平均日照百分率达73%,太阳能资源位居全国前列,适宜集中连片开发新能源资源。太阳能资源可开发量超过4000 万千瓦以上,属于国家光资源一类区。
2005 年之后,中国节能、中国华能、大唐集团等多家电力企业陆续入驻玉门和瓜州,在酒泉大地上开始了大规模风电开发。
第三章 追风
一
有着中国石油工业摇篮之称的玉门市,今天又多了另外一个称号,甘肃风电产业的摇篮。这大约与玉门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务实作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后期至今,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玉门的新能源产业与其70 多年形成的传统石化产业相得益彰,为玉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这也是酒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酒泉,风电产业开发建设开始于上世纪末。这一时期,整个酒泉风电产业在起步、发展的同时,也在数据、人才、技术、设备选择等诸多方面,为日后全省风电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甘肃风电产业发展的数据库、人才高地、技术中心、风机试验场和风机博览园。
玉门虽然是甘肃最早发展风电产业的县市,但在2002 年前后,玉门搞风电却有点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
2002 年,玉门油田产量由上百万吨掉到40 万吨以下。当时摆在玉门人面前最头疼的问题是,位于祁连山坡上的玉门油田生活基地要“下山”,同处一地的玉门市政府不得不搬家。没有石油工业作依靠,玉门工业拿什么来作抓手?
当时玉门的风电场虽然起步了,但建设速度非常慢,1 万千瓦1 万千瓦地做,从1997 年到2001 年,五年多才做了接近6万千瓦。
其实当时不只是玉门慢、酒泉慢,整个全国的风电产业发展都没有快起来,大环境就是一个字——慢。直到2004 年,全国实际建成并网的风电装机容量也不过76 万多千瓦。玉门人虽然看到了远方闪烁的希望的微光,却没人能看清风电在中国到底有没有前景,说穿了,玉门只是一个小小的县级市而已。
但即将被石油抛弃的玉门人,感觉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只能在风电上大胆地闯一闯,闯——说不定就能找到一条重生之路。但在2002 年的时候,不论全省哪个县市发展风电,就意味着全省要为哪个县市发展风电埋单。那时候风电电价每度1.09 元,风电机组每发一度电,只有0.24 元能上网销售,剩下的0.85 元就需要国家和省里来补贴。如果玉门风电搞到几十万上百万千瓦,每年发电几十亿度,本来就欠发达的甘肃财政哪里补贴得起?这样的产业,想得到省上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发展慢,支持少,上网难,这是当时玉门风电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的真实写照。
大概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铁人王进喜在玉门油田那会儿开始,玉门人给外界的印象,就是有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硬劲儿,认准了的事,谁也别想拦住。就风电产业而言,上面支持也好,不支持也罢,玉门人发展风电的决心一直没有动摇过。1997 年7 月,玉门三十里井子风电场正式并网发电,成为全省投产最早的示范风电场。经过几年努力,玉门10 万千瓦风电场项目于2002 年通过批复,开工建设。
认准了风电产业,那就永不放弃——玉门人的作法是埋下头来,在三十里井子那四台风机周围,1 万千瓦1 万千瓦地上,一点一点地扩。咬牙坚持到2006 年,玉门风电硬是撑出了11 万千瓦的规模,成了当时全国五大风电场之一。
这期间,瓜州也在风电建设上实现了突破,2005 年,国家发改委同意采用特许权招标方式,建设瓜州10 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启了瓜州风电建设的大幕。
就这样,到2007 年,酒泉风电总装机达到26 万千瓦。
二
后来的事实证明,没有玉门这11 万千瓦的风电装机,没有玉门人近十年对风电建设始终如一的坚持,就没有后来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这个国家级的大项目。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 年1 月1 日正式施行,紧接着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便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12 项配套政策性法规,从国家层面创造了风电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全国风能资源开发,也由此驶上了快车道。
2006 年之后,全国的风电基地建设,几成群雄逐鹿之势。地处北纬40 度左右的省份新疆、甘肃、内蒙、河北,以及沿海省份江苏,都开始大规模进行风电产业布局。
当时甘肃高层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在风力资源十分富集的河西走廊西部部署大规模风电场的时机已经到了。那时的酒泉,也在做着一个大胆的谋划。
国务院《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于2007 年8 月正式出台,提出到2010 年,形成江苏、河北、内蒙古三个100 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当时,甘肃还未能进入风电优先发展的行列。酒泉的风电发展,似乎又给卡了脖子,遇到了瓶颈。
酒泉人迫切需要找到一个风电发展的突破口。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酒泉人在玉门大戈壁已经整整准备了十年。这十年,真有点卧薪尝胆的味道。
2007 年9 月4 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十分平常的日子。但对于酒泉人来说,这个日子却蕴含某种机遇。但就在那一天,并没有多少人会意识到后来的玉门,会因为这一天发生什么变化。
2007 年9 月4 日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率国务院副秘书长张平,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中共甘肃省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等领导陪同下,来酒泉视察。
上午十点,G30 高速公路上,西去敦煌的副总理车队即将经过玉门三十里井子风电场。
曾培炎副总理的行程中没有安排视察这个风电场的计划,因为这里是此行的必经之路,陪同的中共酒泉市委主要领导提出,请车队在经过玉门风电场附近时稍作停留,也不用下高速公路,请首长在观景平台上看一看玉门三十里井子风电场。
车队过了赤金峡山口,缓缓向西行驶。到了三十里井子,已经减速的车队慢慢停在了一处观景台上。曾培炎被茫茫戈壁上风机林立的景象吸引了,吸引他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壮观场景,听了酒泉方面陪同人员的介绍,曾培炎副总理认为玉门一带的大戈壁平整辽阔,风力条件十分优越,发展大型风电产业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这里建风电场不占一亩耕地,也没有移民之忧,这样的条件是十分有利的。曾培炎副总理曾经主管过三峡工程,对此感慨颇多。三峡工程总发电量约2000 万千瓦,移民却高达200 多万人,加上征地、拆迁等各种补偿,国家耗资巨大。相比之下,玉门一带发展风电的条件实在是太优越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闲置荒滩,这么好的风力资源,风电产业搞到三峡的发电规模应该不成问题。
曾培炎语重心长地对陪同他的地方领导说:“你们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场的地方领导人听了,敏锐地意识到一个机遇已经来到了。这个机遇是利于当地的,用好它,将是对地方经济快速转型发展的一个重大契机。
历史又一次把机遇给了酒泉。
历史也又一次把机遇给了早有准备的玉门。
玉门一跃成为甘肃风电产业大规模开发的排头兵。
当时正在经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玉门市,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后来当人们极目远眺祁连山下一望无际的白色森林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玉门借风电实现了华丽转身”,却很少有人知道玉门早在1996 年就有了做大做强风电产业的战略目标,但这个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已经是10年以后的事情了。
三
2007 年10 月15 日,甘肃省响应国家对加快风电发展的重要部署,迅速提出在酒泉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战略目标,并开始着手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规划工作。10 月24 日,《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报告》由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甘肃省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关于申请开展“十一五”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300 万千瓦风电场及配套750 千伏电网工程前期工作的请示》。
11 月28 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关于开展酒泉风电基地及配套电网工程前期工作的复函》。
至此,酒泉形成了“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总体构想,坚持以风电促网架建设、促调峰电源、促装备制造,编制了实施风电、光电、网架、调峰电源、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水能、核乏燃料处理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历经了几多辛苦,一个“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国家级大项目渐渐浮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一个令所有玉门人感到兴奋的时刻。大家都知道,这个“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大项目的主战场,就在玉门。全市上下都为这些年一直坚持强抓风电深感欣慰。
同样兴奋的还有瓜州人,因为这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大蛋糕,玉门一家是吃不完的,瓜州比之玉门,风电产业优势一点也不弱,后来居上的可能性巨大。
2007 年11 月31 日,河西大地已经进入严冬,玉门昌马风电场一期20 万千瓦风电项目国家特许权招标正在首都北京开展得热火朝天,酒泉市发改委和玉门市政府一班人就守在招标现场。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一个20 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报名竞标的央企竟然多达23 家。他们突然意识到,这种火热场面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某种潜在的信息和机遇。
经过了严格的投标和评标程序,中国节能(香港)有限公司以每千瓦时0.5206 元的中间价中标。按照招标规程,其他报名竞标落选的企业,这时候就该打道回府了。但酒泉发改委负责人有点不甘心,一个20 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前期工作要做近三年,投入更是高达2000 多万元,如果只有一家中标,其他二十几家的投入就有可能白白扔掉了,这不光是可惜,给地方留下更多的将是遗憾。在玉门、瓜州及周边县市,还有2000 万千瓦以上的风电资源,项目都是经过无数次论证成熟的,各种资料齐全,只要上面许可,立即就可以上马。听说内蒙古曾经有过跟标的做法,酒泉人也想试着在这方面突破一下,想尽最大努力争取多几家企业跟标。
酒泉人当即拿出了已经成熟的设想,希望国家发改委能考虑让另外四家与中标价相近的企业也参与进来,每家批准20 万千瓦,一次性招标100 万千瓦。听了汇报,负责招标的副司长虽然有点为难,又表示这个方案可行,但必须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和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同意。其实那时候,专家那边的工作,酒泉方面基本上已经做通了。论证会一开始,专家们纷纷为酒泉提出的这个设想说好话。面对这样一个前景看好的大型风电基地,仅仅靠游说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专家们有自己的比较和判断。在这一点上,专家们的判断与酒泉方面的设想显然是不谋而合了。
专家们认可了,国家能源局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听说另外几家企业可以跟标,另外的十几家央企坐不住了。也纷纷找国家能源局反映情况,大抵意思都是这样:这次参与竞标的企业开出的条件差距都不大,既然那四家被允许跟标,其他的怎么就不能跟?其实各大企业这样做,也是不想失去眼前这个介入风电产业的大好机遇。因此他们宁可冒着“逼宫”的危险,也要向国家能源局谏言。
几番周折之后,结果出来了。国家能源局大手一挥,同意凡是审核通过有资质有条件的企业都可以跟标,并为首先中标的中国节能追加了一个20 万千瓦的标的。这次招标的结果是,18 家企业投资建设酒泉境内玉门、瓜州两地的18 个20 万千瓦风电场和两个10 万千瓦风电场,共计380 万千瓦,总投资约380 亿元。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也是一个改变酒泉经济发展结构的结果。
在2007 年即将结束的日子里,酒泉获得了国家新批准的380 万千瓦风电装机的巨大份额。随着新年的到来,酒泉新时期从未有过的投资开发热潮,在一个寂静的冬天悄悄拉开了战幕。
2008 年2 月22 日,为了加大全国风电产业建设步伐,国家发改委在京召开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就酒泉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及配套电网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这是一个督战会,也是一个推进会。风电产业光留在规划书上不行,必须落地,必须生根。
2008 年5 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十一五”380 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建设方案。
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后,年风力发电量可达300 亿度,按照火电(标准煤)每度电耗煤350 克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000 多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15 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9 万吨,减少二氧化氮排放量约11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700 吨。这将是酒泉又一次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第四章 追风记
一
风,被吹醒了——面对清洁而又取之不尽的风能,酒泉用了风一样的速度。这一时期,玉门是酒泉人追风的主战场。
1996 年,玉门市被确定为甘肃省“十五”期间重点开发的风力发电场,酒泉乃至甘肃风电发展由此正式启航。
1997 年3 月31 日,甘肃洁源风电有限公司从丹麦引进4 台单机容量300 千瓦风电机组,在玉门三十里井子动工建设风电场,开展风力发电试验。
1997 年5 月31 日,甘肃洁源风电有限公司引进的丹麦4 台单机容量为300 千瓦的风电机组并网调试,部分风电机组投入试用。
1997 年6 月6 日,甘肃洁源风电有限公司总装机1200 千瓦的甘肃省第一座示范性风力发电场正式投产发电。
2001 年3 月,洁源风电公司建成装机容量7200 千瓦的一期工程,采用西班牙G42-600 千瓦风机,该工程为国内首次引进的大容量变桨变速机组。
2003 年12 月,洁源风电公司建成装机容量1.32 万千瓦(22 台×600 千瓦)的二、三期技改工程,采用新疆金风公司S43-600 千瓦风机,是我省第一次选用国产定桨定速机组的项目。
2004 年11 月,洁源风电公司建成装机容量3.06 万千瓦(36 台×850 千瓦)的重点技改工程,采用西班牙G58-850 千瓦风机。
2005 年,由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和韩电甘肃国际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低窝铺风电场。该项目是甘肃省第一家中外合资建设的风电项目。
2006 年11 月,大唐风电公司投资4.97亿元,建成总装机容量4.93 万千瓦的低窝铺风电场,采用丹麦V52-850 千瓦的风机。
2006 年12 月,洁源风电公司建成装机容量1.19 万千瓦的二期工程和装机容量4.59 万千瓦的三期工程,都采用西班牙G58-850 千瓦风机。
2007 年8 月31 日,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正式出炉,玉门被列为六大基地之一。
2008 年之后,酒泉的风电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二
耸立在玉门三十里井子风电场的四台风机,自1997 年5 月31 日开始并网发电,一直没有停下来。23 年后的今天,它们依然像展翅的银雁,欢快地翱翔在玉门湛蓝的天空上。发展风电产业,并不是随便竖起个风车就能发出电来,测风是风电产业发展的基础。而开展测风工作只建起测风塔还不算,还要定期观察,风不好就得挪地方换位置。从1995 年开始,一直坚持到1997 年,玉门才建起了全省第一个实验风场——甘肃洁源玉门风电场。这个规划10 万千瓦的风电场,在当时被列为全国十大示范风电场之一。
有了这个风电场做基础,到了2000 年,经过严格科学的风能测试,甘肃省出台了全省风电发展规划。这一次,甘肃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3 年,当国家发改委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编制风电发展统一规划时,甘肃省已比别的省份提前三年完成了规划方案,为后来大规模发展风电抢得了先机。
其实,酒泉从一开始就把测风工作放在风电发展的最前端来做,从1996 年开始,酒泉陆续在各县市区竖起了240 多座测风塔,对各种气候条件下的风力数据进行详细采集整理。准确有力的风力数据是风电产业布局的佐证,没有准确风力数据,发展风电根本就是空谈。后来的事实,也一再证明了酒泉这一做法的前瞻性。
三
当时间的车轮即将驶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时候,酒泉这片古老苍茫的土地,迎来了她不能被抺去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2009 年8 月8 日,酒泉玉昌大戈壁上欢歌笑语,彩旗飘扬,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中国首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奠基仪式现场,晴空万里,彩球高悬,锣鼓齐鸣,嘉宾云集,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这里开工。
玉门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玉门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经济繁荣做出了名垂史册的贡献,也因而使玉门名扬四海。从那一天起,玉门又成了中国风电建设者建功立业的富地。
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总投资1200多亿元,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首个千万千瓦级联片开发、并网运行的风电基地,是当时国家继西气东输、西油东输、青藏铁路之后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标志性工程,也是甘肃建设能源大省的骨干工程之一。
2009 年12 月25 日,在甘肃玉门的昌马大戈壁上,酒泉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经过四个多月紧张奋战,装机胜利突破200 万千瓦,酒泉市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并网发电仪式。
在本文的采写过程中,我努力寻找着酒泉新能源发展的轨迹,因为这轨迹是酒泉人和广大风电建设者用心血书写出的一幅壮美画卷。
玉门是甘肃风电产业发展的“鼻祖”,20多年来,从最初的4 台风机,到如今风机在无垠戈壁上绵延成数十公里的风景线,玉门的新能源建设经历了难忘历程,也为酒泉的新能源建设赢得了未来。
从闻“风”而动,到迎“风”而上,玉门人让酒泉的“风”舞了起来。到了2021 年,酒泉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并令世人为之惊叹。
第五章 “酒泉速度”
一
在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初期,为了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风电装机建设任务,从2008 年下半年开始,酒泉在玉门和瓜州两个风电建设主战场,启动实施了“攻风电、战百万”等推进行动,吹响了大干快上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号角。首轮“攻风电、战百万”行动组织实施短短5 个月,玉门的风电装机便率先突破了100 万千瓦,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 亿元,实现了“双百”目标,圆满完成了百万千瓦的风电建设任务。
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风电项目建设提供服务,这是当时地方真诚帮扶入驻风电企业的具体体现。为保证风电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在玉门市,除市委常委每人包挂一个风电项目外,还组织抽调多名部门干部包抓项目。在玉门,企业的事有人办,企业的困难有人问,紧事快办、特事特办,一切都是为了让新能源建设全面提速。从项目的报审、手续的报批、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设备的采购等等,都有地方人员在积极参与协调解决。就每家项目业主的建设进展情况,市发改委采取每周一通报制度。进展通报里,都列有施工组织情况、施工计划、施工进展情况、主要问题等等。施工组织情况详细到了施工单位、人员多少、各类机械设备数字、各种所需材料的备料情况。施工计划详细到了各个业主、各个施工方每天的各种施工及设备交付安排。酒泉市、县两级发改委,承担了风电建设各个项目业主的“大管家”,使得风电建设在全市得以有条不紊地加紧推进。
在加大政府帮扶力度的同时,酒泉市还采取有力措施,专门制定出台了《加快风电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敦促风电项目业主加快风电场建设步伐的促进措施和制约手段,坚持“能上快上、不上则让”的原则,凡2009 年已开工且到年底基本完成装机任务的风电项目,按30%的标准收取土地出让金,并免收风电场临时建设用地费用,减免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等税费,风电场输电线路允许使用地上架空电缆;对建设进度缓慢、达不到进度要求的风电项目,按国家规定标准全额收取土地出让金、临时用地出让费、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风电场输电线路必须使用地埋电缆;对当年风电场建设快的业主,在风电二期建设规划中优先安排一定的份额,对达不到进度要求的风电项目,原则上今后不再安排新的风电项目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建设项目,以此来促进风电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为了解决电网问题,酒泉加强与国家电网公司协调联系,敦促电网公司加快配套电网建设的跟进速度,加快实施750 千伏双回路输变电工程,并着力加快火电、水电、光电等配套项目的论证建设,为风电项目业主解除后顾之忧。
项目能否按计划进行,设备的供货是很重要的一块。由于中途各个项目业主建设任务的增加、工期的缩短,先前签下的供货合同需要更改,玉门派出相关人员与项目业主一起赴厂家协调说服,保证提前供货,甚至有的为了不延误工期,待在厂家督促供货。
为从根本上缓解供货矛盾,玉门积极引进建设了6 家塔筒制造厂,年生产塔筒1500 套,就近供货,为业主节约了成本,同时进一步延伸了风电产业链。
二
在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过程中,中国节能担当起了急先锋,他们在2008年下半年短短4 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玉门昌马特许权风电项目20 万千瓦的建设任务。之后又挥师昌马戈壁腹地,短短两个多月,在戈壁滩上建起了装机20 万千瓦的昌马第三风电场。2009 年冬天,我曾组织文艺工作者去风电场采风,当时甘肃华电风力发电公司项目负责人曾告诉我,他们用锅炉把水温加至80 摄氏度,与混凝土进行搅拌,要给罐车穿上“棉衣”,同时,基坑外围搭着帐篷,里面生着炉子,还要测温确保混凝土浇灌的温度在10 至15 摄氏度之间。而一个风机基坑需要连续奋战16 至17 个小时,浇筑540 立方米混凝土。
我们当时在施工现场见到的真实场景是,大风不时将帐篷掀起,但工作人员依然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坚持施工作业。
镜头回放之一:
时间:2009 年12 月21 日
地点:祁连山北麓——黑崖子大戈壁
黑崖子——这里曾经是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地方,在枪炮声早已远去的这个冬天,这里被隆隆的机声上笼罩。冬天的大戈壁气温在零下20 摄氏度,北风呼啸,寒气袭人。在风电场建设工地现场,“顶风雪、冒严寒、攻风电、战百万”的红旗依然在飘扬。一个建设奇迹也在这里诞生:两个施工队共上挖掘机4 台,日夜不停连续作业,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50 个风机基坑的开挖任务,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50 个风机基坑的全部浇筑。
这是一个2009 年10 月份才获批的10万千瓦的项目,施工的中铁八局甘肃华电黑崖子风场项目部拿到施工图纸已是10 月30 日,工程要求必须在12 月15 日以前完工。
在冬季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施工,为了确保风机基坑的质量,施工者想尽了一切办法。
他们用锅炉把水温加至85 摄氏度,与混凝土进行搅拌,在运输途中要给水泥罐车穿上“棉衣”,保证温度不下降。同时,基坑外围搭起帐篷,里面生着8 个煤炉子,还要随时测温,确保混凝土浇灌的温度在10 至15摄氏度。而一个风机基坑需要连续奋战16至17 个小时才能完工,浇筑混凝土达540立方米。
风把雪吹起来,把沙石吹起来,打在脸上,一阵烫一阵冰,人站在风雪中都要有一定的倾斜度,不然就被吹倒了。这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汉子们,就这样连续忙碌在戈壁滩上的风雪之中,一次次不期而至的寒潮也没有吓退他们。
甘肃华电玉门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黑崖子风电场项目,于2009 年10 月开工,由于开工不久便进入了冬季,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正是他们采取了温水搅拌、给水泥运输车辆穿“棉衣”、基坑上搭帐篷、帐篷内生火炉等一系列措施,才保证了工程按期保质完工。所有去过当时建设现场的人看到这些施工场面,无不为之动容。
铁人精神又回来了!
目睹了大冬天玉门黑崖子大戈壁火热的风电建设场面之后,许多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精神创造了速度,速度孕育了奇迹。
玉门人用当代铁人精神,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玉门速度。
“玉门速度”直接催生了后来被外界广泛认可的“酒泉速度”。
奇迹就这样出现了,它是被酒泉人干出来的。
奇迹还在于,酒泉2009 年一年完成的风电装机,为过去12 年累计总和的3.3 倍;64 亿元的新能源装备制造销售收入,相当于全省2008 年装备制造行业销售收入的80%,超过了全省装备制造企业前三家销售收入的总和。
奇迹直接促进了750 千伏输变电工程的上马,破解了“电网等风电场,风电场等电网”的博弈。
至此,一个良性的倒逼机制终于形成,风电场建设促电网建设,促调峰电源建设,再促装备制造业发展,最后形成风电产业链,实现能源转化。
镜头回放之二:
时间:2009 年8 月1 日
地点:750 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开工现场
甘肃河西750 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项全国最大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启动,标志着酒泉风电外送的“高速公路”建设从此掀起了新的高潮。
在加快风电场建设同时,酒泉将电网建设与风电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为了满足送电需求,中节能昌马第三风电场与大唐昌马第一风电场、中海油昌马第二风电场在玉门合建了330 千伏升压站。项目于2009年6 月18 日动工兴建,至7 月底已完成设备订购,主控楼框架和配电室框架也已完工。为了日后能够扩大产能,需要更大的电网作为支撑。
在瓜州,瓜州——玉门330 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建成投运,瓜州——金昌750 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瓜州变电站进场道路已完成路基铺筑,变电站预计当年底前建成投运。
在玉门,为配合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电网公司陆续规划建设了昌马330千伏变电站、玉门750 千伏送变电工程及750 千伏酒泉——玉门送电线路和330 千伏嘉玉二回送电线路。
各种电网工程的配套推进,持续将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推上了西电东送的“高速公路”。
三
2009 年,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发展进入新阶段。以瓜州、玉门为主的风电建设大规模推进,风电基地一期380 万千瓦和65 万千瓦大功率风机示范项目同步开工建设,中国电力、国电电力、大唐电力等5 大发电企业全部落户酒泉,风电装机一年新增169 万千瓦。与此同时,以肃州、敦煌、金塔为主的光电也快速启动,全国首个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暨敦煌10 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开工建设,拉开了酒泉利用太阳能资源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
12 月底,中国新能源产业经济发展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组委会发布了2009 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以“打造我国首屈一指新能源城”为目标的酒泉市下辖的玉门市、瓜州县双双荣登新能源产业百强县。
当时有关专家指出,在金融危机中,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将成为一大亮点。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响应国家政策,依据区域特点,体现区域优势,践行科学发展,主动出击,互利共赢,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它们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上,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玉门市和瓜州县,因此双双进入全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旗帜性县(市)前10 名。
2009 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前10 名依次是:四川省双流县、甘肃省玉门市、江苏省阜宁县、吉林省大安市、甘肃省瓜州县、山东省单县、内蒙古乌拉特后旗、黑龙江省依兰县、辽宁省法库县、河北省张北县。此次进入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前10 名的双流县、玉门市、乌拉特后旗,均是多年的中国西部经济百强县(市)。
酒泉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与风电建设同步跟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园2008 年4月奠基,到2009 年入驻园区的装备制造领军企业达到11 家,当年实现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64 亿元,占了全省的80%。
“十一五”末,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一期竣工,电力总装机达到597.5 万千瓦。
第六章 借光
一
除了风,酒泉还有光。当然还有光。
酒泉可谓“风”“光”无限。
对于这一点,酒泉人的认识一直是清醒的。
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它将与日同在,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年太阳辐射所提供的能量,在目前世界人口能源消费量的1.5 万倍以上。每秒钟到达地面的太阳能量高达85 万千瓦,如果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每年发电量相当于世界上能耗总合的40 倍。
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理论储量达每年1.7 万亿吨标准煤。中国地处北半球,南北距离和东西距离都在5000 公里以上,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 千瓦时以上,西藏日辐射量最高达每平方米7 千瓦时。全国总面积2/3 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 小时。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与美国相近,比欧洲、日本优越得多,因而有巨大的开发潜能。
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 年,我国力争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80 万千瓦,到2050 年将达到6 亿千瓦。预计到2050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装机将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5%,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未来十几年,我国太阳能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以上。
酒泉境内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3360 小时,日照百分率达到75%,具有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空气纯净透明、无污染的特点,是甘肃省太阳能总辐射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可利用沙漠、戈壁及未利用荒地面积大,具有开发建设大型光电基地的良好条件。
除了风能,酒泉的太阳能资源潜力同样巨大。
二
事实上在风电产业发展的同时,酒泉对光伏发电也同步进行了规划和布局。在一种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的同时,不能造成另一种资源的浪费,这就是酒泉人“捕风”“借光”的共识。2011 年12 月29 日,中节能9 兆瓦风光互补项目在玉门并网发电。这标志着甘肃首个风光互补项目在玉门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风光互补发电项目。
中节能太阳能公司在玉门昌马风电场开展的9 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于2011 年4月被省发改委批准开展前期工作。9 月6日项目开工,12 月中旬,土建及光伏发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等前期建设任务全面完成,12月底,并网发电一次成功。该项目位于中节能昌马第三风电场,距玉门新市区30 余公里,年均日照时间为3300 小时,具有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地域和资源优势。
风光互补项目的实施有效实现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有效改善了电网电源质量。这个项目装机容量为9 兆瓦,年平均发电量为1400 万千瓦时,按照同等负荷的火电运行标准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896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7 万吨。该项目将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光伏发电两种新能源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既有效利用空间,又能够提高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对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酒泉的新能源产业多元开发建设格局由此逐步形成,也标志着酒泉统筹推进风电、光电、火电、水电和风光旅游产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此后不久,酒泉又在玉门三十里井子建起了风光储电网融合验证示范项目,即建设1 万千瓦风电、15 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和10 兆瓦储能示范项目,开始了多项目运行综合试验。
2015 年6 月19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方案有关事项的复函》,明确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电源中新增风电装机为酒泉风电二期第二批500 万千瓦风电项目,主要布局在瓜州、肃北和玉门;并新增酒泉市1350 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主要分布在敦煌、肃州、金塔这三个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
此后几年,酒泉市科学研判新能源发展形势,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科学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拓展外送通道,促进就地消纳,统筹推进调峰电源、输出电网、装备制造、电能消纳和储能研发等配套产业,想方设法推动新能源产业全面复苏。先后实施酒湖±800 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及电能外送提升工程、常乐电厂一期200 万千瓦调峰火电、敦煌首航节能110 兆瓦光电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直购电交易和清洁供暖工程,全市能源产业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到2020 年底,酒泉共引进新能源发电企业88家、装备制造企业25 家,建成各类发电厂135 个,累计完成投资900 亿元,电力总装机达到1738.5 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1045万千瓦、光电装机280 万千瓦,风光电上网率分别达到92.8%和97.6%,新能源装机规模占全国的5%,占全省的70%以上。2020年,酒泉发电量达到224.6 亿千瓦时,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增加值增长20.8%,拉动工业增长近6 个百分点,并带动酒泉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新能源产业在经历了数年的冰霜期后,迎来重生。
第七章 “双碳”
一
2020 年9 月22 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向世界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这份沉甸甸的“中国承诺”极大提振了全球气候行动的雄心,更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人类命运的担当。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在提醒着人类:气候变化的危急真实存在,且越来越直接地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面对全球气候危机,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必须携手应对,才能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复苏”。
中国的“双碳目标”,被写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从排放达峰到净零排放的时间,比美国、法国、德国等老牌发达国家更短。
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场合都会碰到“温室效应”“温室气体”这样的词,它们的出现与气候变暖息息相关。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能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被称为“温室效应”。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氟利昂、甲烷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碳达峰”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单位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数量达到的最高峰值。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承诺,实际上就是中国要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中国的“双碳”目标实质都是低碳转型。2030 年前碳达峰是近期目标,是迈向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2060 年前碳中和是长期目标,碳达峰后需要更有力度的减排才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达峰,是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的达峰,是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促进碳强度逐步降低的达峰,而不是碳排放攀高峰,更不是冲高峰。碳中和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的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的发展路径,与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同步,是实现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绿色深层发展的里程碑。
二
在“双碳”承诺之前,中国也曾做过一个划时代的承诺。2016 年11 月4 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这代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一个新里程碑,也意味着化石能源的历史最早可能在本世纪中叶终结,人类正在开启可再生能源新纪元。
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中国庄严承诺:非化石能源占比在2020 年达到15%,2030 年达到20%。2020 年,中国政府已然如期兑现了承诺。
《巴黎协定》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
为什么两次气候承诺的聚焦点都集中在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呢?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全球变暖、南北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
碳排放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人年均碳排放达22.5 吨,全年达74.25 亿吨;中国每人年均碳排放达6.5 吨,全年达91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它与人类能源的生产与利用密切相关。
要想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或2℃以下,唯一的方法就是停止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风光电作为最有潜力的电源形式,具有天然绿色的属性,不会产生任何碳排放。如果用风光电替代火电,则可极大减少碳排放,助力“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当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仍占居主导地位。2020 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49.8 亿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0 亿吨左右。
目前,中国电力总装机为21 亿千瓦,其中火电占比为68.8%,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风电装机2.1 亿千瓦,占比10%。如果风电发电量占比从实际的5%提升到10%的话,每年将减少碳排放3.94 亿吨。如果清洁绿色的风电替代火电的话,“碳中和”的贡献空间和潜力也将十分巨大。
未来10 年,将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多重发展将带来碳排放增长的刚性压力。在采取积极措施情况下,中国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的直接碳排放有望于“十五五”中后期达峰,较2020 年增加5 亿-7 亿吨左右,由于行业达峰不同步,达峰后碳排放将保持3 年左右的峰值平台期。
为确保中国在2030 前实现碳达峰,需要推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梯次达峰。其中,工业领域在“十四五”期间整体达峰,达峰后碳排放实现稳定下降,电力、交通、建筑领域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达峰。这几个行业和领域的达峰进程,直接决定了2030 年前中国碳达峰的态势。
电力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行业。在确保电力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实现低碳转型是中国2060 年碳中和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电力将是未来十年能源增长的主体,通过努力,电力行业有望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其做法必然是严控煤电项目,着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将风电、太阳能发电作为满足电力需求增长的主体。
三
风光电源布局全面提速,新能源发电量持续攀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电力系统平衡调节能力不断增强;新能源就地消纳的局域电网和微电网稳步发展,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正在形成……自中国政府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国内风电光电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力度前所未有,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河西走廊列入全国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省委省政府也对酒泉寄予厚望,赋予了酒泉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省上编制的《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将进一步拓展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模。酒泉作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西电东送”重要战略通道,将是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形势,新能源必然是酒泉最有力的支撑。
综合分析“双碳”目标、新能源所占份额,酒泉也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新增电力装机3300万千瓦以上,总量突破5000 万千瓦,到2030 年新能源装机达到6000 万千瓦,到2060 年新能源装机达到1.8 亿千瓦,实现工业总值1100 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把酒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纵观酒泉新能源产业26 年的发展历程,有探索的艰辛,创业的曲折,发展的喜悦,也将走向更加灿烂的时刻。未来40 年的中国,是新能源产业几何倍数增长的绝佳窗口期,酒泉已经再一次按下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快进键”。酒泉将坚持以“系统性谋划、板块化开发、大通道外输、产业链延伸、清洁化应用”为不可动摇的总原则,加快构建“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为一体的绿色能源体系,集中精力做大产业规模,做优发展质量,着力打造集电源、电网、储能、消纳、外送和装备制造为一体的千亿级产业链。
今后三到五年,酒泉将通过加大风电基地建设力度,加速推进酒湖配套风电460 万千瓦项目,谋划实施1000 万千瓦平价风电基地项目,持续做大千万千瓦级光电基地,全力推进400 万千瓦光电项目,规划建设500 万千瓦平价上网光伏发电和100 万千瓦低价光伏+治沙项目,力争新增光伏装机1000 万千瓦。着力推进国家首批40 万千瓦光热示范项目,积极探索无补贴光热发电项目建设模式,力争全市光热装机规模突破100 万千瓦。加快多元化调峰电源建设,利用市场化手段充分挖掘调峰潜力,谋划实施一批水电、氢能、调峰火电、抽水蓄能等项目,建成常乐电厂调峰火电400 万千瓦、抽水蓄能120 万千瓦、燃气轮机发电200 万千瓦,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调节水平。
酒泉的新能源发展,只是甘肃加快新能源建设的一个缩影。截止2022 年6 月,全省新能源装机达3155.18 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总量的49.31%。新能源利用率由2016年的60.3%提升至2021 年的96.83%,增幅位居全国第一位。甘肃电网累计消纳新能源电量1978 亿千瓦时,新能源作为电力供给主体的特征日益明显。今年1 至5 月,全省新能源发电量达到206.2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84%,外送电量中新能源占比超过50%。5 月24 日当天,甘肃风电全天发电量达到2.27 亿千瓦时,创历史最高水平。
甘肃的新能源可开发量位居全国前列,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达5.6 亿千瓦、95 亿千瓦,排名国内第四、第五位。“十四五”以来,甘肃从规划、并网、消纳全环节协同发力,全力服务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
作为甘肃新能源发展的重点区域,酒泉将充分发挥能源资源综合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聚焦风光电规模化发展,寻求大规模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电站、大型天然气发电调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突破,创新新能源发展模式,保障清洁能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持续掀起新能源产业发展热潮,努力当好甘肃乃至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