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秦岭二题

时间:2023/11/9 作者: 飞天 热度: 14850
南书堂

溪流

秦岭历经沧桑,身上布满了褶皱。这褶皱深深浅浅、隐隐显显,却是众多溪流的乐园。

  溪流们在吵闹、在歌唱、在奔跑,不知疲倦,不知烦恼。秦岭是个有耐心好脾气的家长,不但放任它们的无拘无束,还设置了许多需要勇气去逾越的磕绊,有意培养它们的野性。它们横冲直闯,把一道道沟壑冲得更深;它们蛮力十足,把一块块巨石推至山底;它们喜欢冒险,一次次纵身向悬崖下跳。一道道瀑布是溪流潇洒的影子,一直悬挂在那儿,仿佛秦岭竖立的一个个招牌。

  我总喜欢找个有瀑布的地方停下歇歇脚,凝望一会儿,像是要从流水里找到自己年少时的顽皮、大胆,又像是要让飞溅的水花清洗掉满腹的思绪。我伸出双手去掬一捧水喝,却只能掬到半捧,再掬,还是半捧。这溪流多有趣,你想从它那儿得到更多,它却永远只给你一点。然而,这些顽童一样的溪流,向前走着走着,就长大了,一旦走出秦岭,便会有大的成就,在更为辽阔的疆域上逶迤出一条条江河来。而它们更大的理想,是创造出海洋。

  成为大江大河之前,这些溪流却对秦岭恋恋不舍起来,它们一改急不可耐的样子,放缓步伐,于山与山之间的平缓谷地,汇集成一条条小河。这是秦岭的大事件,因为一条小河,便出现一个个村落,小河流经的相对宽阔的河谷,便出现了繁华的小镇。小河流淌千百年,村镇也熙攘千百年,有的就成了闻名遐迩的名村古镇,赢得众多美誉。小河虽然一直无名无分,但谁都知道,人们在秦岭里的繁衍生息,它们功不可没。

  在秦岭北麓沿线,溪流长期冲积而成的扇形谷地,是秦岭山地通向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人们习惯叫“峪”,自古就有七十二峪之称。其实,这样的小地理远不止七十二个,七十二和三十六、八十一一样,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的一个概念。据说那里大小不一的峪多达两百多个,可惜我只去过几个峪,但这些地方土壤肥沃,物产丰饶,交通便捷,农耕时代人类生存的诸多优势,山区无可比拟,一些方面连平原也自叹弗如。如果不是溪流们源源不断奔腾而来,恐怕这些地方无论怎样也不会有太多的优势、太高的人气。

  择水而居的生存哲学,不光在山下回荡,同样在山上闪烁。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人自然就有多高。在秦岭里随意走动,你可能一眼就看到了一处山上弯弯曲曲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屋舍,你也可能在低处看不见什么,爬上山却别有一番天地,一个规模不小的村庄会突然出现在眼前。

  有一次,我去镇安县一个山上的村子采访。那里,白墙红琉璃瓦的房屋被漫山茶园托举起来,比山上的花朵还艳,一幅新农村的景象,煞是好看。一千三四百米的海拔上,人们怎样生活,不说别的,有水吗?走近了,却见一条汩汩小溪,绕着高台式的村子转了个半圆,清清亮亮的水里,有鱼儿游来游去,有鸭子呱呱地叫。鸭子把头举成问号,像个提问专家,但鸭子悠然得好像并无什么疑虑,反倒是我带着一连串问题,走入了一户人家。我问主人:“你们村子为啥没搬迁到山下去?”主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好的山多好的水,还有茶园,多稀罕,谁舍得搬走?”主人边说边拧开水龙头洗一盘桃子。我又问:“你们是啥时候吃上自来水的?”主人被问话一时懵住了,半会儿才反应过来:“这个嘛,反正比城里早多了。”见我又愣住了,主人咯咯一笑,说:“水是自己从山上流下来的,就是自来水嘛,我们祖祖辈辈都吃着呀。”我也笑了,连连称是。

  这样的村子,秦岭里很多,一条小溪、一汪泉水,虽不是生存的全部,却是起码的根基,而人们对水的感恩之情,自然是由衷的、虔诚的。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去舅舅家的情形。我舅舅家就在秦岭深处的一座山上,每去一回都要走很远的路。有一年春节我是在舅舅家过的,记得大年初一早晨,舅舅和妗子做得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先是堂前敬祖宗,再是敬门神,然后敬灶王爷,最后敬管六畜的神。各路神仙在一套繁琐程序中祭祀完毕,我便给舅舅递上烟袋,我每每递烟袋时舅舅都是笑逐颜开的,这次他却一脸严肃。舅舅说:“神还没敬完,不能吃烟。”舅舅拉着我来到院子后面的小溪边,与小溪紧挨的就是舅舅家吃的水泉,这么冷的天,小溪结冰了,水泉却还冒着热气。舅舅要敬的是泉神。舅舅又是献祭品,又是放鞭炮、烧香、跪拜,末了还要敲着铜锣围绕水泉转上几圈,仪式比敬其他神庄重多了。别的人家也陆续来敬泉神了,水泉边成了最热闹的地方。舅舅他们把泉水当神看待,我当时只觉热闹好玩,现在一想,那可是他们的生命之源啊。

  后来舅舅家和另外几户人家还是搬下了山。废弃的村落里,房子还在,石碾、石磨、石槽等物什还在草丛中躺卧着,像一段凝固的原乡记忆。舅舅死后又回到山上,坟地是他自己选定的,就在小溪和泉水附近。

  这小溪和泉水也许知道,即使它们对我死去的舅舅和废弃的村落已经失去了意义,仍有事物需要它们,所以就一直在那儿流淌着、旺盛着。而秦岭的溪流们,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依然在为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提供着源泉。这天地间恒久的恩泽,多么令我们欣慰。

红叶

一到秋天,秦岭便成了红秦岭。

  漫山遍野的红,并不像秦岭一时冲动,换一身红衣裳,想得到天上白云的几声赞美,也不像秦岭从傍晚的火烧云那儿学到了新的学问,要在万千生灵面前展露一番。秦岭的红,仿佛秦岭与天地达成的默契,红得自然而然。

  一直生活在秦岭山中,我自小就与这红碰撞着,互不陌生。每当深绿色的山坡上出现了斑斑点点的红,我的眼睛就格外放光。那是柿子红了。我的身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柿子树上,几颗软而甜的柿子下肚,那感觉真叫个爽。如果是满山柿子全红了,我会跟村子的人们一起,一趟又一趟用背篓背回这些山坡馈赠的食物。在一个饥饿的年代,我对山的兴趣,只在于它有没有能吃的东西,至于没长柿子树的山,即使布满好看的红叶,除了偶尔多看几眼,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有多少秘密可言。

  改变我狭隘看法的,是我后来接触到了更大的秦岭,见识了秦岭山中更多的红。我先是被改造成一个感叹者和欣赏者。穿行于秋天的秦岭,这处与那处,都有红叶在等候着我,像一本本摊开的书等着它的读者。每走进一条峡谷,从谷底铺到山顶的红,都会让我一阵阵惊叹,我惊叹它竟然可以红得这样恣意、奢侈,惊叹它把我的惊叹也能染得通红。每走过一个镇、一个县、一个市的区域,便感觉这无以名状的红,已不是一座山、一个地域所独有,也不是一种色彩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秦岭气质和精神层面的东西。似乎正是在这些东西的作用下,我的身体像一台兴奋的机器,各个感官加速运转,生产出的情感产品却只是类似于鸟鸣的几声“啊——啊——”

  这哪儿还是秦岭普通的秋天,简直就是天底下秋的榜样,秋的极致了。长时间走动在这样的景象里,我已不满足作为一个感叹者和欣赏者的角色,我一再说服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有意合拍于秦岭不动声色的律动。我的举止神态亦不再狂颠,开始像哲人一样品味起这红递过来的祥瑞之光。它的确是一本难读的书,我读得似懂非懂,唯有一点我算懂了:它不只沐浴着我一个人,山下面的田野、河流、村庄,就连山顶上的蓝天白云、日月星辰,都沉醉在它巨大的祥瑞里。

  其时,一场盛大的农事已近尾声。稻谷归仓,红薯入窖,金黄的玉米穗和鲜红的辣椒串挂满了屋檐下,胡萝卜、大白菜、核桃、板栗、木耳,正一车车运往远远近近的集市、商场,而新种上的小麦、油菜绿油油地露出地面。秦岭山里一派丰收之后的富足与雍容。而山上的树叶们选择此时变换色彩,把秦岭妆扮一新,变成红秦岭,是为了应和人间景象,给人们送上一份热烈厚重的礼物?如果是,树叶们的红与人们日子的红,如此妥帖的对应,源于一种神秘的力量,抑或一种相通的美学?

  秦岭滋养着秦岭里的万物,我深得其惠,感恩不尽。但我知道,秦岭是一条龙脉,横贯东西,和合南北,泽被天下。这样的气度和风范,自然要把天下更多的事物拥入怀中,使之各尽其用、各显其美的。

  秦岭红叶,便是这一气度和风范的呈现者。

  秦岭的红叶植物,枫树、黄栌、石楠、漆树、柿子树……种类很多,既有阔叶树,也有针叶树;既有木本,也有草本;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木。甚至同一树种,也有乔木与灌木之分。北方与南方的品种共生,叶片次第而红,秦岭的和合之举,仅此便可窥见一斑。

  红叶的色泽也各不相同,绛红、金红、绯红、紫红,兼而有之,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各具风骚。放眼望去,由它们组装而成的红色大景,繁复却不紊乱,壮观却不呆板。加上不同海拔上丰富的常绿树、落叶林作为陪衬,红不刺眼,绿不抢镜,黄叶点缀,墨绿镶边,色彩斑斓,和谐而唯美,显示出恰到好处的层次感和舒适度。这还不够,因而又有众多鸟鸣和溪流为之配音,处处风光便也处处风情起来。

  一个红色的秦岭,红色的世界,就此天成。

  秦岭聚合了东西南北的红叶,秦岭又把这些红叶的大美和它包含的寓意传送给天南地北。在我的家乡,人们崇尚红色,房子是红顶,大门染红漆,屋檐下挂红灯笼,门框上贴红对联,已是日常生活的标配。种种与红色有关的习俗,更是让人们把对红色的钟爱融进了骨子里。我到过的秦岭地区,跨越好几个省,却大抵如是,到过的秦岭以外的地方,风俗虽不尽相同,却也一样崇尚红色。

  秦岭红以这样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了人心深处。

  来秦岭游赏的人越来越多了,秦岭红叶成了网红,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越来越高。这些年,秦岭里的一些地方,搞起了形式多样的红叶节。这样的活动我参加过不少,深深感受到了秦岭红叶在带动旅游业、促进当地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秦岭红叶成了真正的红娘。虽然人们并没有问红叶愿不愿做这个红娘,但我想,这种成人之美的事,红叶们是不会拒绝的。事实上,秦岭红叶不但乐意,而且非常卖力,堪称红娘中的典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