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羊先生是我的中学老师。我走上文学之路,与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很大关系。我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后,又和他成了忘年之交,几十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直到2006 年他逝世后,把他送到墓地。他比我年长十七八岁。如果健在,现在也是位百岁诗翁,堪称文学前辈。我始终对他怀着感恩和崇敬之心,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他的为人和建树,感慨万端。
夏羊先生原名张祖训,字伊三;早期用过的笔名还有柳风、芭林、羊缨等。1922 年,他生于甘肃定西县城一家逐渐中落的书香门第。他生逢一个动荡的大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新民主主义革命浪潮汹涌澎湃。那是一个觉醒的年代,风云变幻的年代。席卷而来的革命思潮,很快波及到神州各个角落,自然也影响到少年夏羊的成长。虽然他的启蒙教育还是背诗书、对对子、练写字,但他上高小时,已经接触到新的思想文化之风。进步的老师已经在课堂上宣传鲁迅、冰心的文章。虽然那些思想内容他不是全懂,但崭新的感受刺激着少年夏羊追求进步的心灵。1938 年,高小毕业,他便和几个同学一起徒步去省城兰州报考兰州工业职业学校。后来又考入甘肃学院附中,接着又考入西北师范学院。期间,他受教于李嘉言、黎锦熙、焦菊隐、于赓虞、刘让言等学者,深获教益。他的视野豁然开朗,新思想、新生活迎面扑来。他生性活泼,爱好文艺、体育,有时候还和同学或青年教师一起排演节目。世间有两个词的距离是最近的,一个是“青春”,一个是“诗歌”。只有正义感、同情心、自信力和美结合起来,才会熔铸成诗歌的魂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青年夏羊风华正茂、潇洒干练的样貌。他与他的诗完全一致、是可以互相印证的。他和同学办起了墙报《燃烧》,和愤怒的中华民族一起高高举起火把,成为一名战斗者。1942 年2 月间,他在当时的兰州《民国日报》发表了处女作《野鸽》。这首散文诗,是他和同学们为了躲避日寇的轰炸,搬迁到郊外乡村费家营时写的。当萧瑟的风刀子般摧残草树万物,山峦呈现出灰暗的面孔,而大群的野鸽却闪着迷人的、明亮的光,久久飞旋于天际。他见景生情。于是,用这个意象,表达自己心中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和憧憬。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拾,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放开喉咙,大声歌唱。大地上抗日的烽火熊熊燃烧,天空中救亡诗歌的群星灿烂夺目。他追随着闻一多、艾青、田间、绿原、阿垅、鲁藜、冀汸等等崛起于一时的抗战诗人,在边远的兰州,发出了自己愤怒的呐喊。1942 年至1949 年解放,他在兰州《民国日报》《西北日报》《兰州日报》《和平日报》等报的副刊以及北京、西安、重庆、内蒙古等外省市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短篇小说和散文诗,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高潮。《致战死者》《回响》《夜里,风压过去了》《燃烧的城》《罪犯》《生命》《口哨》《致人面兽》《早晨的访客》《低头的人》《有一天》《追火者》《落雨了》《森林在哗响》《沉默》《北国的羊群》《空屋》《穷街》《我们是山里长大的》等等,仅从这些诗的题目上,你就可以感受到一颗滚烫的心在燃烧,渴望着直面人生、干预生活的勇气;就可以闻到一股股浓烈的泥土味和火药味。爱国!抗日!为光明的明天而斗争!1945 年,他写过一首宣言式的短诗《问》:
火柴,为了火把熄灭,
星星,为了黎明凋落,
野草,为了春天受冻,
我,为了写好诗,
艰险地寻找真实的生活!
《唿哨的季风》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诗集,特别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作品,极具认知价值。它们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真实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按照“真、善、美”三原则:真,是指真实的认知价值;善,是指道德的评判价值;美,是指创造的艺术价值。在艺术上,尽管拿现在的眼光来衡量,似乎显得比较朴拙青涩,但是也许造型粗粝尖锐、节奏急促紧张、语言质朴率直的审美取向,正是当时的审美标准和时代的要求。青年夏羊当时思想没有任何羁绊和负担,棱角分明,朝气蓬勃,相当随意,相当自信,鄙弃多余的雕琢和粉饰,显得更加真诚自然。回顾历史,在陇原文学园地中,夏羊的起步是最早的,创作时间也是最长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他的第一个创作高潮期,也是他的黄金年华。反观这一时期陇原文学的总体生态,除少数几个因国难避居甘肃的外省作家诗人,本土文学则是草疏苗弱,一片尚未开垦的萧疏景象:从事写作的人寥寥无几,能在全国文坛上弄出点响动的作家诗人,更是凤毛麟角。夏羊的出现,以及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出现的崭新的文学现象,使荒疏萧条的现状受到了挑战。他对文学的痴爱、毅力和忘我精神是感人至深的。如何让诗歌的种子在陇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蓬勃繁荣;什么是文学,怎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他一生的课题和使命。像一头拓荒牛一样,他努力了几十年,探索了几十年,苦斗了几十年,耕耘不辍。晚年更是同疾病顽强地抗争,为深爱的文学事业赢得宝贵的时间,始终未曾中断对诗歌艺术的思考和探索。1947 年他写的《蚯蚓》就是真实的自我写照:
沉默得屏住了呼吸,
有机械般大的力量。
用肌体蠕动,无言地
翻松了坚硬的泥土;
好让阳光和雨把湿润
注进大地多皱的皮肤。
悲哀田野的瘠贫,
当生命的时间停止时,
便把自己完整的体壳,
全化成丰沃的肥料。
你生活在紧张的劳作里,
你死在热烈的沉默里。
在文学活动中,他与兰州当时的“危险分子”闫栋材、李泊、武村等革命作家、诗人、编辑,以及曼芝等同窗好友、进步的文学青年,都有密切的交往;同时,与赵燕翼、清波等少数几位四十年代先后走上写作之路的本土作家遥相呼应,写诗歌,写小说,写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打破了陇原文艺园地“万马齐喑”的状态。到了五十年代,随着解放的炮声,大批从解放区进城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好像一股强劲的、旺盛的新鲜血液,注入陇原大地的文艺事业,形成了一支宏大的、战斗力相当可观的文艺队伍。解放后,兰州很快成立了文艺工作者自己的组织“文协”。夏羊先生即被邀请参加。1954 年,他参加了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主席团成员,参与了大会的各项工作。会后,他回到定西,我和几个爱好文学的同学到他家看他。他向我们饶有兴趣地详细描述了会议期间的种种见闻,栩栩如生。那种喜悦兴奋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解放后,他满腔热情地参加并歌唱了各项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他的总基调就是衷心地拥护,“高昂的欢呼”。他的诗歌题材,涉及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飞速发展的铁路事业,高亢的深谷夯歌,桥梁架设,引洮工程,寻矿采矿,绿化荒山,等等,一一展现在他的彩笔之下;广大农村出现的种种新生事物,如改良土壤,治理荒沙,培育良种,消灭病虫害,改田还林等等,他也是不遗余力地放声地歌唱。他张开双臂拥抱热气腾腾的新生活。1956年1 月,《人民文学》发表了他的组诗《水土保持诗抄》。这组诗无疑是夏羊先生五十年代发表的最重要的作品。组诗包括《命令洪水站住脚》《紫花苜蓿之歌》《运红胶土的姑娘》《培地埂的小伙子》四首短诗。这组诗的灵感是在一次关于水土保持的动员会上获得的。听了报告后,长期身处干旱黄土地的他,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切的认知。对家乡的生活,也更加充满了美好的展望与憧憬,便立即调动起所有的生活积蓄,加上富有诗意的艺术想象,经过精细的酝酿,创作出了这组很有分量的好诗。应该说这就是他五十年代的代表作,代表了他当时的思想基调、基本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此外,《红军编织歌》《南梁山歌》《访会师楼》《俄界篝火》《腊子口》等革命历史题材的诗,也是有代表性的。《哭武村》是他为悼念解放前夕被反动派杀害的武村烈士而作,也应该归于这类。1953 年发表在《新观察》上的《边远的山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满腔热情描绘了国家建设的繁荣景象和美好蓝图;1957年《星星》发表的《山巅人家》,自然天成,营造了一种高远深邃的意境,毫无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宁静平和的精神面貌,也不失一首艺术性相当高的诗。五十年代,夏羊先生的诗歌创作形成了又一个高潮,而且向着更高的水平顽强冲刺。只是由于教学工作的性质和健康状况的不佳,加之年事增高,常年过着足不出户的书斋生活,致使他在后期的创作中,渐渐出现了力不从心的困惑。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深深感到他对火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时时为尽力贴近地气、尽力贴近读者做着不懈的努力。夏羊先生终生清贫廉洁,勤俭朴实,除了勤勤恳恳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外,他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文艺界交往、辅导青年作者等方面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心血,是无法估计的。1958 年夏羊先生加入省作家协会。1960 年入党。1980年,定西地区文联成立,选夏羊先生为副主席,后来又选为主席,《黄土地》(前身为《定西文艺》)创刊。1983 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他瘦弱的身躯肩负着多么沉重的担子啊!而他并非仅仅是一位诗人。在我的心里,他是一位具有强烈诗人气质的文化人。文学方面,于诗,他新体旧体“两体”俱佳,兼具小说、散文、随笔;戏剧方面,他不但会编大型剧目,独幕剧、地方戏曲都编,而且还粉墨登场,有时还扮演旦角;他还能演奏好几种乐器;翰墨方面,书法、绘画、篆刻样样拿得出手。文质彬彬的芭林,竟然是个多才多艺、身手不凡的“全科文人”。文化知识很少有他不知道不通晓的。他有多方面的修养和特长。几十年来,他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光荣的。1982 年定西地区文联召开夏羊先生文学创作40 周年研讨会,我写了《这火是有希望的》一文,衷心地向老师致敬。他离开我们已经多年;我们仍然珍视着他的宝贵遗产。我们会和他一样,视人民为阳光和土地,和人民甘苦与共;我们会和他一样,与时代精神融为江河湖海,放声歌唱;我们会和他一样,像一根火柴,为了火把的熊熊燃烧,甘愿熄灭自己。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