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飞天》与路遥鲜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飞天 热度: 15102
姜红伟

  作家路遥的一生,创作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大约三十余篇,除了发表在本省的《陕西文艺》、《延河》、《文学家》、《长安》等屈指可数的几家文学杂志之外,大多数刊登在外省的文学刊物上。大家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有北京的《当代》、上海的《收获》、广东的《花城》、山西的《黄河》、江苏的《钟山》、上海的《小说界》等享誉中国文坛的大型文学名刊。然而,有一家西北地区的文学月刊尽管被路遥的读者鲜为知晓,但却是成名之前的路遥最看重、最崇敬、最感恩的文学刊物。

  这家在路遥成名之前,最早发现路遥文学创作才华、最早刊登路遥短篇小说、最早邀请评论家评论路遥作品的外省文学刊物就是甘肃省文联主办的《飞天》文学月刊(当时的刊名叫《甘肃文艺》)。

  正是这家叫《飞天》的文学杂志,在路遥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将当时在国内文坛处于寂寂无名、默默无闻状态的路遥创作的短篇小说《在新生活面前》刊登在1979年1月开年第1期刊物的头题位置,并且在年末的第十期刊物上邀请评论家给予重点评论。做到了不但“扶上马”,而且还“送一程”。

  一

  1978年夏天,路遥创作完成了短篇小说《在新生活面前》。这是一篇他花费了很多心血、十分看重的作品,字数超过万字。此前,路遥尽管发表了几篇小说,但都是刊登在本省刊物上,影响甚微。这次,他决定向外省刊物投稿,力求通过在省外刊物发表作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更多读者认识自己。

  选来选去,他决定将这篇小说作品投给《甘肃文艺》。那时,在全国的省级文学刊物中,该刊尽管地处西北边疆、地处文坛边缘,但是却因为拥有一个精诚团结的编辑团队和一批爱岗敬业的优秀编辑,并发表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成为了广大作者推崇、广大读者追捧的国内一流文学刊物。

  大约是当年的9月上旬,《甘肃文艺》编辑部的小说编辑李禾收读路遥寄来的小说《在新生活面前》之后,顿时被这篇具有特别新意的小说吸引了。尽管,那时的路遥尚无名气,更无影响。但是,李禾编辑却毫不计较其名气的大小,反而更看重的是他的作品优劣。就这样,在经过总编杨文林的审阅之后,路遥的小说被采用了。鉴于这篇小说内容比较新,手法比较新,可以说充满了令人感觉耳目一新的新意。所以,编辑部决定将路遥这篇短篇力作作为“重点作品”、作为“开年佳作”,用九个页码刊登在1979年1月出版的第1期上,并安排在这一期上的小说头条位置予以隆重推出、重点推介。同时,由画家张海如为小说画了两幅精彩生动的插图,做到了文图并茂。

  1979年1月,在新出版的《甘肃文艺》第1期上,路遥的短篇小说《在新生活面前》占据了刊物的十分之一版面问世了,呈现在中国文坛,呈现给广大读者。

  《在新生活面前》是一篇立意新颖、主题深刻、人物鲜活、语言朴实的短篇佳作,讲述了机械厂铁匠曹得顺老汉面临单位改制,工作改行的现状,在短暂的痛苦、困惑、迷茫、徘徊之后,毅然弃旧图新,毅然脱胎换骨,重新面对新时代,面对新生活,面对新工作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可敬可爱可亲的老工人敢于迎接新时代考验、敢于迎接新生活挑战的强者形象和勇士风范,为中国当代文学画廊新增添了一位前所未有的新人物、新典型。

  对于路遥来说,这是他在外省文学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作品,极具特殊的意义和特别的价值。因此,当收到编辑部寄来的两本样刊的时候,他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喜悦的心情,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信天游……

  二

  而路遥却高兴得太早了!他不知道,好戏还在后面等着他呢!

  对于路遥的这篇小说,《甘肃文艺》编辑部是格外重视的。刊登小说仅仅是第一步动作,接下来,还有更大的动作。

  1979年8月,《甘肃文艺》编辑部特约青年评论家、《文艺报》记者雷达撰写一篇文学评论,重点是评论《甘肃文艺》一年来发表的优秀小说作品。

  1979年10月,在《甘肃文艺》第10期上,编发了雷达的文学评论。

  在这篇题为《勇于探求,深入开掘——谈十篇小说漫笔》的文章中,雷达对路遥的《在新生活面前》及其他九位作家的小说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论述和推介:

  最近,有机会读到了《甘肃文艺》近一年多来发表的短篇小说,并着重阅读了其中的十篇作品《落叶无声》、《白雪》、《妈妈的眼泪》、《站在莹哥的坟前》、《葬悔》、《盐》、《献礼》、《梨园春雨》、《冰桥》、《在新生活面前》。应当说,这十篇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参差不齐,每篇本身也是瑕瑜互见的。然而,你却不能不承认,它们有一股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作品中真实深厚的泥土气、感情饱满的人物,来自作者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爱憎激情,来自他们忠于生活、面向人民的勇气。我觉得,十篇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摆脱了“四人帮”的创作模式,回到了革命现实主义的轨道,恢复了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敢于说真话,抒真情,倾吐人民群众的感情和心曲,提出人民迫切关心的社会问题。比起全国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它们以自己独特的生活内容、鲜明的地方色彩,令人耳目一新。这些作品叙说的,是这些年来西北人民所走过的曲折而艰辛的道路,他们的泪水和愤怒、希望和抗爭。这样的作品是应该充分肯定,并认真总结其成败得失的。作者们大都是年轻的文学新人,但同时又是真理的勇敢的探求者、生活矿藏的开掘者,这些作品(我仅仅抽出了其中的十篇)便是他们探求和开掘的初步成果……

  事实上,很多作者已经在探索怎样深刻反映新长征生活的问题了。《献礼》、《梨园春雨》、《冰桥》、《在新生活面前》等几篇小说,就是侧重于表现从昨天向今天转变中出现的新矛盾的作品……

  《梨园春雨》、《冰桥》、《在新生活面前》三篇小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当前生活中的新问题。作者们忠于自己直接从生活中观察的感受和认识,形诸作品,便独特新颖而不落俗套……

  《在新生活面前》力图给我们揭示这样的思想:向习惯了的旧生活告别是艰难的,特别是与小生产的习惯和心理告别,就更加痛苦。小说通过不甚识字、大半生打铁的曹得顺老人,在设备更新、铁匠工房取消,他可能被安排当门房的情况下,经历的内心苦闷和对新生活的追求,反映了新的技术的使用引起的现实关系的变化,歌颂了紧跟时代步伐前进的新人。曹老汉是不甘落伍的,他终于在曾经是自己手下学徒的指教下,开动了神秘的车床,脸上泛出幸福的光采。小说提出的问题是普遍的,但由于这毕竟是个崭新的课题,作者没有来得及作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因而人物形象缺乏血肉,作品缺乏丰满的细节,思想大于形象。但作者勇于探求的精神是可贵的。

  据考证,《甘肃文艺》刊登的雷达的这篇文章是最早评价路遥小说的评论文字。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路遥来说,毫无疑问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他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越写越多,越写越好。直到写出了传世的经典小说《平凡的世界》,成为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作家。

  责任编辑 阎强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