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情感与形式:论绘画形式语言的创造

时间:2023/11/9 作者: 飞天 热度: 14790
罗小兵

  在艺术领域中,情感与形式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一方面艺术的作用在于表现情感,没有情感,艺术便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艺术中情感的表现又必须借助于形式作为载体,如果一个艺术家不能将内在的情感凝结为特定的形式,其情感也将无法传递。

  情感说的代表人物,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到:“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就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物,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对情感说进行了完善。她将卡西尔的艺术符号论引入到美学中来,并由此将艺术定义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个定义明确的将情感与形式联系起来,其重点与核心落脚到了“符号形式”,正如朗格在进一步阐述中所说:“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如果我们将朗格对艺术的这一定义,同形式论美学的代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定义加以比较,不难发现二者在表述的意思与方式上是非常近似的。由此可见,在艺术中情感必须形式化,形式也必须情感化,没有情感的形式与没有形式的情感都是不成立的。艺术如此,作为艺术门类中的绘画亦然。

  我们这里所涉及的情感不是现实中纠缠着各种功利的情感,而是指艺术中表现主体对客体审美认识的审美情感。所谓审美情感其实就是形式化了的情感,由于绘画中形象的直观性形式特征,使得绘画的形式语言成为了承载情感的载体,所以绘画创作就是将情感作为对象纳入一定的视觉形式之中,并使之对象化、物态化,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就绘画而言,情感的表现方式依靠的是画面中所创造出的直观的视觉形象,而视觉形象的创造来自于画家对形式语言的建构。因此,从形式语言的角度讲,视觉形象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形式,如此,构成视觉形象的形式语言也就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而是主体精神外化的存在方式。这即是说绘画的形式语言不是简单的对现实世界的模拟,也不是纯粹的形式法则的推演和技能技巧的摆弄,而是主体情感的外化与凝聚。如果没有主体强烈的情感灌注,形式语言就会因缺乏“意味”而无法感人;如果没有主体情感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形式语言也会因缺乏新意而失去生命力。在绘画中情感与形式的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二者从始到终贯穿于绘画创造的整个过程之中。从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中获取感受的那一刻开始,到内心审美意象的酝酿与形成,直至最后运用物质手段将其物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与形式的矛盾交织。可以毫不夸张的讲,绘画创造其实就是主体不断明晰自身情感并赋予情感以形式化的过程。

  在绘画创作的开始阶段,主体从外部世界的观察中获取到某一客观事物的感性表象,这个感性表象由于经过了主观的选择与改造,虽然基本上保留着对象的客观形态,却已经与客观事物本身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在这种偏移之中包含着画家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因此,从客观事物中获取感性表象的过程,也就是主体的情感与客体的形态相互渗透的过程。优秀的画家都具有敏锐的感知事物表象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取决于他对客观事物中表现性结构因素的把握,另一方面取决于自身情感的活跃程度。大凡情感活跃的画家,其内心感受就越丰富和独特,他能够在一般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感受到形式之中所蕴含着的某种情感。

  情感作为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极其复杂的、深层次的精神活动,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主观性。正是情感的这种主观性,才促使画家在感受和认识客观对象的过程中,不受理性与客观逻辑的制约,完全依靠情感所产生的主观幻觉去感受与把握对象,并使之深深的融入于自我创造的内心意象之中。在表象向意象、外在形式向内在形式的转化过程中,情感的主观性是内心意象得以呈现的内在驱动力,正是情感的主观性才促使感性表象进一步幻化。因此,主体内在形式的创造,完全取决于情感的主观性程度。

  从表象幻化而来的内心意象毕竟还存在于主体的心灵之中,具有模糊不清、若隐若现、稍纵即逝的不确定性,只有将内心意象物化为具体可感的绘画形象,情感的表达才算完成。在物化形象的过程中,画家对形式语言的选择与运用始终伴随着情感的诉求,这一过程表面看是画家在那里经营形式和推敲语言,实际上是在画面上不断确定、认识和理解内心意象中所蕴含着的某种情感,是孕育着情感的意象在支配着画家去选择并创造与之相应的形式语言。因此,他们是从情感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形式语言,在物化情感的过程中,不为物所役、不为法所缚,敏感于形式语言的表现性,沉着的走向形式凝聚情感。

  既然绘画的形式语言是主体情感的载体,且与情感互为表里无法剥离。那么,作为体现绘画风格的形式语言就与画家自身的情感紧密相关。我们之所以能够从画面形象的构成因素中辨别出这是某位画家的作品,是因为它很好的表现出了画家情感的个性化特征,正是情感的个性化成就了画家独特的形式语言创造。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情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观态度,而这种主观性具体到特定的个体往往又千差万别。由于绘画中主体的情感是以纯粹感性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一个画家如果真正做到自由而率真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其作品的形式语言就必然能够呈现出自身独有的面貌。纵观绘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凡是那些以独特的形式语言而成就自身绘画风格并以此改变、引领时代的绘画观念与审美趣味的开创性人物,都具有强烈的激情与偏执个性。比如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他从事绘画活动的早期,曾研习过传统绘画和印象派的技法。不到传统绘画的写实与优雅,也学不到印象派对光和色彩细腻、微妙的描绘技巧。就当时的绘画环境讲,梵高其实并不具备一个优秀画家的素养,因为他缺乏绘画大师们那种将造型与色彩同时兼顾,并达到形神兼备自然天成的天赋的能力。然而梵高就是梵高,凭借着渴望生活的强烈激情以及对艺术宗教般的狂热,大胆的突破语言的规范,因而创造出只代表他自己的绘画表现形式,并成为20世纪表现主义的鼻祖,这说明人的情感的主观精神性因素,正是成就绘画形式语言得以创新的动力。

  当今的绘画界,重视形式的创新与个性化语言的创造已成为画家们的共识。但是,具体到如何才能创新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认识方面的偏差。由于绘画形式语言的物质媒介性与技艺性,往往使得许多画家迷恋于材料的质感与技巧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在“艺术即媒介”的形式主义观念的影响下,忽视形式语言与主体情感的关系,将绘画与人分离开来,最终导致绘画成为一种与人无关的自在之物。这种为形式而形式,企图单纯的从形式语言的摆弄中寻求自身表现形式的作画观念与方式,其创作出的作品只能是装腔作势、徒有其表,这样的作品由于缺失了内在的真情实感,其形式语言顶多只是各种程式化套路的翻版,不可能有创造性与感染力。在画家们普遍看重形式语言创新的趋势下,强调作画主体情感体验的真实性与独特性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离不开情感的表达,绘画中作为塑造形象的形式语言也就是主体情感的凝结,是画家们为了抒发内心真情实感而创造出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