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民歌审美特征论
赵德生
满族民歌是我国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我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满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研究满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可以从美学品位的高度与美学意蕴的深度上准确地把握其本体美学特征,这对于满族民歌的繁荣与发展,乃至对于我国民歌与满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都具有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具体而言,满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解读。
第一,民族性。满族民歌,顾名思义,是满族的族属民歌,因此民族性便自然成为它的艺术基因,也自然成为它根本的审美特征之一。
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任何艺术,都以民族性为生命与灵魂。对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文艺家早已达成共识,并以大量艺术事实为依据,提出许多精辟的论述。俄罗斯作家赫尔岑说:“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我国的哲学家艾思奇也说:“没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东西,在世界上是站不住脚的”。
所谓“民族性”,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为主体,融合其他各族而成。其族源可追溯至肃慎、挹娄、勿吉、女真。现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等省市。其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并曾有民族文字。以农业为主,兼事捕鱼、牧畜、养殖业等,信奉萨满教。
满族民歌的民族性,就充分体现出满族的民族生活、民族精神、民族风貌、民族习俗等特色。满族民歌满语称作“倒喇”,歌词题材十分广泛,曲调旋律高亢嘹亮、粗犷热烈、开朗活泼,节奏自由,有时又与舞蹈紧密结合,形成“歌舞”,满语称作“莽式空齐”(“莽式”为舞蹈;“空齐”为歌)。
由此可见,满族民歌的民族性审美特征,是十分明显、不容置疑的,这也是满族民歌的亮点与精髓、生命与灵魂。
第二,民间性。民歌,顾名思义,是民间歌曲。因此,满族民歌便是满族的民间歌曲,其民间性便自然成为满族民歌审美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
满族民歌的民间性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歌词的通俗性、浅显性、平民性与曲谱的亲和性、间接性等各个方面,总体上凸显出“草根文化”的特质。例如满族的山歌《巴音波罗》《靠山调》《爬山调》等,都是普通百姓即兴编排,赞美秀丽山川的民歌,其语言通俗浅显,易听、易懂、易唱、易记,其曲调热烈奔放,有时还使歌声与鞭声交融,更增加了劳动气息与民间韵味。又如渔猎歌《跪南海》,表现出满族先民在图门江口至海参威一带的渔猎生活,歌曲采用“劳动号子”的形式,与普通百姓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其粗犷、强悍、有力的旋律,极富民间特质,至今仍流传于吉林省珲春一带满族群众中间。再如许多小曲小唱,更充分表现出民间性的审美特征,《摇篮曲》《戒烟歌》《戒酒歌》《再也不叫尼堪姿》等,都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摇篮曲》中那“悠悠喳,巴布喳”的歌声,在满族民间世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另有许多民歌,又与满族的民间习俗礼仪密切相关,例如《上寿歌》《上梁歌》《神歌》《阿察布密》(婚礼交拜时所唱)。还有许多满族儿歌,与儿童的各种游戏相配套,例如《溜响鞭》《跑马城》《跳皮筋》《卡花棍》《卡羊角》《打冰尜》《踢毽》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至今仍在满族儿童中传唱。
满族民歌的民间性,还充分保留了满族民歌的“原生态”性,尤其是大量的满族民歌的满族语言与满族音乐语汇,更能体现这一特点。满族从其先民至今,千百年来一直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用这些民族语言演唱的满族民歌,更成为极其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与保护,也亟待开发与利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可以认为,满族民歌的民间性审美特征,充分证明满族传统的民歌是满族原始艺术的一部分。它的歌词是满族最早的诗歌,是满族的文学之源;它的曲谱是满族最早的音乐,后来整个满族音乐以及清代的宫廷音乐,都源于这种满族传统的民间音乐。
第三,多元性。满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广受博取、兼容并蓄的民族,尤其是入关以后,更向汉族文化学习,形成了以满汉文化相融为主,吸收其他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多元文化的大格局。这种多元文化决定了满族民歌的多元性,反转过来,满族民歌的多元性又体现了满族文化的多元性。具体而言,满族民歌的多元性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题材的多元性。满族民歌的题材十分广泛,既有劳动歌(田歌、牧歌、渔歌、猎歌等),也有情歌、叙事歌、以诗歌(婚歌、哭丧歌、神歌、寿歌)等。题材作为文艺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是文艺作品的基础。虽然“题材决定论”并不正确,但谁也无法否认题材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如果题材不合适,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由此可见,满族民歌题材的多元性,显示出它艺术价值的珍贵与美学品位的高超。
体裁的多元性。作为样式或类别的体裁,是艺术家艺术创造力的具体表现之一。满族民歌体裁的多元性,同样充分体现出满族民歌的创作者——广大满族劳动人民的群体多元化智慧和多元化思维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力。满族民歌的体裁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山歌、号子、小唱、儿歌、现代民歌等,它们各显其辉,各放其彩,构成了一个多元的艺术世界。
形态的多元性。满族民歌集诗、乐、舞于一体,形成多元性形态,并不以单一的音乐形态出现,这是满族民歌的一个最为鲜明的审美特征。
要素的多元性。满族民歌的构成要素,除了音乐、诗歌、舞蹈的“三位一体”以外,还广泛地吸收了许多姊妹艺术,其中主要有:
萨满音乐。萨满是一种原始宗教,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曾信奉过萨满教,满族是其中之一。满族称萨满为“查玛”,萨满中的“神歌”、“神词”、“神调”、“神舞”,都被萨满民歌所吸收。
朱春音乐。朱春是满族的一种说唱艺术,又译作“朱赤温”。满族民歌从朱春中吸入了许多音乐元素。例如《绣枕头顶儿》,描写一位少女在绣枕头顶儿时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就采用了朱春式的说唱元素。
八角鼓。八角鼓是满族的曲艺曲种之一,原为满族人民牧居时的民歌,清乾隆年间发展为坐唱形式的曲艺,并由专业艺人演唱。后来满族民歌又吸收八角鼓的音乐精华以丰富自己。
单鼓。单鼓又叫“太平鼓”,系由萨满演化而成的满族曲艺曲种;另一说系由满族军队用以助威和庆祝胜利的战鼓发展而来。有对唱和群唱等形式。满族民歌中许多“对歌”、“合唱”等形式,均吸收了单鼓的艺术元素。
子弟书。子弟书是满族的曲艺曲种之一,满族民歌中有许多吸收了子弟书的音乐元素。
汉族民歌。满族民歌也吸收了汉族民歌的音乐精华,如《五更调》《茉莉花》《采茶调》《十二月歌》等,都是用汉语演唱的满族民歌。
由此可见,满族民歌的多元性审美特征,也是十分鲜明,无须赘述的。
综上所述,满族民歌的民族性、民间性、多元性三大审美特征,充分证明了满族民歌美学品位之高、美学意蕴之深、艺术价值之丰厚、文化价值之不可低估,并充分表现出满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特质。
赵德生,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