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传奇式人物,他一生经历坎坷,命运多舛,但却能从容做到不随波逐流,而是随遇而安,随缘而适;不悲天悯人,而是淡定自若,超然物外。他积极用世却又能超功利、超自然的人格魅力令我们叹服、敬仰。正是这超凡的人格素养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东坡居士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更有那作品带给我们遐想无限,“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的创作意境。
一、苏轼儒道互释人格特征的形成及其表现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离不开外界影响与自我修炼的。提起苏轼,自然会想起他的父亲苏洵。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洵是一位生性沉稳倔强、大器晚成的人物。他青春年少时把精力都放在了云游四海之上,将近而立之年才发奋读书,走向仕途。或许是对自己的人生轨迹留有遗憾,苏洵对两个儿子用心良苦,从小就很注意栽培,并能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加以引导。在苏轼11岁时,父亲曾做出这样的评价:“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吾知免矣。”[1](苏洵《名二子说》)从文章中可以明晰地看出父亲对轼、辙二子的性情了如指掌,并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苏轼才能卓越、为人率直,这注定他拥有高远抱负,“奋力有当世志”,但却有可能因为自己的率真而遭遇坎坷。纵观苏轼一生,我们不由得慨叹苏洵对孩子深厚的关爱与敏锐的洞察力。
在苏轼的成长过程中,还有一个人也不能为我们淡忘,那就是苏轼的知书识礼、秀外慧中、慈悲心怀、博学强教的母亲程氏。据司马光《苏主薄赋任墓志铭》中记载:“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自名而已。每称古人名节,以励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无戚焉。”[2]正是母亲这种积极先进的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的人生中可以一直积极面对人生,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坚持与无畏。另外,程氏母亲成长、生活于富裕的环境中,把家族赋予她的那份洒脱与自由的思想带给了苏轼兄弟。程氏嫁给苏洵时,苏家的境况远不如程家,而年轻的苏洵又喜游山玩水。若是一般女子或者自我苦闷或者大发雷霆。而程氏却是用爱心与耐心换来了丈夫的改变,27岁的苏洵开始读书奋进。母亲这份豁达的情怀也毫无保留地传给了苏轼。
黑格尔说:“任何人都无法超越他的时代,正像他不能超越它的肤色一样。”苏轼生活在一个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年代,为他儒道互释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外,苏轼一生经历了三位皇帝的更迭,皇帝的更换并高太后临政这一切都为苏轼的积极入世提供了条件的可能。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政,尽废王安石新法,任用旧党首领司马光为宰辅,苏轼因属于旧党而被召回朝廷,连续升官,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苏轼始终坚持“以天下为己任”,当他发现一些利民的新法也被旧党废除后,极力劝阻,甚至不惜与司马光等人发生冲突,结果是又被流放外任。高太宗死后,“新党”再度执政,尽管苏轼曾坚持有些新法还是有利于人民大众的,但还是未能幸免被贬恶运。虽然三年后,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但苏轼不幸病逝于北归的途中。正是这人生的磨砺锻炼了苏轼的意志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那积极入世的思想用勇敢的行动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苏轼儒道互释的人格特征还体现在他被贬期间。苏轼一生坎坷,两次遭遇被贬黜,多次流任。这对于一般人来讲,是天大的灾难;但对于这位旷世奇才来说,这是一种磨砺,是一种挑战,是人生的升华。苏轼在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洲时,最初也有失落、有落寞,但他的超越与执著让他很快地转变了自己的思想,面对了现实,拥抱了自然,享受了生活,造福了百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管家压酒囊。”[3](《初到黄州》)虽然被贬心情郁闷,但超然的苏轼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转移注意力,移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快乐。苏轼的那份旷达让他放下架子,亲身参加了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这在士大夫中间是绝无仅有的。他不光自己劳动,还时刻不忘以“为民谋利”为己任,时刻想着百姓的疾苦,不顾一切地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他被贬惠州时,在政事方面提出了很多利民的建议,诸如修桥、整修军营等,而这一切的提出都是冒着干涉公务、牺牲性命的危险的。或许是受母亲的影响,苏轼在积极用世的同时,又有着一份极度超然的生活态度。“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3]270(《纵笔》)自己已经被贬到了荒凉的不毛之地,却还可以“春睡美”,这绝对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精神的愉悦。但当时的宰相却不知这内情,以为苏轼的被贬生活很惬意,便变本加厉地又把他贬到了儋耳,当时最边远、最荒野的军州。统治者哪里知道此时的苏轼已经自如地超然物外了:“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世。念念自成劫,尘尘名有际。下观生物息,相吹等蚊蚋。”[3]269(《迁居》)
苏轼这种随缘而适,随遇而安,儒道互释的人格形成,与史上几位伟大诗人的影响不无关系。陶渊明的诗作与人品为苏轼所赞赏,他欣赏陶渊明那份“归去来兮”的悠然自得,效仿他的亲近自然,却没有完全游离于世外,没有像陶那样“心远地自偏”,而是“也知造物有天意,故遣佳人在空台。”(《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苏轼用了陶渊明的形式,却赋予了这形式新的、更丰富的内涵:以拥抱自然来创造新生活。这份豁达让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斗酒诗百篇”的豪放诗人李太白。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的李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激情澎湃的诗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份自豪与自信表达得淋漓尽致。苏轼学习了那份激情与豪迈,却又在这个光环以外涂上了些许道家的淡漠无谓。苏轼没有像前人一样徘徊于儒道之间,而是实现了“终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的亦仕亦隐的人生之路。“他超迈而不超脱,豪放而不放浪,洒脱而不怪诞,他销蚀了仕者的睿智刚勇,也融合了隐者的啸傲放浪,他所表现的不是稽康式的慷慨峻切,也不是陶潜式的安贫乐道;不是屈原式的执著惓惓,也不是李白式的激昂豪放,他是诸多文化品格的综合。”[4]
二、苏轼文学创作的意境
正是苏轼儒道互释的人格特征,让他的文学创作有了那“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的意境。“意境”一词究竟该做何理解,学术界说法不一。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5]这是最早使用“意境”并赋予其明确含义的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相通互融的,三家对“意境”都有自己认识发展的历程。苏轼的儒道互释思想在意境创造中也有很深的体现,尤其是道家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浑一,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苏轼早期的创作更多的是激情澎湃,汪洋恣肆、豪气冲天的,正是因为年轻气盛,阅历简单,此时更多的是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3]2(《江上看山》)但随着他仕途的坎坷,命运的不测,对人生、对景物的感受都有所不同了。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大胆的比喻、极度的夸张渲染,而是天地人的自然融合,是常人难以体会的恬淡、自然。“明月入华池,反照池上堂。堂中隐几人,心与水月凉。风萤已无迹,露草时有光。起观河汉流,步蹀响长廊。”[3]156(《和鲜于子俊郓州新堂月夜二首》)整首诗歌由天入地,再升华上天,人在其中若隐若现,整首诗歌既体现了儒家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追求,又充分满足了道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苏轼在修炼儒道互释人格的过程中,广泛涉猎,使他成了博学的通才。苏轼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书画方面也是颇有作为的。诗、画相通,正如同儒、道相容。苏轼的诗词创作正像写意的中国画一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
苏轼儒道互释的思想境界是他诗作意境创造的根本保证。他心怀“大我”,超然物外,超然功利。在身处逆境时,不是怨天悲人,而是亲近自然,与山水对话,和天地共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3]215(《惠崇春江晚景》)春天来了,没有写人们面对春天的憧憬与期待,却在说“鸭”知道了,让自然界的小动物代替了人类去感知,更灵敏,更准确,更温暖……但人一定还是万物的主宰,不直接出场,却不能忽视他的存在,“河豚欲上”四个字把人类拉进了画面,但我们看不到清晰的面孔,却一定知道他的存在,这幅画面是完整的,有天地,有山水,有动物,有植物,还有万物主宰——人类,真真的“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啊!!
让我们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6]来作为结尾概括苏轼那“风雨”也好,“斜阳”也罢,“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儒道互释的人格特征及“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的创作意境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参考文献】
[1]周杰.中国古代小品文赏析[M].北京:对外经济
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107.
[2]周先慎.论苏轼的人格魅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3).91-98.
[3]陈迩冬.苏轼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177.
[4]张奎志.文化的审美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5.311-320.
[5]李健.比兴思维与意境的创造[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83-89.
[6]陈迩冬.苏轼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60.
(作者简介:周杰,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