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携风带雨的云絮,层层铺排,一路低垂。在风的推搡下,云团如同一把威猛的刷子,随意挥洒,恣意汪洋。刷子所过之处,草木像被施了定身法术,一切皆成冰天雪地。
腊月寒冬,我从北纬22度线往29度线逆风而行,此时我想到了暴风雨中的蚂蚁。面对彻骨的寒潮,僵硬的肢体在不断提醒,冬天是不宜出行的季节,为此忙碌了一年的南方人才会暂作停顿,在背风的院落里围炉烤火,而遥远的北方早已开启了“猫冬”御寒的禁足模式。
一场接一场的寒潮,如陡峭的断崖,传递着萧瑟的力度,葱笼的山岭转眼草枯叶黄。此时,寒流裹挟着一种沮丧的情绪,四处蔓延,让原本流畅的空气也变得凝滞呆板起来,就连能飞善跑的动物也争先恐后地入土冬眠,与寒冷的世界暂时告别。
寒冬像一年一度的清仓处理,它让上一轮的生命消逝退隐,为下一轮的新生奠基铺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动物们掌握了化险为夷的技巧,它们以向死而生的昏睡来对抗漫长的饥寒。
冬眠作为动物的生存智慧,有四两拨千斤的灵动与机巧。这是造物主制定的平衡法则,用最低的消耗、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生存难题。深度的睡眠让生物的钟摆暂时停顿,在这种接近死亡的状态中积蓄力量。
冬眠让身体与周围的连接暂时中断,自主意识完全丧失,呼吸仅仅是一种生理维持。面对神奇的冬眠,我想到了美国科学家罗森的观点:睡眠是一种小型的死亡。冬眠的动物可以不吃不喝,让静听花开的生命在酣睡中等待春雷的唤醒,相约惊蛰的到来。
人虽然不能冬眠,但在冬天也有机能下降的休眠迹象,在潮水般的寒流中,连大脑也变得迟钝起来。就像我此次的出行路线,竟然发生了两次错误,本可直达的一站式通行,偏偏选择倒车换乘,绕着弯子,走成了一波三折的曲线。
那是一个雪花纷飞的下午,我和妻子裹着厚实的棉衣去往城郊的陵园办事大厅。路上随处可见嘻嘻哈哈的人在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那些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大人或孩子,欢声笑语,满脸通红。他们嘻嘻哈哈地来到户外,以一种与雪共舞的方式,欢快地迎接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密集的雪花迎风翻飞,大朵大朵地扑向我们身上和脸上,让人睁不开眼睛。行走在漫天的风雪中,只觉四周漫溢出无边的苍茫。妻子走在我前面,佝偻着身子,脚步显出了几分艰难。当我们爬上一处坡道时,脚底在横竖滑动,身体难以把控,就像步履蹒跚的老人,穿上了大号溜冰鞋,每挪动一步都有摔倒的危险。
艰难地走完最后一段坡道,终于进入了办事大厅。谢天谢地,大厅里人迹稀少,根本不用排队,显然恶劣的天气阻止了大多数人的脚步。我们很快就缴完款,办妥了手续。一位长发披肩的女孩递给我几张票据和表格,让我在指定的地方签上名字。我将票据递回给她,很快就听到针式打印机在嗞嗞作响,一眨眼证书就推上了柜面。
我刚伸手准备去拿证书,突然间身体像接受了某种指令,发出强烈的条件反射,下意识地把手缩了回来。后来回想当时惊恐的样子,令人不解,好像那本证书已经不再是证书,而是变成了张牙舞爪的螃蟹,甚至是一条苏醒的毒蛇,随时都会扑上来咬人。
望着黑底金字与工作证一般大小的本子,我的心头猛然一颤,像被野蜂蜇过,那种难以名状的痛感,闪电一样传遍全身。那一刻我愣住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紧紧攫住了我的身心。想着人生在世,谁也逃离不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有些事注定无法逃避,有些事迟早都得经历,不管是谁,终将与这个世界告别。
回望来路,早入天命之年的我,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证书见得多了,但是从来就没有见过这样的证书。领取这本证书时不仅没有丝毫的欣喜和快乐,反而笼罩着不尽的忧愁和悲伤。时光之手紧握利刃,在它所向披靡的攻击下,再强悍的肉身最终也会像麦子一样,在刀口下无声伏倒。还是博尔赫斯说得好,时间是抛掷在宇宙空间的点,我们无从与人分享。
没有见到这本证书之前,我不知道证书与人生竟然有如此多的对应和关联。准生证、出生证、身份证、学生证、毕业证、健康证、暂住证、工作证、职称证、资格证、等级证、聘任证、驾驶证、荣誉证、房产证、结婚证、离婚证、残疾證……
面对这些难计其数的证书,每一个奔跑在考证(领证)路上的人,都能体会到竞争的激烈。每一个为生存而打拼的人都在努力,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实力、资格和技能,从学生时期开始,就在不断地争取认可,在不同的领域、不同层次上获取各种证书。在这个围城中,含金量越高的证书,越有竞争力,不管从事哪个行业,但凡能够站稳脚跟的人,都会有几本证书,要不将无立足之地。然而我们平时争相获取的各种证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因为生存的需要。一旦生命终结,再高级华丽的证书也将失去本身的意义,终止使命,成为一张废纸。
我从没想过,在那些为生存而战的证书之外,还有一种证书却是专为死者准备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除了需要一张证明,还需要一本证书。我不敢触摸的那本证书,就是为死者预先备好的门票。想着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这张门票的使用者还完好地活着,他不是别人,而是血脉相连,生养我的父亲,一位八十五岁高龄的失忆老人,他不知道儿女们在为他寻找最后的归宿。
漆黑的封面如漫长的暗夜,看不到一丝光亮,纯净的黑,带着大理石般的冷硬质地,“安放证书”四个烫金的大字,表明了它的作用和意义,从颜色到字体都散发出一种古朴的气息,仿佛是一块陈年木刻。“安放证书”四个大字的下面紧挨着的是一行三号宋体:国家批准公墓。最底端还有一行落款:江西省民政厅监制。
十八个汉字,在证书上以三个层次排列分行。如果把它们独自拆分开来,每一个字都是那样的平常和普通,可说是乏善可陈,了无新意,无论视觉、听觉还是内心感受,都难以让人找到强烈的冲击。然而一旦把这些汉字组合起来,其意义就非同一般了,证书虽小,但它已确认了从生到死的距离。
对于一个整天为生计奔忙的人来说,生存是第一要务,极少有时间去思考死亡的问题。在办事大厅的体验可说是一次意外的遭逢,当我看到一名被安葬者只有十八岁的年龄时,禁不住心头一凛,那一刻感觉时光轮转,不管是花样年华,还是垂垂老矣,死亡原来是如此近。
我在办事窗口踟蹰不前的时候,妻子已经觉察到了我的忐忑不安。开始她也有些猜疑,毕竟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过她只是略微愣了一下,然后伸手拿起了证书。离开柜台,她边走边打开证书,鼓鼓囊囊的证书内夹有增值税发票和一份长青陵园墓穴的使用合同。
我们之前虽然有过商铺转让,有过买地、买房、买车的经历,可是这些随大流的买卖毫无新意,连合同都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之前的经历属于屡见不鲜的事物,甚至已成为一种普通人的生活常识。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只需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就行。倒是对于生死之事留有太多的空白,大家都处在同一个时空,这种有去无回的单程旅行,无法事先做好预演和彩排,在这方面谁也谈不上得失和经验。看来这是上天唯一公平的分配,生死属于一种均衡资源,不管是谁,这个过程只有一次。
由于我和妻子都是第一次经历,拿着白纸黑字的合同时,还是多了一些慎重。在休息区,我和妻子并排而坐,仔细阅读着其中的条款,不停传递着手上的合同。考虑万一存在疑问,可以当场过去咨询,免得来回奔波。
作为购买人,我在合同中被称为乙方。上面清楚地写着我的姓名、通讯地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下一行为使用人姓名,空格内写着我父亲的名字和性别,后面注明了乙方与使用人的关系。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就乙方购买使用公墓等事宜达成协议。
第一条是公墓建设、经营依据,注明经省民政厅批准,并取得“江西省公墓建设许可证”。第二条是墓位基本情况。包括葬式类型:墓穴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格位葬和其他安葬方式。还约定了乙方使用墓穴位于哪个苑、哪个区、第几排、第几穴。第三条为合同总价款;第四条是付款方式及期限;第五条是墓(格)位交付与使用期限;第六条为甲方权利与义务;第七条为乙方权利与义务……
走出办事大厅,我突然感觉呼吸急迫起来,心中不免苦水翻腾,往事历历在目。一年前父亲病危,我和妻子、姐姐在医院奔忙时,突然想到了死亡这个迟早都要面对的现实。八旬有五的老父,终究会有那么一天,可是作为子女,在心理和行动上一直没有去做任何的准备。在潜意识里我们总是幻想着,希望这个日子能无限期地延长下去。最后还是医院的“病危通知书”提醒了我,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最终谁也无法逃离和抗拒。也就是这一次重病住院,我们才开始商议着为父亲做一些临终准备,免得到时手忙脚乱。在乡村,儿女们为父母防老,预备后事属于遵循孝道的表现,有些事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确有必要提前预备,包括墓地涨价和紧缺都得考虑。
外面的雪还在下,妻子将合同和证书收好,一起塞进了银色的挎包。我们沿着原路往回,一路上看着雪地里留下了南來北往,纵横交错的车辙印。那些印子由远而近,然后又由近而远。那一刻我感觉满地的车辙印就像自己的心情,既凌乱又清晰,既轻浅又深沉。尽管在交错处如乱麻缠成一团,但最终还是抽身而出,通向了终点和远方。
妻子依然走在前面,她的挎包从装进证书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发生了本质变化,变得比之前更冷更硬更沉。回想之前买车、买房,当拿到证件和合同时,内心瞬间就会升腾起一种温暖,萌生出对未来的欢欣和渴望。而那本黑色的证书,却如同一根卡在口中的鱼刺,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安放。不管将它存于何处,都像一团刺骨的冰块,终将凉透我的心底。
二
回想一年前,我们去实地挑选墓穴。走在路上,我显得心事重重,因为在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人生的终极,从降生之时开始,每一个人都走在死亡的路上,从摇篮到坟墓这是不可变更的走向。
从热闹的街市,进入幽静的陵园,瞬间就能体会到生死的反差。走过悠长的林间小道,就像刚穿越完生命的长廊,驻足之地已是道路尽头。眺望远山那一轮落日,西天彤红,余晖穿过树冠,照在地上,如同回光返照的老人,最后点亮一次岭上的落叶和枯草。有几只觅食的小鸟扑翅而起,在头顶画了一个漂亮的半圆,然后箭镞一般射向了密林深处。
动物自带时钟,面对骤然降临的黑夜,小鸟提前作好了歇息的准备。人也有鸟雀的本能,对于暗夜般的死亡,需要提前去作好准备。长青苑、思亲亭、艺术区,这些温馨的命名如远天的灯火,看似为逝者而设,其实是给生者安慰。
我小时候顺着长长的木梯,一级一级爬上方形的楼门,当伸头看到楼板上停放着的猩红的棺木时,突然双腿发抖,差点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从此,我隔了将近十年不敢上楼,直至上初中那年,在姐姐的陪同下才壮着胆子,第一次爬上楼顶。回想起来,上楼就像我的成年礼,终于看到了一直想看而又不敢去看的神秘世界。
在昏暗的楼顶间,我轻轻地挪着步子,好像双脚迈进了雷区,一不小心就会引爆地雷,炸得人仰马翻。尽管一直强装镇定,可当我近距离看到棺木时,还是心惊胆战,无法平静。盖子高翘,棱角锋利的棺木,像一头熟睡的猛虎,随时都会醒来。想着猛虎一旦醒来,整个山林都将颤抖,我惊悸惶恐,躲藏在姐姐身后,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一丁点声响。与棺木擦身而过时,我闭着眼睛,感觉一股阴森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拉着姐姐的衣袖,差一点哭喊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更多的阅历,我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这才明白,原来当年对楼上的恐惧并非来自棺木,而是来自死亡。
少年正是如花的季节,根本接受不了残酷的死亡。特别是想着亲人死后将被装进棺木,埋到地下,永不相见,那种来自内心的撕裂和战栗,真是让人无法承受,似乎头顶的天随时都会塌下。
相比之下,七岁丧父、八岁丧母的祖父却完全不同,他刚过“而立”,就为自己备好了棺木。这种有备无患的心理,远比避而不谈的抗拒更加理智。饱经人世沧桑的祖父,对生离死别有了足够的从容和坦然。
陵园正在拓展,刚开辟的路基顺着山势往远处延伸,眺望绵延起伏的山脉,那层层叠叠的墓碑,排列有序,如巨蟒的鳞片,从山脚铺到了山顶。站在密集的坟墓边,死亡成了无法回避的主题。
在墓园拓展区的边缘,有几名满身泥水的汉子与我擦肩而过,我在打量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在好奇地注视着我。
来到山谷的交汇处,地上立有一块喷绘的牌子,标明了迁坟的相关要求。原来新建的墓区内有一些散乱的老坟,按规定给予一些补偿之后,要求坟主限期迁走。迁坟的后人,满脸无奈,他们似乎带着一种情绪,一路上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
在陵园中那段笔直的路段上,我近距离观察整齐的墓穴,发现打磨之后的碑石像一面锃亮的镜子,在山头反射出冰冷的幽光。我和妻子、姐姐、姐夫一行人从山下拾级而上,踩着坚硬的麻石,听到脚底发出噗哒噗哒的声响。越往上,坡度越陡,尤其是登顶的那几步台阶,如同天梯。回头望去,每一级台阶都像一个年轮,对应着由盛而衰的生命。人到了落幕的晚年最为艰难,如同风雨飘摇的破屋,随时都有可能坍塌。
有一位在养老院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处在老龄化时代,如何解决养老送终这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了当下一个重大课题。由于他工作在一个特殊场所,接触的都是一些年老体弱,风烛残年的老人,常常都会见证死亡。无论从医院太平間,还是从养老院,当老人的遗体被送上灵车之后,生前的万般孤独和无数苦痛,统统都被简单的仪式或盛大的葬礼抹平了。
墓穴如埋伏的地堡,从这个山头扩散到另一个山头,死亡已深深占据了它的阵地。很久没有过登山体验了,尽管我们攀爬的是一座低矮的山头,但是登顶之后还是双腿发软,气喘如牛,那一点可怜的体力早已耗尽。
人从脚上老,竹从叶上枯。岁月真的不饶人,两个年逾花甲的姐姐由于身体肥胖,爬山的过程无比吃力。想着父亲百年之后,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半、春节都要往来于此,而我们也在奔跑的流光逝水中,必将进入步履蹒跚,日渐衰老的状态,到时候我们再无法像小年轻一样,健步如飞,即便一个小小的沟坎也成了难以逾越的天堑。于是一番权衡,最终排除了高处的位置,否决了山顶的墓穴。
人在高处,处于陵园的顶端。风从身后吹来,我站在山顶的青石上,看到毛茸茸的青苔覆盖着石缝,从上往下,放眼望去,整个身心都有一种清空的感觉。这是一种与在平地眺望完全不同的视觉,目光穿过山岭,仿佛走出了漫长的暗夜。举目四顾,天地澄明,万物透亮,眼前见不到一丝一缕的障碍。我想,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才能体察到人与时空的关系,懂得人类占有时空的局限。在生死这道窄门中,唯有擦亮时空这面镜子,才能反观自身的局限。当我审视着脚下绿树如荫的圆形山头时,它正在进行意象的转换,眼见一个瘦长的问号,幻化为一个硕大的句号。这个句号在提示我,闭上眼睛,收纳万物,父亲——这个与我血脉相连的亲人,将永远终结在这个山头的某一个穴位……
三
所向无敌的时间,无往而不胜,多少鲜活的肉身最终熬成一堆白骨。谁也无法与时间抗衡。时间既像一个无情的杀手,又像一个慷慨的慈善家,它容忍不了富人的无限挥霍,也从不挤压贫穷者的公平享有,它像阳光一样普照天下,毫不吝啬地提供给万物分享。
只有站在墓地才能明白,时间让生命如流星一般倏忽划过,然后让死亡变得万古悠长。作为匆匆过客,万能的时间已经替我们书写了过去,同时还将为我们描绘未来。
只有理解了死亡之后,才会懂得生是那样的快捷和短暂,唯有死是永久的,而大多数人对待死亡却是那样的潦草。
陵园建立了营销队伍,墓地安排了引路的导购。让人不由想着人这一辈子,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从生到死都在商业的潮水中起伏沉浮,不管泳姿是否漂亮,在水中每个人都得尽力扑腾。
那是一位见风使舵、能说会道的女子。在上山之前,她为了显摆自己的专业和内行,从手机里点开了指南针、罗盘等专业软件,不时给我们测量一下山头的朝向。她怕我们对她有所怀疑,声明墓地风水不是迷信,生死之地早有源头,归属于堪舆地理学。安葬者的生辰八字要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对应,找准理想的河流、山脉。女导购话里话外隐藏着玄学的意味,她还能背诵《平原十不葬》《山地十不葬》《墓有十不向》《墓穴十忌》等安葬忌讳歌。听她的自我介绍,已称得上是一个窥其堂奥的堪舆师。
她见我们对山顶的穴位持有异议,立马变了风向,像一株墙头草,以顺坡下驴的口吻,颠覆了之前高处见亮堂,山头风水好,步步高升的堂皇说词。
女导购的变化迅疾自然,让人根本找不到从山上到山下的心理落差,转眼间就把平地舒适、稳妥、安全、方便,便于祭扫的优势逐一列举出来。她的嘴脸有着强大的覆盖功能,把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话语瞬间遗忘。多像一个演员,所有的台词都是为了表演,所谓的推心置腹,关怀体贴,可以眨眼清零。对于导购的变化起落,我与姐夫双目对视,笑而不语。我们摇摇头,跟着她进入到标榜的艺术区域。
沿着山谷前行,穿过一片密集的松林,出现了一块开阔的平地。地块的周边围了一圈红枫,与那些千篇一律,鱼鳞般排列的墓穴相比,这儿的布局显得自然开阔,错落有致,没有那种密不透风的压抑。看来真的是一分钱,一分货,普通区域和艺术区域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
当我们点头赞许的时候,女导购如主角登台,迅速进入到她的话语场域,开始了口若悬河的推介。墓地也是需要美化和装饰的,让冰冷的死亡保持一丝温度。
艺术、优质、高档、生态这些都是艺术园区的形容词。所谓艺术就是气质,从天寿园、听松园、普渡园、方舟园、思乡园这些命名就可看出浓郁的艺术气息和景观效果。最主要的还是个性化特色,每个园区都有不同的主题,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站在大理石铺设的台阶上,导购双手交叉,安放胸前,彬彬有礼的样子就像是一个演说家。她满脸自豪地说:以前,墓园给人的感觉是阴森、恐怖,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地方,人们平时很忌讳提及墓园和殡葬有关的话题。自从新的殡葬理念推行之后,公墓陵园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这个艺术区,连墓碑造型都是艺术化的设计。墓区建有花园景观,全新的生态墓园让阴森的墓地有了盈盈的暖意,甚至变成了人们疗愈心灵的地方。
艺术区从墓碑制作到布局都显得独一无二,个性化的设计凸显了逝者的身份信息。精制的线条富有寓意,以前“漂亮”这个词绝对不适合形容墓地,如今干净、整洁、漂亮成了观者的第一印象。
在祭祀亲人之后,人们还可留步静赏,围绕四周的花卉、丛林、草坪、流水随意漫步,与上香、烧纸、燃放爆竹、奉上酒肉祭品的传统形式完全不同。来这儿的意图是缅怀亲人,祭祀先辈,心情是沉重的,言语是沉默的。但只要进入生态墓园中,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景色就会感染你,完全可以弃除那些繁文缛节,无需携带名目繁多的物品,只需一束鲜花,站到墓前追思就行。既无环境污染,也无火灾隐患,文明祭祀,绅士风度……
女导购越说越动情,她的眼睛中竟然充满了陶醉般的神往。后来很久我都没弄明白,那种神态究竟是虚假的表演,还是真情流露?
四
走完整个艺术区,我已经眼花缭乱。一些美好的想象在物化中逐一呈现,这年头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事。比如给墓前引来一线流水,设置一汪清池,活水源头,那是财富的象征,这种墓位价格要飙升好几万。作为寓意与象征,这事不一定靠谱,但商家却掌握了买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从众心理。这样的风水宝地,每一处都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报价,一座大墓的价格已接近于乡村一栋楼房。看过坟前精雕细刻的亭台楼阁,金碧辉煌的微观府第,终于明白,在实力与地位面前,同样的死亡,却有不同的意味。
这是一个非富即贵的区域,园内移步皆景,让生者多了一种底气和自豪,怪不得年轻的女导购在冰冷的墓地会有如火的激情。原以为一样的尘世,一样的死亡,到了墓地将抹平所有的沟壑。谁知人从降生到消亡,整个过程都逃離不了这个生死绞杀的名利场。
在这个别有洞天的墓区,两位姐姐不时停步观赏,不时摇头叹息。善于察言观色的女导购从我们的言谈举止和细枝末节中,已经作出了判断,我们只是一行匆匆的看客,不可能成为此处的主人。
沿着淙淙流泉,向西而去,我们步出了艺术区域。这几年,随着父亲的衰老节奏,我们从养老、医疗一路走来,看到了中间的悬殊和差距。眼看着即将进入最后一站,以为一切都如履平地了,可谁知中间还是有如此之大的落差。父亲一生远离富贵,死后也无需豪华,人生风流云散,一别如雨,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枯草一样,如尘入土,永无踪迹。
我们最后以团购的方式在普通区域买下一个穴位。当我们在办事大厅交完款,办好证,很快就有陌生来电打进来。有雕刻墓碑的、有制作遗像的、有销售骨灰盒的、有订做寿衣的、有做道场的……
我一开始还尽量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在电话里保持着正常的礼节,回话使用文明用语,告知我这边只是先购买墓穴,老人还正常地活着,后续项目还不需要。有些商家好像不太相信,还是不断拨打我的电话。有时正在办事或开会,电话突然响起,面对烦不胜烦的骚扰,让人大为光火,后来实在忍不住大爆粗口!
死亡是一件迟早都会来临的事,但是不管哪个环节,都不应该把它当作一种买卖去对待。秋风扫落叶,我知道人生在世,本来就是一场告别,你送走别人之后,别人将以同样的方式送走你,不用过多的惶恐和惊悸。
这些年很多次读马尔克斯的《致世界的告别信》,每次读完都会心窝发热,被他超尘脱俗的境界而感动。死亡并非一个绝望的词语,它对应着萌芽和新生。
在大多数人心里,死是一个忌讳的字眼,回避死亡,是我们礼仪和文化中的一个特征。从有关死亡的委婉用词就能看出,人们尽量不去谈论这个话题,可是死亡不会因为人类的回避,它就绕道走开,永不抵达。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终有一天我们都要老去,都会死亡。
如果把人生视为一场大戏,那么有开幕,就会有落幕。回想生命的历程,曾经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而转眼之间就已风烛残年,老态龙钟。人这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到来,在他人的哭声中离去,能体面安详地走好,才是真正的有始有终。
父亲还活着,儿子就为他选择墓穴,这看上去似乎很残忍。可是细想起来,这并非残忍,而是善意。长期以来,由于错误的生死观,导致人们对死亡产生极度恐惧,认为死是一种无尽悲苦的事。当看过动漫《寻梦环游记》之后,一个墨西哥式的答案,改变了我之前对死亡的认知。每年11月1日至2日,是墨西哥的亡灵节。在这一天,墨西哥人一家团聚,手持鲜花,成群结队,拿着扫帚,带着骷髅型糖果、面包、蛋糕和水,甚至雇上乐队,一路欢声笑语地去往墓地进行清扫。大家载歌载舞,甚至要唤醒亡灵回来一同狂欢。人们穿着奇装异服,打扮成骷髅,参加游行派对,通宵达旦。
他们相信,逝去的亲人都会返回人间与家人团聚,不过从来没有活着的人去过亡灵的世界,一切都是想象。可以感觉到,米格尔被多彩绚丽的亡灵世界所震撼。正如影片中所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尽头,遗忘才是。被所有人遗忘才是真正在世界上消失。”
看完这部片子,让人明白,人其实不用害怕死亡,即使你走得再远,你也活在家人的记忆里。就算你去世了,家人也还在思念你、追忆你、爱着你……
回望人生,我们确实需要懂得,生死是怎样一回事。孔子有云:“未知生,焉知死?”有些事说来总有点神奇,自从给父亲购好了墓穴,他的病情竟出现了明显好转,当立春来临的时候,不仅每顿能喝下半碗稀饭,而且还能站起来慢慢挪步,缓缓行走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