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从来都不是既定和固有的,视觉经验并不全然由自然定制,一个人能够看到多少东西,是由社会的历史状况所决定的。在视觉资讯,特别是视觉图像爆炸与泛滥的时代,日常视觉经验的碎片化、动态化和娱乐化不可避免。艺术家的使命不是随波逐流追求名利,而是凭藉独立个体的创造力,去寻找并构建自我的精神意向、创作思路及艺术语言的形式逻辑。
在一个粗观看、泛观看和浅观看的图像时代,“微观看”属于个人,属于个体化且心理化的近观,属于阿恩海姆所说的视觉思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静下心来,改变浏览的惯性,才能让我们重新观看——“微观看”既是个人的也是艺术的,既是接受的也是创造性的。在艺术作品中,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是呼应与沟通;当你看到了感觉陌生的东西,那是意外或惊奇。“微观看”不只是对于微小事物的观看,幼儿匍匐在地观看蚁行的体会,乃是观看微小世界的极大兴趣:因为微小,所以异样;因为异样,所以新颖——那些个关于艺术的种种解释,不就是这个道理么?
彭汉钦的雕塑以“小”著称。在小尺度具象雕塑上的有限夸张和微调变形,显示了他不同寻常的艺术功力,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形体塑造的心理敏感和触觉反应,得以沟通底层人群、市井场景以及对种种人生存价值的关注。这种俯瞰与贴近的观看方法,也就是彭汉钦雕塑作品产生意义的方式。
傅文俊早已是成熟的摄影家,也可以说是一位高产画家。他用镜头拍摄,也用电脑画画,把摄制图像和绘就图画熔为一炉,打破摄影的纪实性和绘画的风格化,得以自由发挥。不仅通过古今中外图像的重组,使作品丰富多彩,而且还因其调性、线形、色彩的复线性或复合性,让创作产生更多可能。傅文俊在摄影变得普及和日常之时,对媒介自治的建树是异质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形式美与商业化结盟的功利性。对架上艺术而言,艺术家的创作活力显然来自于对既有样式的突破,更来自于艺术觀念的不断更新。
作为一位女性画家,胡顺香并不以女性题材为生,她的女性身份潜伏在对于周遭环境特别是对于“伤害”的敏感之中。她始终生活在记忆之中,而不是现实事件之内,排斥现场的情绪反应,平静中潜伏激情。这种不露声色的表达,体现在私密的梦境里,体现在诡异的场境中,有一种特异的组合关系和形式意味,由此抓住观者,欲罢不能。胡顺香有着祛魅除蔽,突破表象,抵达内心真实的强烈愿望。其作无论具体还是抽象,无论实在还是虚幻,她都坚守个人自我的站位:充满才情的、微观心理的叙事性,以此联结原欲与社会、回忆与趣味,还有形形色色、纷纷扰扰的人和事。这种艺术自信很少人拥有,对于一个年轻的女性艺术家更是难得。
三位艺术家分别给我们提供了重新观看的不同范本。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对艺术保持谦虚的态度,乃是人文意识开放的证明。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