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三种不同类型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文化观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花杂志 热度: 12624
滕学明

  引言

  中国文化对美国作家的影响虽不十分巨大,但其影响的人群也不在少数。甚至不乏很多文学大家。如爱默生、庞德、梭罗、奥尼尔等。研究美国作家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已成为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华裔美国文学上,出现了一大批成果,如张弘的《跨越太平洋的雨虹》(2002)、卫景宜的《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2002)、宋伟杰的《中国·文学·美国: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形象》(2003)、周宁的《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2004)、高鸿的《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婷婷为中心的讨论》(2005)、周宁的《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2006)等。虽如此,这一领域仍有很多待开发的边疆和沃土,值得进一步耕耘。本文以美国的三类作家——华裔作家、非长期在华的本土作家、长期在华的本土作家——为分析对象,借以管窥不同美国作家群体的中国文化观。

  华裔作家的中国文化观

  虽然华裔美国作家经常书写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在美国传播着中国文化,但可以说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真的关心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关心的是借助书写中国如何在美国生活得更好,如何进一步融入美国社会,甚至是融入主流社会。因此,他们的中国书写带有很多功利因素,并非客观,而是变形地以迎合美国主流社会的“民意”为出发点。或者可以说,他们书写的是华裔中国文化,其观点是华裔中国文化观。大致说来,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缺失或擦除。由于二代移民等缘故,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华裔移民身上有着普遍性的缺失。这种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故意为之,是为了融入美国社会的需要。小说里,这种缺失的象征形式常常是“死亡”,如徐忠雄的小说《美国人》中,中国移民母亲海伦的死亡令儿子雷蒙德失去了可以模仿的文化对象,尽管其美国父亲伍德称“你是母亲唯一的儿子,她希望你把家庭延续下去”并努力向他灌输中国文化,但由于伍德对中国文化所知甚少,其接受结果只能是片面的、想象式的,反而令雷蒙德在文化身份上更加无所适从。小说中,母亲海伦是中国的象征,但她不在现实中生活,而只是生活在孩子和父亲的记忆与想象中。另一种情形则更直接,干脆将中国文化除去或抹杀,如伍慧明的小说《骨头》里主人公莉拉的继父里昂为了进入美国。抹掉自己真实的中国姓名和身份,伪造身份证明,直接成为某个美国公民的儿子。伪造身份这一事实不仅意味着他新美国身份的诞生,也象征了他与中国传统、过去以及历史的割裂。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华裔美国视角。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主流文化尽力靠拢,力图成为美国文化百花园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大特征是既有美国性也有中国性,但以美国性为核心,中国性为美国性服务。作家们努力创作新的感性形象,既是为打破美国社会对华人刻板、冷漠的异化想象,也是为了在美国文学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争取更好地在异国生存与发展,如赛珍珠的作品《大地》,它令美国读者尤为感悟的是中国农民的纯朴、善良和带有田园哲学意味的农村生活,符合美国人在工业化重压下自我调节的阅读兴趣。其他作家的小说如汤亭亭的《女勇士》表现了主人公对父母一代的中国文化的不理解和谴责,谭恩美的《喜福会》刻画了母女文化冲突,伍慧明《骨头》描写了主人公最终对父母的理解与宽容等,这些作品都有许多感人的人物形象,但正如蒲若茜所评论的那样:“他们可能对于祖居国有着‘文化的乡愁’,在西方的语境中讲着中国的故事,也许不时也有着‘归家’的渴望,但从主观和客观上看,他们都不会也不可能‘归来’。”这些华裔人物乃至作家本人的生活目的都不是落叶归根,而是为了落地生根。

  非长期在华的本土作家的中国文化观

  不经常来华的本土作家的中国文化观主要指受中国文化影响和滋养的一批美国作家,其中国文化观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强调为我所用,因而远离了如前面华裔作家为融入美国社会而书写,更多地考虑读者接受的功利因素。总体而言,他们的选择主要发生在中国文化的哲学和诗美领域,其审视的视角主要是带有欣赏、借鉴性质的审美。有时他们注重选取符合内心需求的理想王国,有时只注意欣赏自己喜欢的某种美,而对其他视而不见,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为探讨方便,下面主要从哲学和诗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就哲学而言,美国本土有一批作家颇受中国文化熏陶。在接受熏陶后,他们主要是借鉴和吸收,将其融入西方文化进行再创作。这批人中不乏一些西方文学大家,如爱默生、梭罗、尤金·奥尼尔等。爱默生曾钻研过中国的孔孟学说,深受其智慧的启迪。为了阐明自己超验主义的普世价值,他曾在各种文献中引用过总计上百条的儒家语录,涉及修身、治学、道德、人性等各方面哲学思想。梭罗同样受孔孟思想的熏陶,在《瓦尔登湖》一书中他引用了多达十次的相关语录。梭罗不仅引用《论语》等经典阐述自己的超验思想,其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暗合,无怪乎林语堂曾慨叹说:“就其整个人生观来说,梭罗在所有美国作家中最具中国情趣。作为中国人,我感到与梭罗心心相通。”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与中国古代先哲庄子有一种密不可分的情结。道家思想影响了他的很多剧本,如《马可百万》《天边外》《送冰人来了》《长夜漫漫路迢迢》等。相比爱默生和梭罗,奥尼尔更注重选择中国文化中可能对西方具有治疗和补救的东西,如道家的生死循环,死亡即是新生的思想在《马可百万》的结尾中有明显体现:阔阔真公主的葬礼成了庆祝她新生的晚会,教士们欢呼她的死亡是不朽,称她的美丽在死亡中更有生命和力量。

  从诗美层面看。一些美国诗人接受了中国诗的影响并成功地将其融入了西方文学。这些人中的代表有庞德、加利·史奈德、雷克斯·罗斯等。庞德的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的渊源以及密切联系已为许多读者耳熟能详,这里不再多述。美国当代诗人加利·史奈德曾于1956年翻译和整理了中国古代诗人寒山的24首作品,发表在《长青评论》上,并由此激发了一股美国青年崇尚中国古典诗歌的小文学浪潮。他本人深受寒山影响,曾东渡日本并先后三次出家。1969年回到美国后定居于加利福尼亚北部山区,过着一种非常质朴的田园生活。他的作品如诗集《山水无尽头》等都带有显著的寒山印迹。中国唐朝诗人杜甫对雷克斯·罗斯的影响更巨大,在其自传中,他坦承:“杜甫对我影响之大,无人能比”,“我30年来一直沉浸在他的诗中,它使我成为一个更高尚的人、一个道德的代言人”。在他的努力宣传和推荐下,杜甫对美国当代诗歌的影响已能够与李白、王维、陶渊明等并驾齐驱。

  长期在华的本土作家

  美国作家中有一批作家长期在华,或经常来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通”。由于在华时间长,他们对中国人、中国人性、中国文化的了解要比那些只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本土作家更为深刻和透彻,其中一些甚至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有深深地眷恋和依恋之情。其重要代表人物有埃德加·斯诺、彼得·海斯勒等。他们的中国文化观的主要特征是从美国人的视角出发。以实证方式翔实地记录并理解中国文化,当然也难免存在某些理解深度的问题或错误。

  首先,也是他们区别于其他美国作家最显著的地方,是试图客观、真实地记录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记录当时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并站在一个外国人的立场上试图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如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该书记录了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抗日苏区情形,是作家冲破国民党宪兵、特务的重重阻挠,大量采访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的成果。它从斯诺个人的视角,记录了他由不理解、困惑到理解甚至歌颂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的心路历程。为了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他曾花费5年心血,在鲁迅等文学大师的帮助下编译了《活的中国》一书。在收集和编译鲁迅、矛盾、郭沫若、巴金、丁玲等几十位中国作家短篇小说的过程中,他从文化上感觉到了中国革命的脉搏,认为这个国家需要一场新文化来代替旧的文化,从而预见了中国革命与前途的未来趋势。由于对中国的热爱,他死后的一部分骨灰已安葬在了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湖畔,以便他能继续和钟爱的国家在一起。彼得·海斯勒是一位当代美国作家,曾在中国重庆涪陵师范学院做外教。他为人豪爽,喜欢交往,任教期间深入到中国西南长江沿线地区作实地考察和探究。他的处女作《江畔之城:长江边的两年》一出版就受到了美国社会的热烈追捧,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该书从一个美国外教的视野细腻地描绘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各种崭新变化,揭示了这个国家深刻蕴藏的巨大生机与活力。他的后一部小说《甲骨文: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之旅》以同样风格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这个国家的赞赏和留恋。

  其次,经常在华的美国作家的作品除了上面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露出其局限性,即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度问题,有时显得肤浅,有时甚至是错误,如斯诺在描写朱德、刘志丹时,把他们描写成“刀枪不入”,称为“现代侠盗罗宾汉”。彼得·海斯勒对中国描写也多停留于表面观察,没有深入思考,或许理解不了。他自己都称这个国家变化太快,她的笑容高深莫测,自己无法适应,经常惊诧得头晕目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这些美国在华作家在对中国当时文化的观察上取得了一些洞见。如彼得·海斯勒曾说:“如果说几十年来的阶层流动带给中国任何好处的话,那就是让每个人都更关心自己的利益,同时开始探知利益的边界在哪里,如何更好地看护它”,但由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他们“本质上和利玛窦以后西方传教士式的中国写作并无不同,他们敏于观察中国,却始终隔着层玻璃幕墙”,即便他们“在中国生活了十余年,也终究无力深入幕墙背后的,穿越百代直至当下的文化心理积习,和普罗透斯般不断变换形状的超稳定结构”。

  结语

  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增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往也较以前迅猛增加。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又分别是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代表,加深彼此了解,拉近距离,无疑对世界的未来举足轻重。当下,加强对美国文学领域对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两个大国间的进一步交往,增进两国人民的福祉。对美国作家的中国文化观及其变化的研究,应成为国内以后重点研究的课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