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语言学的基础,各类语言学派的基本分歧归根结底源于不同语言哲学的分歧。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性假说,该假说的思想最早由George Lakeoff 和Mark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是对西方传统语言哲学的批判和挑战。认知语言学对传统语言学问题(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起源、语言相似性、范畴等)的重新审视及其自身理论(如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等)的发展都受到了体验性假说的影响。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广义上来说习语还包括成语、谚语、箴言、俚语和典故,是人类语言的集中体现。英国语言学家Smith曾经考究过习语——idiom一词的来源。最初,英语里本来没有idiom这个词,它是在16世纪时由希腊语经拉丁语进入法语,最初的形式是idiotisme;在17世纪进入英语后拼写变为idiotism。但是它的形式使人联想到idiot(白痴)这个词,使用起来令人非常不舒服,因此后来慢慢转变为idiom,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习语”的希腊语词素“idio”是“私有的、自己的、特定的”,这层含意表现出“习语”指某种语言或某个人、某个地区或某个阶层等所特有的本性。习语表明大多数人通过实践或经验积久形成且相沿成习的语言表达方式,某种语言团体由从前的体验而逐步演化的定义。在语言学概念内, 习语是某种语言所专有, 其特有的短语性质为该语言所认同。既然认知语义学中的这一体验观的解释力如此广泛而强大,我们就可以在此观点的基础上对英汉习语的产生背景、用法及习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体验观的内容
思想、知识、意义属于体验观的范畴,它们都来源于感知体验。存在决定着意义和意识,同时,由于交流的需要存在也决定着语言。毛泽东于1937年在《实践论》中指出:世上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直接经验。一个人的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Malinowski于1935年十分明确地表述这种观点,他说:最终来说,一切语义均来自于身体经验[1]。作为一种理论,体验观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最早是为解决二元矛盾而产生的。它的提出者Lakeoff指出,“体验”是自我与团体对于客观世界的实际经历或经验,是自我与团体和外界的交流与互动。体验观是在跟客观主义的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针对客观主义的观点,Lakeoff和Johnson提出了“非客观主义的语言哲学”,就是其著作中的“新经验主义”。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对“新经验主义”语言观进行了深化、扩展和证实。此后Lakeoff & Johnson在《体验哲学:基于体验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即“体验哲学”,并将其思想概括为三项重要原则:心智的体验性、抽象概念的隐喻性和思维的无意识性。在这三个要素中,心智的体验性最为重要,它是体验哲学的关键,它彻底批判了客观主义的绝对二元论和先验哲学假说。概念源于人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并通过它们为人们所理解。概念通过体验性特别是感知和运动能力而获得意义。从理论上来说,心智是体验性的,意义是体验性的,思维也是体验性的,这些构成了体验哲学的核心。身体——空间基础论与英汉习语对比分析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感知需要一个过程,通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由空间与身体再到客观世界,在语言上便形成了语义域的空间概念。“在人类体验与感知客观外部的步骤中,人类首先意识到自我的身体以及活动的外部空间,因此会在与客观外部接触的原则上衍生另外的认知形式,这就是我们形成其他基本概念的基本途径。这些也是人类最初思维的原始点,是人类开拓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源泉,在构成认知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英汉习语源远流长,是语言的精华,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内涵。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英汉习语有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每一个习语都是人类的亲身体验或者与外界和自身进行无数次互动之后,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之后加工而成的,是人类对外界与自身体验在语言上的直接体现。[3]”由此可见,身体——空间基础论的提出为习语的产生渊源和意义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从宏观上来看,由于人类都生存在同一个星球——地球,人类分享着地球上所有的东西,我们分享着地球上同一片蓝天、同一块土地,分享着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所以人类对外界有着共同的感知基础;从微观上来讲,人类自身的基本构造都是相同的,或者有时候经历也是相似的,所以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表达同一个意义时使用的习语就会有相似性。比如:As gentle as a lamb(像小羊一样温和);Courtesy costs nothing(礼多人不怪);beggars can’t be choosers(饥不择食),等等。因为人类会具有类似的经历与相似的心理感想,所以出现英汉习语在形义上完全等同的现象是极有可能的。由于不同民族不同的个体所处的具体空间、时间及与外界互动的方式是不同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不同的语言在表达同一类意义时会采用不同的习语,同一类型同一个意义的习语在词语选择和构造上也会有所不同。如:英汉意义基本相同的习语:the tree of life(生命之树);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英汉习语形似义异的为:When a dog is drowning every one offers him drink.(狗若落水人人救,强调人人伸出援手。)救了落水狗,反咬你一口(强调好心得不到好报)。
身体——空间基础论英汉习语对比分析
(一)身体经验
1.人类的主体性。人类是语言认知和形成的主体。人类的主体性与心理学中的“人类中心论”也有着相通之处。“人类在对语言的建构和时空的感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人类将自我置于宇宙之中,然后以此为参照,形成视角,然后确定“上下、左右、前后、远近、高低、边缘与中心”等概念[4]。”如:英语中有习语to hit someone below the belt,below the belt出自拳击。在拳击比赛中,如果击中对方腰部以下是犯规的),汉语有成语“暗箭伤人”,从方向词“below,back”及感觉方位词“暗”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建构新的习语时习惯将自我看作中心,或者把与自己有利的角度看作中心。在这一点上,英汉习语在此方面是相似的。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也说明了在习语的形成过程中,人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然后以此为参照物来判断事物的好坏。2.身体的特殊性。由于人类身体构造的特殊性,大脑是人类最为发达的器官。迄今为止,能区分人和动物的依据之一就是人类具有思维,能够创造、掌握和使用语言。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很多英汉习语都跟人类的身体器官有关系。但是,即使同样是有关人类的器官,英汉习语却有不同的意义;有时同样的意义却用不同的器官单词表示。形义完全一样的很少见。如:A thorn in the flesh,眼中钉,两者都表示某人比较憎恨的人。相似的意义却用不同的身体部位。这样的例子还有,the apple of one’s eyes,掌上明珠,一个用“eye”,一个用“掌”。
3.体认的基础性。我们人类的思想首先是“体认”的认知,其次是在“体认”的基础上来感知世界。人们会用“头”、“腰”、“嘴”、“脚”、“心”等词语表示河流山川、树木、地区的部位:如山头、山脚下、半山腰等,周家嘴、陆家嘴等[5]。反映到英汉习语中,人们经常运用带有人体部位的词语所构成的习语来使习语更加形象生动,准确贴切。如: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这个例子中“耳”比喻偷听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笑掉大牙”来表达“贻笑大方”的意思,而英语里的“laugh off one’s head”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思是“laugh in an extreme way or beyond reasonable limit”(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笑,或者指超出了合理范围)。很显然虽然它们都跟我们的一个身体部位“牙”有关,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字面意义把两者理解为同一个意思,那就真的会被“笑掉大牙”了。
(二) 空间体验的英汉习语对比分析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空间对于人类概念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最早提出空间位置对于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可能是Buhler,他于1934年就阐述了这一观点。Gruber于1965年提出运动位置和空间概念应用于许多语义域,“ Jack end off在这个想象的原理上逐步指出‘主题关系假设理论’,他指出在状态和事件语义域中,状态、事件、地点、路径——功能是来论证运动和空间子集的[6]。”所以,很多语义域是基于空间和运动的概念化而产生的,英汉习语也是如此。许多英汉习语的形成也是基于空间概念化,有类似于空间组织结构的。如: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二者都表示悬在空中的楼阁,比喻虚幻的事或者脱离实际的空想。在这一语域中,英汉习语都是用仰视的角度来看待事体的。还比如:本末倒置,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南辕北辙,going south by driving the chariot north.(三)互动方式
人类在对客观外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成语言,它是人类对客观感知的结果,因此具有互动性。由于“互动”的频繁,人们在认知客观外部的过程中就极大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民族在实践层面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及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就会出现认知上的差异与思维上的分歧[7]。由于人类所处的客观外部不同,因此对于外部世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语义的表现上就会有差异,这就是人类参与语义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互动观在英汉习语的产生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如: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国就是一个农业社会,人民的生活就离不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因此,汉语的习语里就产生了大量与农业有关的习语。如:日落天黄,明朝风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挥金如土;卸甲归田等。而英国是个岛国,英吉利民族历来善于航海,因此航海业在英国一直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许多习语就来自航海用语。如:when the ship comes home(船回港,指代好运来临);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漏沉大船);in deep water(陷入困境);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作为新兴的理论学派,虽然认知语义学体验论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体验论理论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为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特别是为英汉习语的对比分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道路,有助于英汉习语的系统化学习和标准化应用。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王丽娟,吴正源.谚语的对比和翻译[J].语言文化研究,2006(2).
[4]冯光武.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5).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