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瓦尔登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解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花杂志 热度: 14502


  《瓦尔登湖》是作者梭罗的著作,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森林里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对湖、森林大环境的生动描述,再到动植物的细致观察,文字间流露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安静、简单的生活的向往,追求精神上的纯粹,让读者心旷神怡。其中提倡的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梭罗不仅被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瓦尔登湖》是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他两年间在与自然相处中的各种细节,作者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也对生活进行了深度的思考,由于梭罗是超验主义者,因此特别尊崇爱默生的思想,研读了大量的西欧浪漫主义文学和东方哲学,同时,发展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着力研究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在生活中不断践行自己纯粹的生活理念。1845年梭罗移居到了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中,自己用双手建造了一间简朴的木屋,平时靠打猎、钓鱼和种植维持基本生活,大部分休闲时间便开始思索人生,进行创作。《瓦尔登湖》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的,既是简单的生活记录,又是深刻的生活哲学。在隐居的这两年时光里,梭罗净化了灵魂,享受了生活,丰富了情感,升华了思想。本文主要研究了梭罗是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超验主义影响下的《瓦尔登湖》

自然对于梭罗有着很大的诱惑力,因此,梭罗人生很大一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探索自然,尝试与自然和谐相处。他对自然的追求主要是受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是超验主义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自然是有精神性的,人们如果信奉上帝,与上帝交流,那么就必须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中,因为自然是上帝最贴近人类的化身,能够诠释上帝的精神,传达上帝的旨意。自然可以与人进行心灵和精神上的沟通,帮助我们寻找真正的自己,因此,自然是人和上帝沟通的传送带。只有当我们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中,才能真切地感觉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人是精神性存在的一部分。

  从爱默生的思想中可知,他认为自然不仅有其存在的价值,还是为有利于人们精神发展而存在的。爱默生的这些理论深深地影响了梭罗,特别是在拜读了爱默生的《论自然》以后,梭罗开始加入超验主义俱乐部,与志趣相投的知识分子进行超验主义思想的讨论和研究,相对于爱默生来说,梭罗领先的是勇于走向大自然去实践,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树林,与自然亲密接触。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疯狂的举动,很多人表示不解,甚至于与其交好的爱默生都反对他这样做,因为他觉得梭罗是在自然中浪费自己的才能和生命,应该投身于促进美国社会的发展,他说:“我亲爱的亨利,青蛙生来就住在沼泽地,而人可不是生来住在沼泽地的。”但是,时间验证了梭罗的做法是正确的,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瓦尔登湖》也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瓦尔登湖》的和谐生活

梭罗毅然隐居于瓦尔登湖,开始了他宁静、简朴的生活,每天穿梭于树林之间,经历不同的自然事件,逐渐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日子里,梭罗对人生进行了反思,探索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批判了工业时代连连的战争和不公平的奴役制度打破了原有的和谐局面,人们在金钱的诱惑下也忽略了精神的作用。在仔细品读了本文后,在此对梭罗的生活进行解构,让大家感受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和谐生活。

1.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瓦尔登湖的这两年时光里,是梭罗人生中最快乐的阶段,他全身心都沐浴着欢快的阳光,他每天穿梭于树林之中,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当梭罗将自己置身于树林之中时,自然环境并没有改变之处,反而与他融为一体。闲散在湖边,两边的树木与他相得益彰,这更是令他觉得兴奋。很多人会觉得一个人居住在那里肯定很孤单,但是梭罗却觉得并不孤单,反而很幸福,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他的伙伴。他觉得就算是有忧郁症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会孤单,因为只要感官正常,就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自然的美丽风景就像美妙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自然中的一切都那么友好,不会和你产生距离感,反而更加亲密,哪怕是一根掉落的松针都能让人的同情心泛滥。与喧嚣的社会相比,那些社交聚会都显得平凡无味,大家生活在一个拥挤的城市,反而缺少真诚的交流,这样的交际显然是毫无意义的,最终还要不断地受礼仪的约束,以免与人产生矛盾。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梭罗最快乐的时光,每天的耕种更是让他不亦乐乎。梭罗耕种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基本生活,还是一种劳动过程中的精神享受。在耕种时,梭罗越来越热爱这片土地,土地成为了他力量的源泉。他不用借助任何牲口或者人力,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在旁人看来,梭罗是不会耕种的人,他不知道什么季节适合栽种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施肥,从旁边经过的农夫总是要嘲笑他的田地一番。但是梭罗并不介意这些,他觉得他耕种的方式是最接近原始自然的,他可以一边耕耘,一边听鸟儿们欢快的歌唱,闲暇时注视一下头顶飞过的秃鹰,看着鸽子们成群地回旋在天空中,这是多么惬意啊,自然中乐趣无处不在,只要你自己去慢慢地发现。

  《瓦尔登湖》其中有一章节是“野兽为邻”,文中详细记录了梭罗观察身边生物的过程。伟大的鸟夫妻为了保护自己的幼鸟们,一直在作者的头顶上回旋,甚至还假装受伤来转移作者的注意力,然后用声音提醒雏鸟成队逃离[1]。文中生动地描述了各种生物的“表演”,作者在文中还趣味地写道“只要你静静地待在一个地方一段时间,林中的居民就会纷纷前来展示自己”。其中描写最细致的是作者观察的蚂蚁之战,一群红蚂蚁和一群黑蚂蚁为了抢占地盘和食物打响了战争,作者在观察时,甚至于觉得它们在喊着“不能战,毋宁死”,战争激烈程度无异于人类真实的战争,双方表现出的顽强精神甚至于是人类无法比拟的。

  自然中有太多奇妙之处,一直吸引着梭罗。在梭罗生活的这个地方,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这个瓦尔登湖了,梭罗在书中将湖泊比喻成地球的眼睛。当一个人长时间地注视着湖泊时,会自觉地去思量自己的本性到底为何。湖泊中的水闪烁着光芒,那么纯净,以至于可以映射出人们心灵深处的自私。湖中有各种各样的鱼,数量却不是很多;在不同的气候中,湖泊中还会飞来各种鸟类,让瓦尔登湖显得更加完整。特别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来瓦尔登湖漫步,看着那平静的湖面,让人心灵感觉到异常的纯净,有时候湖里的一条鱼出来冒个泡,让湖面产生美丽的波纹,就像自然的生命脉动,不禁让人觉得这是超脱世俗之地。

2.人与社会的和谐

梭罗是一个典型的文明社会的“隐士”,之所以选择生活在瓦尔登湖,远离文明社会的喧嚣,其实是他用另一种心态去感受当时人与社会的关系[2]。等级森严的奴隶制度、自相残杀的战争等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不和谐画面,我们其实都可以在作品中找到缩影。如作者在描写金鸡清脆的鸣叫时,说那其实只不过是为了叫醒邻居而已,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深处于远离闹市的大自然,但内心仍无时无刻不在将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界外的生活进行对比,即使面对平淡无奇的公鸡打鸣,也不免发出感慨。特别是有一段描写蚂蚁为了食物而开战,作者更是不惜笔墨地描述自己如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当时蚂蚁开战的场景,这段慷慨激昂的描述其实是作者借助蚂蚁为了食物而开战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可见作者虽然做了“隐士”,但他内心却始终无法逃离文明社会,作者心里仍然惦记着文明社会,只是文明社会中丑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让他无法希望在大自然中获得暂时的解脱。

3.人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

梭罗生活的时代正是人类社会大前进的时代,各种发明让人类社会开始丰富多彩,当时的美国社会也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但梭罗却在这大前进的时代里看到了另一种衰退:社会在进步,但人类本身却开始因过于依赖物质而慢慢在倒退[3]。日益优越的物质条件滋养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让人们变得日益懒惰,人们的身体也开始变得不堪一击,对大自然现象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差了,人类对气温的适应能力开始逐渐下降,稍稍地降温就把各种厚厚的衣服全往身上套。

  简单朴素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最为真实的生活写照,同时他也将这种生活赋予另外一层含义:别因追求太多物质的东西而迷失自己。其实活着或者是活下去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对于单独的个体而言,有时候也许只要一把刀或是一柄斧子就可以了,而对于一个有思想追求的人,或许再外加几本书就能过得非常不错了。当然有人会嘲笑梭罗住的那破木屋,会嘲笑梭罗不懂种植,日子过得拮据的境遇。不过我相信梭罗所认同的生活应该简单朴素,不应该为了得到更多物质条件而疲于奔命,这种理念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而且对当前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更是难能可贵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们孜孜追求的两大财富,但人们在追求这两大财富时,往往是难以兼得的,特别是人们在忙于追求物质财富时,精神财富往往被忽视,由于精神财富的缺失,空虚的人们难以感受到物质财富带来的快乐[4]。梭罗在《瓦尔登湖》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恬静平淡的生活画面,让疲于奔波的人在里面看到了宁静和安慰,感受到了简单的快乐和幸福,这也许就是精神财富的魅力,也是作者梭罗想要达到的目的。简单的生活,不要为生活所累,这样,心灵才会找到可以停泊的港湾,才不用总在风雨飘摇的大海中飘荡而空虚不安。

  总而言之,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生活给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视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对恬静的自然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期盼,对物质与精神追求并重的理念。他用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来告诉我们,其实生活可以是简单的,不必永远那么奔波劳累,需要适时停下来,好好观察自己周围的景色,以充实自己的心灵,这样生活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

《瓦尔登湖》对生活的启示

150多年前,一名中年男子背井离乡来到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旁,面对着湖光山色,他决定要在这里重新开始生活,因为他发现在这里能找到他梦寐以求的生活。于是在以后的日子,这名中年男子与昆虫鸟兽为伴,每日过着“野蛮人”的生活,但不忘时刻审视自己过去的生活,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就这样,一部涉及自然、生态、人文的经典名著就诞生了,梭罗就是这名中年男子,《瓦尔登湖》就是那一部涉及自然、生态、人文的经典名著[5]。

  《瓦尔登湖》是简单生活的教科书,作者在里面毫不掩饰地描写大自然最原始的面貌,描写自己与大自然接触的点点滴滴,因此有人将《瓦尔登湖》中所呈现的简单生活归类成梭罗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回归本心文化,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种简单生活的生活哲学,瓦尔登湖不一定要是真正的湖,我们也不一定要像梭罗那样真正住回原始森林的小木屋,自食其力,只要永远保持着一颗追求简单的心就可以了。

  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住着小破木屋,吃着自己种的南瓜,呼吸来自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他终于远离了那被物质所压抑的大都市,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纯朴恬静的田园生活;同时他也证明了一个人要生存下去,其实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复杂,不需要文明社会生存的基本物件——金钱,只要一双辛勤可以劳动的手就可以了,而且还可以活得很好很自由,无须每日总殚精竭虑地想着如何才能追求利益最大化,无须每日奔波为着自己居住的大房子缴纳管理费,也无须担心半夜因空虚而无法入眠。总之,梭罗在瓦尔登湖一系列野人般的生活,都和外面的文明世界那种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不择手段的生活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梭罗所追求的那种简单朴素的生活哲学——简简单单,物质只要足够就好,心灵充实才最重要,我们可以从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时自省独白中不难看出。

  梭罗在150多年前领悟到的简单的生活哲学,在当今的生活其实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出生在新时代面临各种激烈竞争的新一代们,他们真的需要从《瓦尔登湖》中学习,从梭罗的身上学习,学习如何坦然面对生活,学习如何化解自己无尽的物质追求,学习如何在浮躁不安的时代里静心积累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无论外界如何怎样地物欲横流,自己的灵魂才不会彷徨,心灵才会充实而健康,快乐幸福才会接踵而至。

  [1]王丹红,姜男.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梭罗的《瓦尔登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34-135.

  [2]罗茜.《瓦尔登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J].新闻爱好者,2011(04):425-426.

  [3]高晓慧.《瓦尔登湖》的和谐之美[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267-268.

  [4]杜君.《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及人与自然的思想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7):98-99.

  [5]骆谋贝,刘景然.《瓦尔登湖》中人与自然中心地位的对立统一[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2):356-35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