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探源
关于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特点和起源问题,国内外不同专家、学者有过各种论述。郑伯奇指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源于卢梭的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以及以基督教徒为主体的欧美人对中世纪流行宗教文化的向往。①王林、董小川认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是基督宗教文化在文学思想领域的表现。②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在观念上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在文学表现形式上强调基督宗教神秘主义的作用,在写作方法上重视象征主义叙述技巧的运用以及重视想象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雨果相信欧洲浪漫主义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学创作思想上的自由主义观念,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最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主义观念和主张。此外,浪漫主义还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流行各种思潮、观念的集中爆发和表现。英国的柯勒律治也认为,浪漫主义文学其实就是一种感情的宣泄。高尔基从精神层面对浪漫主义进行定义并阐释了浪漫主义思想观念对变革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同时对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内容及特点进行了说明,指出浪漫主义是一种思想情绪和感觉色彩,它“反映出笼罩着过渡时代社会的一切感觉和情绪的色彩。”③这种情绪表现的源泉要么来自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缅怀,要么来自对未来理想的憧憬。由此可见,无论雨果、高尔基和柯勒律治还是郑伯奇、董小川和王林,对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看法都有道理或有其正确的方面。事实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意识形态与人类的出现相伴而行。人类发展的任何阶段,只要有非理性感性主义思想出现,就会萌发出浪漫主义思想和文学创作形式。归根结底,浪漫主义文学即为人类感情和情绪的真实反映,其中既有积极、革命的亢奋情绪,一度被人们称之为积极的浪漫主义,又有消极、怀旧的悲观情绪,人们称之为消极的浪漫主义。然而,无论人们对浪漫主义表现形态冠以何种称谓,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浪漫主义不但是人类与生俱来思想感情的真实表现,也是人类对所处客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思想观念变化的生动写照。
西方宗教文化传统
西方宗教文化主要体现为西方人精神上的信仰文化。西方宗教文化以基督宗教信仰文化为主,其精神内核是对基督上帝这个精神存在的信仰。人们在信仰的感召下规范社会行为、进行道德思考并构建社会文化体制和模式,而这种文化模式又与宗教假定的超验存在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社会制度和象征传统,并最终形成一种在西方社会中具有普遍适应性、作用于各阶层人群、影响力恒久的思想感情和意识形态。宗教事实上是一种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教自从诞生之日起便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在原始社会,宗教不仅是总体文化,而且还是原始人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正如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原始人类唯一可能的社会意识形态。古代宗教对于人类的科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促进人们思维能力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行为规范融为一体的时候,特定的宗教信仰就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烙上了永不泯灭的印记。④
我们在认识到宗教对人类文化产生巨大作用和影响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宗教在精神世界和心理方面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由于宗教可以通过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社会文化和风气的作用,所以,在人类历史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宗教在相当大程度上起着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作用。对此,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虽然西方基督宗教对西方社会和法律均无法产生直接的巨大影响,但是,西方基督宗教却能通过影响西方人的社区和家庭生活从而达到影响国家文化的目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家庭是组成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单位,然而家庭(Family)却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家庭不指一处房屋(House)和居所(Household),也不指一处精神上的家园(Home),家庭是由人组成的家人群体(Members)。因此,家庭是一个注重感情的“人”的概念。宗教通过影响人的宗教情感,进而影响人所生活的家庭,进而影响家庭所处的社区和社会文化。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宗教情感是产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在驱动力。由于宗教情感和艺术情感所注重的都是人的情感,因而,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灵与肉等问题就都成了宗教和文学艺术共同探讨和表现的主题。然而,文学中的宗教元素却有其两面性,有时为了宣扬宗教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宗教经常以积极向善的正面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有时为了表现社会变革和对旧制度的反抗,宗教还会以阻碍社会发展顽疾和桎梏的负面形象示人,有时甚至成为愚昧落后和封建迷信的代名词。的确,经历了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之后的欧洲,人们对宗教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再盲目相信某种基督宗教理论,转而将宗教视为西方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少数极为虔敬的宗教教徒,更多人所追求的仅仅是一种对西方传统文化在道德上保持的从属关系和在符合西方宗教文化逻辑的基础上得到某种慰藉精神的力量。18世纪末爆发了法国大革命,革命浪潮随后席卷欧美,引发了欧洲从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到社会文化和文学创作等各领域的巨大变化,人们认识到旧制度的衰败和落后,渴望在进行的政治理念下建立理想的人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曾经在中世纪西方世界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宗教率先成为旧制度文化的代表,遭到人们的抗议和反对,一时间怀疑上帝的声音此起彼伏,反对宗教的浪潮在各地涌动。在这一过程中,浪漫主义文学家也推波助澜,创作出各种题材、内容极其丰富的反宗教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夸张、抒情和想象,遣词造句极为华丽,极富感性色彩。这些具有非理性浪漫主义风格的语言在表达高举反对宗教大旗思想的同时,却也带有深深的西方宗教文化印记。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与宗教
宗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文化形态都曾被纳入宗教的观念和体系。作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西方宗教文化表现在几乎所有文学艺术门类和流派之中,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也不例外。如前所述,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一场表现人类情感的文学思想运动,而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则是西方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深层源泉。因此,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化中的文学思潮和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西方宗教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事实上,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与欧洲启蒙主义相背而行,罗素把两者的关系甚至比作理性主义日神精神与非理性主义酒神精神的矛盾和抗争。⑤浪漫主义文学家认为启蒙主义者的科学理性无法达到人类认识自我的目的,只有把人类所有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宗教领域和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够使人类更为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据此,欧美浪漫主义文学舍弃以往关注文学表现手法和叙述技巧的文学倾向,转而将焦点放在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亦为宗教对人性的启发和拯救作用上。因此,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文学运动不仅表现在文学领域,也表现在欧美社会政治和思想领域。然而,利文斯顿发现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家和思想家虽然气质上差别很大,而且他们秉持的思想理念也往往各不相同,然而这些人却能够在精神上心有灵犀并在信仰上找到共鸣,利文斯顿所谓的共同精神和信仰共鸣就是法国大革命以来西方文学、思想界所倡导的精神自由和众生平等的民主精神。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与西方宗教文化传统形成了紧密结合。据此,卓新平认为,从精神范畴讲,浪漫主义应被视为一种典型的宗教信仰运动,而从浪漫主义的文化渊源上来说,其更为准确的表述应为一种典型的基督宗教文化思想运动。⑥这样,宗教便成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载体,而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则成为近代基督宗教变革历史在西方文学上的表现。因此,在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喜欢选择基督宗教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借助宗教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烘托气氛,把浪漫主义重视精神世界与宗教非理性主义完美结合,产生了超验主义、印象主义、神秘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学思想和理论。如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向往中世纪基督宗教主导的社会形态,主张浪漫主义文学应具有主观特性,倡导文学与现实相脱离。雨果作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无论在诗歌、戏剧,还是长篇小说创作上均表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浪漫主义倾向,1830年,雨果以反抗暴君为主题创作的戏剧《欧那尼》(Hernani)在法国上演,更是引起了古典主义保皇派和浪漫主义革命派之间激烈的斗争,从而一举终结了古典主义文学在戏剧舞台上的统治地位。在另一部浪漫主义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中,雨果在基督宗教文化背景下颠覆了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善恶、美丑价值观,寓指社会亟须革命性改变。夏多布里昂则是另一位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他的作品充满对大自然的讴歌和对宗教的赞颂。夏多布里昂独创重视自由思想的“情感写作”方法与基督宗教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家最常用的文学创作原则之一。德国的海涅受拿破仑革命影响。倡导文学艺术与宗教情感相结合,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在德国的代表。海涅认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应该在保持革命性的同时,延续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的神秘感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在《论浪漫派》(Die Romantische Schule)中,海涅在阐释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与西方基督宗教关系时曾表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就是一支从耶稣上帝血泊中生长而出的“苦难之花”。它不仅是一支不同以往、奇形怪状、颜色炫目的花,而且里面还蕴含着将耶稣钉到十字架上的工具。人们一看到这支花便会不寒而栗,便会感到痛苦和不舒服,而这种感觉便是浪漫主义文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英国的华斯华滋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他同骚塞同被称作“湖岸派诗人”。华斯华滋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描写,尤其对基督宗法制的英国农村生活描写方面着墨较多。在与柯勒律治共同发表《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的《序曲》(The Prelude)中,华斯华滋提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宣言,即“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种注重表现强烈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与西方基督宗教文化传统完美契合,受到英国各阶层民众的欢迎和喜爱。柯勒律治是另一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文学家,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浪漫主义思想贯穿其诗作《忽必列汗》(Kubla Khan),使之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此外,柯勒律治一生都在思考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在《对沉思的援助》(Aids to Reflection)中,他论述了正统基督宗教与浪漫主义超验思想的关系,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作为欧洲文学在北美大陆上的延伸,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继承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宗教传统。与欧洲传统罗马正教和其他新教教派不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受清教主义影响。清教主义乐观情绪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各种体裁中均有明显表现。此外,虽然多数美国人的欧洲移民身份把西方基督宗教天然地移植到美国,但是,美国人的基督宗教类型与欧洲传统罗马正教或新教(抗议宗)已经有了明显不同,美国清教主义与欧洲中世纪重视禁欲主义的宗教相比,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化特征。这种被世俗主义改造过的宗教观念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宣扬美国人例外论,认为来到美国的欧洲移民是西方基督宗教世界中的幸运儿,他们既是“新大陆”的开拓者,又是西方宗教世界中的“新亚当”,美国就是上帝给予美国人新的“伊甸园”。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如惠特曼、麦尔维尔、霍桑和库柏等则通过创作《阔斧之歌》(Song of the Broad-Axe)、《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莫比·迪克》(Moby Dick)、《红字》(The Scarlet Letter)、“皮裹腿系列小说”等抒发美国人在上帝的“特殊”关照下在“新伊甸园”中快乐生活的美好图景。在西方宗教传统的认可和浪漫主义文学家的鼓动和激励下,美国人信心满满、骄傲自豪地投身到建设新国家、完成上帝赋予美国人神圣使命的伟大事业之中。因此,“新亚当”和“新伊甸园”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不同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宗教传统的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欧美浪漫主义的宗教传统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以人性为核心,以宗教为载体,结合“自由”、“民主”和寻找“自然”、“和谐”世界的观念构成西方文学的靓丽景观。
注释:
①郑伯奇:《郑伯奇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
②王林、董小川:《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探源》,《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③高尔基:《俄国文学史》(缪灵珠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70页。
④陈麟书:《宗教学基本理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⑤王林:《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的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页。
⑥卓新平:《基督宗教与欧洲浪漫主义(上)》,《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