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国内海明威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花杂志 热度: 13628
管 军 罗小娟

海明威作品主题研究

生命悲剧主题

历来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艺术最高境界大抵上都是悲剧收场,以悲剧终结来表达对现实的悲观和无奈。哲学家叔本华也将悲剧视为“文艺的最高峰”。他把悲剧归为三种: 一是由于人们异乎寻常的、发挥极致的恶毒所造成的悲剧, 即是恶人所造的悲剧;二是由于盲目的命运,也即是偶然和错误所造成的悲剧,即命运的悲剧; 三是由于人们彼此的地位和关系的不同所造成的悲剧, 即超越了人类能力范围之外的悲剧力量。

  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这部表现英雄诞生的壮丽之作最后还是归于人类命运不可避免的悲剧主题。虽然老人与鱼搏斗的坚持不懈堪称英雄的壮举,但是,也没有跳出命运的悲剧——人终究会衰老。这种悲剧突出地表现为“徒劳感”和“荒芜感”, 老人用尽了自己的精力和经验, 仍然改变不了自己被打败的结局,胜利仅仅是意义上的。

英雄赞歌主题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硬汉形象”似乎已经成为海明威的一个标签。研究海明威无法回避作品塑造的硬汉形象。研究者赵建新把海明威作品中塑造的硬汉形象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安于现状式地在悲剧命运的重压下表现出“优雅风度”,例如,在《太阳照样升起》中,我们看到面对命运的重压,杰克以顽强的毅力隐忍。第二阶段,逃避式的消极抗争,例如,在《永别了,武器》中,亨利以特定的方式与不公平的命运进行初步的抗争。第三阶段,对命运进行毫不妥协的反抗直至毁灭,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乔丹的形象标志着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在经历过几个发展阶段已经臻于成熟,其在海明威的悲剧英雄人物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则是海明威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终总结,是完美的硬汉形象。

死亡主题

死亡在海明威小说中的阐释手法是从一个“硬汉”的角度进行特别的理解和诠释。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主人公哈利在面对死神时,将一生中所目睹的死亡和暴力一桩一件细数清楚,于他的思想则是历经了巨大转变的过程。海明威以这样的手法,将原本的血腥和恐惧阐释为死亡前的平和与反思,于是死亡中蕴涵着的平静之美表现了出来。“硬汉”走向死亡、面对死亡其实也是生命回归的过程。哈利面对死亡经历了从无视到恐惧,再到正视,并反抗死亡,从而最终超越死亡的过程。从这一作品的角度,可以说,海明威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不断地走向深层。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多次用死亡的主题来震撼读者,展示并指引读者突破“生存和死亡”的困惑。

  (1)海明威从事创作的重要切入点是死亡主题。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量、频繁地出现。对于死亡与自己的作品的紧密关联,海明威在《死在午后》中坦承:“那时我在尝试学习写作,从最简单的问题着手,而最简单的问题之一和最根本的问题即是暴力造成的死。死……是可以用来作为写作的主题之一。”显然对于死亡本身与生命的脆弱,海明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敏锐纤细的感触。

  (2)生活经历和个性对海明威死亡主题创作的影响。海明威从幼年就开始关注暴力和死亡,并且在他的身上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暴力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海明威的一生,也反过来影响了海明威作品的主题和视角。当海明威从事文学作品创作时,竭力从生活中寻找死亡的素材,并在作品中表达这一主题,不能不说与经历有密切的关联。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晚年的海明威痛苦不堪,战争遗留下的永久创伤、多次事故、做噩梦等几乎将海明威的身心置于崩溃的边缘。亲朋好友的接连离世,文学灵感的不再,更让他的精神承受着难以忍受的折磨。精神和生活的巨大重创带来的痛苦无以复加。一直自认为是强者的海明威,在自己不能战胜和反抗时,就以暴力的方式报复,宣泄痛苦和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晚年的海明威经常向妻子发难,中伤妻子就是明证。至于他是由于自己沉浸在享受奢华生活当中,抛弃了未完成的事业,心中感到懊悔?还是对死亡有所惧怕,以愤怒疏解自己对死亡的恐惧,个中答案,除他外已无人能够知晓。海明威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是其将自己的思想成功地融进了作品之中。海明威选择了抛弃一切痛苦,让生命与死亡合二为一,耗尽毕生心力去体验死亡,于创作中的生命存在中体悟死亡,于死亡中探寻生命的真谛。

  (3)戴着死亡枷锁的舞者海明威的作品在普通大众中产生极大的反响,是因为他对战争和战后人们的焦虑、无所适从的心理的正确把握,试图以文学作品的形式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指引和导向。所以,尽管海明威的作品多以死亡为主题,但是其作品本身传达出来的却不是如死亡一样沉重的精神,而是基于对死亡的坦然面对,传递的是一种生命的豁达精神。所以说,海明威是“戴着死亡枷锁的舞者”。除了以上主题,还包括其他研究者的个人抗争、救赎、惩罚与内省、战争等主题。其作品的丰富性以及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代、不同族群、不同视角的人也会有诸多不同的解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观点差异。

艺术风格

语言风格——拨冗存简,去矫归朴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一反20世纪初流行于文坛的华丽藻饰的常态,挥舞“开山之斧”,在一片莽林中左劈右砍,大胆开拓,终于“削出一种风格”——简朴无华。海明威的语言风格是简练、朴实的,他“摒弃无关的素材、技巧的花招、感情的泛滥、蹩脚的形容,塑造一种电报式的文风”。很多研究者们为他“精湛的叙事艺术”所深深触动。他创造了一个现代神话,一个适合展现自己创作风格的表达方式。“精通现代叙事以及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而使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研究者张笑云称海明威低估了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重大贡献。他的语言风格对欧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影响了一代文风。这种影响正如他自己所称的,在语言方面做了某些净化,对已经过时的巴洛克风格的“净化”,是化僵化为鲜活,化矫情为质朴,化臃冗为简洁的净化。

写作风格——电报风格

在当时文坛华丽辞藻大兴之时,海明威以其简练朴实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需要说的是,其精简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读者阅读并与作品深度契合。如果海明威的叙事方式成就了其作品的受读者的普遍爱戴,那么这并不足以称之为理论研究上的风格。海明威写作的电报风格有其独特的妙处,他把作者、对象与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程度,取得清晰、自然、真切不隔的意识效果。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当时文坛下电报风格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海明威擅长含而不露的写法,为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冰山原则”集中体现了海明威的创作原理和艺术风格,表现了他在创作实践中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独特的创作个性。他在《午后之死》中明确地定义了“冰山原则”:“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需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到他所省略的部分,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威严壮观,这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海明威的作品,总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联想空间。

  色彩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较为常见,海明威写作风格的另一大特色是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甚至有人称海明威是象征主义作家。海明威善于根据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文章主旨。在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用类比象征式的描写,暗示和喻指了死的本能,作为一部意识流名作,海明威的意识流并未深入非理性的世界。综上所述,海明威小说的语言艺术,包括电报风格、冰山理论和象征色彩,构成了独特的“海明威式”艺术风格。

探索海明威的精神世界

硬汉与弱者兼备的双重性格

文学作品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存在作者的影子。作家作品惯见自传的影子,这一点海明威也未能免俗。海明威曾说:“我决定把我所经历过的每件事都写进小说,这是良好而严格的锻炼。”他与他作品中的主角永远有密切关联,现实中的海明威英勇、自傲、孤高、无畏、自信、倔强、好斗,自幼喜欢冒险, 且从不服输。明知战争意味着流血牺牲, 狩猎面临着生死考验, 但他还是奋勇前行。他用阿喀琉斯的勇敢创造了人类生命史上的奇迹。

  有研究者认为,《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早已超出了具体的个人而升华为具有哲理高度的抽象形象。桑提亚哥骨子里明知命运必然不可扭转而又心有不甘,顽强隐忍地反抗,正是海明威“硬汉”精神的实质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海明威本人性格的主导面。海明威人入晚年, 当人们一致认为他江郎才尽、文思枯竭之时, 他又用巴尔扎克式的执著和自信几乎是出人意料地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老人与海》, 铸就了他艺术的丰碑。就连开枪自杀也被研究者们称赞为“勇敢”,而不是像沃尔芙那样去投河、像茨威格那样打开煤气那般的懦弱。

  弱者心理学上认为,人身上的勇敢是在掩饰其相对的懦弱。海明威身上也有普通人不可避免的一些弱点, 尤其是“硬汉”精神掩盖下的懦弱、自卑、恐惧和不安。从这个角度上说, 他也是弱者中的一员。首先, 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 海明威表现出了一些“弱者”的性格特征。研究者李加伦认为海明威及其主人公们从心底需要长发的温顺善良型女人如同庇护所或家能提供他们的安全感。温顺善良型的女性其实是母亲的一种象征。在海明威诸多作品中的勇敢,其实,是对母性给予的安全感的期待和渴求,是了表面的“勇敢”。其次, 海明威及他的男主人公们在事业上的不成功,说明他们在某些现实社会中场合也只能算是弱者。这在海明威作品中也可以一窥端倪——“硬汉精神”。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反差,需要在文学作品这一精神层面去加强。当然,这里面也体现了作者抗争的一面。最后,晚年的海明威意识到自己创造力日渐衰退、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他毅然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行为既是蔑视死亡、视死如归的英雄之举, 也是畏惧病魔、逃避现实的懦夫之为。这一自杀行为中包含的坚强与软弱、成功和失败等几种矛盾的因素,是海明威后半生经历和性格的最好总结,说明他是“硬汉”的同时, 也是弱者。表现出来的精神强大实际上是内心的极度脆弱。这样的定律仍有意义。

人生观

海明威写《老人与海》,耗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对自己的人生看法和观点进行收集和梳理,写成后又校改了两百多次,才得以以简洁流畅和清新洗练的文笔成功地塑造了圣地亚哥这一典型的“硬汉”艺术形象。

  人生观属于哲学范畴,海明威并不是自成体系的哲学家,但他的作品是基于一定的哲学思想基础的。海明威的人生哲学的内容千头万绪,纷繁陈杂,但总体来说,人生的价值问题是它的一个基本问题。海明威有他自己独到的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从《老人与海》可以窥探一二:1.自信——挑战极限。圣地亚哥,独自一人在海上捕鱼,他随时都有被大海吞没的危险。圣地亚哥的困境实际上正是人类存在的困境和荒谬。然而,圣地亚哥有着绝对的自信,他在八十四个日子里出海捕鱼连连空手而归的情况下,依然驾驶小船驶向更远处的水域,蔑视失败和死亡。海明威从哲学的角度,把圣地亚哥置于人和生存的大背景下,直接对人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意义进行正面、不粉饰的解读和表现。2.胜利——精神的胜利。从世俗而物质的眼光看,圣地亚哥一无所获,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尽管他捕获、降服、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老人并没有把大马林鱼完整地带回,而是在归途中被鲨鱼蚕食得干干净净,因此,鲨鱼才是胜利者,但是,在理想主义眼里,圣地亚哥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屈服、向来袭的鲨鱼妥协、向自己的饥饿与筋疲力尽低头。3.价值——理想与追求。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拖不跨、打不烂,永葆自信和尊严。那句名言“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点出了海明威人生哲学的精髓。

研究趋势

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时代,要对一个研究领域出现新动向做出准确的判断似乎很难,但有两点可以预见的是,海明威的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写作风格本身的地位决定了他的作品依然会被研究者们所关注,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视角与声音。作品主题解读方面,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引入生态批评的研究方法对海明威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研究。

  [1]马国新.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孙履芳.显形与隐形——海明威艺术风格侧论[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5(9):95-100.

  [4]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

  [5]于婷.海明威式的英雄神话与生态伦理困惑[J].学术交流,2010(1).

  [6]董衡巽.海明威的艺术风格[J].文艺研究,1980(2).

  [7]王俭.海明威世界和他的硬汉英雄——浅析《太阳照样升起》[D].苏州大学,20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