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平实的语言 真挚的情感——评朱自清的《给亡妇》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花杂志 热度: 12172
刘 菊

  平实的语言 真挚的情感
——评朱自清的《给亡妇》

  刘 菊

  《辞源》对“悼亡”的解释:“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悼亡之作,多是古人诗词。像《诗经·邶风·绿衣》中“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元稹《离思》五首之四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苏轼《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都是悼亡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而用白话文写的悼亡之作,当推朱自清先生的《给亡妇》。

  这篇悼亡之作原载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一号上,写作时间为一九三二年十月。1929年11月,与朱自清一起生活了12年的妻子武钟谦因病去世,留下三子二女。写这篇文章时武钟谦病逝扬州已整整三年。对待包办婚姻,鲁迅、徐志摩等人与朱自清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一桩很传统的包办婚姻,在朱自清先生这里便演绎得可歌可泣,回忆起武钟谦生前点滴,作者情不自已,情寓于中,发之于外,怀念与愧疚之情跃然纸上。

  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为线索,采用并列的方式回忆了与妻子生活的往事,看似零乱琐碎,实则散而不乱,极富感染力。以第二人称叙述口吻将亡妻生前的一系列事件逐个展开,仿佛妻子就在面前,首先用对妻子的昵称“谦”开始了全文。三年过去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到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亡妻对子女、丈夫的爱,不会因世事的变化、生命的终结而改变!在丈夫的心里,妻子“哪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一个以孩子、丈夫为中心的传统女性顿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句话统领全文,是作者抒情的切入点。作者面对妻子深情倾诉,仿佛妻子正含泪聆听,一种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聊天式的笔法,透露出了浓浓的感伤之情,声情并茂,低回婉转。

  接着,作者分别从妻子为人母、为人妻这两方面,用生活的一些细节,诉说、追忆了“谦”婚后十二年里对子女和对自己的照顾、支持、理解,抒发了自己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感激。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知妻莫如夫,十二年的夫妻生活,作者知道,妻子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儿女,所以,作者一一讲述了几个孩子的近况,道出了妻子的艰辛。“从来想不到做母亲的要像你这样。从迈儿起,你总是自己喂乳,一连四个都这样。”作为母亲,作者认为不应该那样辛苦,所以他“从来想不到做母亲的要像你这样”,一种关切之情、一种母亲爱子之情油然而生,为了孩子,她不顾丈夫的劝说;为了孩子,她不断地去适应。读到“你后来说你的病就是惦记出来的;那个自然也有份儿,不过大半还是养育孩子累的。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结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们身上;而你一点不厌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我们不禁为这个平凡的母亲而震撼,为了孩子,妻子累出了病,直至生命耗尽。“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得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一颗慈母的拳拳呵护之心油然而出、跃然纸上,更是让人倍感伤感,这是作者刻画的“良母”形象。

  “良母”仅仅是亡妻的一个角色,对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则是亡妻“贤妻”的体现。“这是你第一次也可以说第末次的抗议,我从此就没给你写信。”“我有一个坏脾气,怕听人生病,也是真的。后来你天天发烧,自己还以为南方带来的疟疾,一直瞒着我。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这些是亡妻对丈夫的迁就,与所有传统妇女一样,迁就与深爱中,她对丈夫也有些许的畏惧。她“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为了丈夫,她忍受了婆家和娘家的气而无一声怨言;为了丈夫,她“高高兴兴地”去操持家务,洗衣做菜,什么都干,连坐“月子”也闲不住;为了丈夫,她不顾生命危险,翻山越岭,带着一箱箱的书去逃避战乱;在生命垂危之际,她还在为“我”操心,嫌住宅没有客厅,“怕我回去不便哪”!平实的词语中渗透着缠绵的情思,简洁的表达里交织了复杂的感情。

  她任别人说自己傻、任劳任怨。虽然她重病缠身,但是不肯让丈夫知道,而独自默默地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虽然她肺都烂成一个大窟窿了,但是舍不得花钱,舍不得丢下孩子,舍不得丢下家务,更舍不得丢下丈夫!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女性的奉献精神,对儿女与丈夫的爱与无私奉献。这部分里,作者对十二年的婚姻生活作了总结:“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一字一泪,字字在诉说、字里行间作者充满了愧疚之情、相思之情;作者把亡妻的贤良淑德和对丈夫的支持、体贴与理解写得淋漓尽致。

  文章最后以上坟为话题结束全文,再次自责,表达亡妻死后“我”的愧疚和哀思,并安慰亡妻“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五个孩子,“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从而让九泉之下的亡妻能放心她第一牵挂的孩子。“谦,好好儿放心安睡吧,你”一句,与文章开头一句遥相呼应,形成了一种低回婉转、回环往复、凄婉哀叹的抒情韵调,读之,让人肚肠寸断,不禁泪下。

  千古文章,唯亲情与爱情,若论这篇文章的主题,与国与民相去甚远,有的只是一家人的细细碎碎、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一个人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辛苦操劳。但我们正是从中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旧时代的贤妻良母,一个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代表,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先生的诚实,作为一个传统文人的担待精神,一个旧时文人家庭的缩影和一个女性的执著、善良。有文如此,足矣!

  这篇文章的语言质朴、详略得当、通俗易懂,且富有口语化色彩。贴切完满地完成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既符合人情事理,又契合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给亡妇》采用了大量口语词汇,如“晓得”、“一眨眼”、“拉倒了”、“最乖”、“够瞧的”、“劳什子”、“硬朗点儿”等,而且还采用了地道口语的语气、音节、句子结构,获得了口语的色调和韵味,如“得空儿”、“这些个”、“可糟了”、“左挨右挨”、“一会儿提,一会儿抱”、“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等。这些语言生动亲切、平实深沉,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作者没有修饰铺垫,直抒胸臆。作者将抒情与叙事相结合,亡妻的言行与作者的心情正侧结合,没有粉饰,没有渲染,不像其他悼亡作品那样,写作是采用第二人称展开全文的叙述情节与细节,读者并不存在,好像作者只面对亡妻,只是与亡妻在交流、拉家常,有意对读者的“忽视”缩短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直接把读者引入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营造了一种无语凝噎、欲哭无泪的境界,内心的伤痛被作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在那兵荒马乱、生死离别的岁月里,妻子还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自己的事业,怎能不令朱自清永远愧疚,黯然销魂?《给亡妇》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应算白话悼亡的开篇之作,让人扼腕长叹。

  刘 菊(1987— ),女,贵州省瓮安县中坪镇人,现就读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2007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