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诗词的美学特征
刘亚珍 周凤山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作的诗词,用旧体诗的形式,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国际、国内的大事,表现了一个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代伟人、领导者的思想、气魄和情怀,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此期间的创作,较之金戈铁马的战争年代诗词创作,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毕竟是毛泽东的创作,不缺少的是根深蒂固、一以贯之的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亲民、为民”群体情结、“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理想、以及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之上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探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诗词创作的美学特征,对于我们加深对毛泽东诗词的整体认识、探索其诗词的核心价值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
毛泽东说过:“我是乐观主义者”。而毛泽东在诗词中一以贯之的也是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给人强烈的振奋鼓舞和美的享受。这种精神延续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创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情歌颂;一是对困难挫折的极度藐视。经过“一唱雄鸡天下白”的一九四九年,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面对这一天翻地覆的变化和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一贯以诗词记录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毛泽东不能不有所感发。于是,毛泽东对这“万方乐奏,高峡平湖,春风杨柳”的社会主义建设辉煌乐章予以了热情的讴歌,其诗词中蕴含的喜悦与平和,表现出豪情、豪迈和昂扬的乐观精神。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给予热情的讴歌,是太平盛世的一个历史见证。《浪淘沙·北戴河》高唱“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讴歌的则是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表达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美好的憧憬。1956年6月,毛泽东“万里长江横渡”,高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规划“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毛泽东分外高兴,“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成诗两首。“五岭”、“三河”,“银锄落”、“铁壁摇”是全国劳动人民发挥极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山辟岭,改天换地,团结奋战的真实写照。《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庐山》,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极不寻常的时代,讴歌新中国的新面貌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欣喜之情流露于笔端;面对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诗人写到“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豪情万丈,恢弘大气。
如果说,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歌颂表现的是毛泽东的超然的豪气的话,那么,对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冷眼”,对困难挫折的极度藐视,则凸显出毛泽东无畏的巨人风范。
这种巨人的风姿,在他的诗词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20世纪60年代,中苏断交、三年自然灾害,使我们一度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借鲲鹏怒斥雀儿的“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对当时的修正主义者的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表现了毛泽东无所畏惧、居高临下的巨人风范。在诗人毛泽东的笔下,“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何所惧,那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多大的困难,多大的风浪,毛泽东从“不顾那些共产主义敌人的无知的和卑劣的敌视、污蔑、谩骂和讥笑”,[1]总是保持始终如一的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在《八连颂》诗中,毛泽东又向全国军民提出“要自立”和“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的八不怕,[2]对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了新的概括和形象的发挥。正如著名作家冰心说的:毛主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诗词,是随时随地的思想感情,采用古典诗词的文学形式的自然倾吐,出口成调,大气磅礴,豪迈精深。
二、亲民、为民的群体情结
毛泽东诗词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亲民、为民的“群体情结”,是毛泽东主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群体情结”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诗词创作中,就是讴歌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的事业奋斗。[3]这一切,在他的诗词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描写工农群众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场面,毛泽东赞美他们是“遍地英雄”,表现了他们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非凡的劳动热情和聪明才智。再进一步,这种群体英雄观又扩展到全世界,“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则是把全世界的人民群众概括到一起,看成一个无比庞大的群体英雄。这样的群体英雄观,只有最伟大的、能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一体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才能拥有,而一般人是难以企及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和独特的“群体情结”。
这种群体情结,形成了毛泽东超凡独特的群体价值,他把为这大多数人谋福利看作是自己奋斗的最高理想,一生都奉献给了最底层、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上下求索,日理万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要改变“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荒凉景象。他“风物长”,“放眼量”,“敢叫日月换新天”,要“截断巫山云雨”,让“芙蓉国里尽朝晖”;要“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让“高峡出平湖”。不仅改造大自然,同时,他把斗争中的挫折看作是一种天降大任之前的锻炼,他“冷眼向洋”,以巨人的身姿“背负青天朝下看”,面对“小小环球”中几个碰壁的苍蝇,他“横扫千军如席卷”,要“扫除一切害人虫”,让“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表达的都是毛泽东根深蒂固的群体情结。
公木先生曾说:“毛泽东不同于从而超越历史上一切伟大诗人之处,就在于他不止于求索,不限于抱负,不只是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浩歌,更不会兴起‘旌旗未卷头先白’的慨叹,他辉煌的诗篇都根植于他更伟大的实践。”[4]中国历史上,诗人最崇高的理想,也不过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圣杜甫一生念念不忘的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人民诗人”白居易说:“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与元九书》)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最高的理想就是辅佐君王,建功立业。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帝王的助手,他们写诗的目的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而帝王诗人的理想无非是江山永固,家天下永存。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真龙天子,是主子。只有毛泽东,他的理想是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群体谋福利,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表现的是一以贯之的群体情结。
三、“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意识
大同意识作为一种理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这一理想展示了数千年来广大人民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追求和善良愿望。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确立了大同理想,提出:“大同者,吾人之鹄也。”[5]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就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了:中国要“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的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公正、完美”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弘扬光大了这种大同意识,祈盼人与自然的和谐,希冀“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祈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描绘了一幅春风化雨、地灵人杰的和谐图画。
毛泽东是理想主义者,“桃花源里可耕田”、“芙蓉国里尽朝晖”描绘的,是他所一往情深的人民公社乌托邦,“金猴奋起千钧棒”、“满街红绿走旌旗”所欲缔造的,是一个红彤彤的大同世界。《念奴娇·昆仑》更是一篇大同梦。毛泽东在词中设想了一把倚天巨剑,要将炎凉不平的世界,砍削为“环球同此凉热”的平等世界,即要消灭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类大同,展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宏伟气魄,让世界人民充分领略了一个大国领袖的伟人风范。
四、革命的亲情、爱情、友情
作为一代伟人,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诗人于一身的毛泽东,同样有着常人的感情:亲情、爱情、友情。但不同的是,毛泽东的“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志向之上的,换言之,是建立在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的基础之上的。毛泽东素有大志,其诗词多言风云之志,少缘儿女之情,“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他自己说是:“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6]但毛泽东毕竟是血肉之躯,感情是十分丰富的,有着常人的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欲憎”,写下了不少深情厚意、情意绵长的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诗词。可以说,亲情、爱情、友情在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诗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战争时期,就有“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文武双全、光彩照人的豪杰形象。《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抒发的是思念旧友和故乡之情,并借以赞扬农业合作化运动,也表达了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观察。《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为怀念夫人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而写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虽是一首痛悼亡友之作,“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读之令人肠断。《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悼亡”词,诗人使之升华,成为一曲忠魂颂,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战友的挚爱之情。毛泽东不仅仅局限于友情、爱情,他的情感属于他那气象万千的事业。因为他的事业感天地而泣鬼神。《七律·答友人》把毛泽东的感情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为诸多论家所赞赏。关于这首词,毛泽东说过:“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伴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而‘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7]毛泽东在诗中借“斑竹一枝千滴泪”寄托他对杨开慧的绵绵哀思。这是一种深沉的永恒的相思,而这刻骨铭心的相思,形象地通过斑竹露珠般的泪花渐渐浸透出来。“芙蓉国里尽朝晖”,诗人告慰“泪竹成斑”的“帝子”、“霞姑”,为他那气象万千的事业,为他那朝晖普照的芙蓉国和全中国而欢欣鼓舞。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诗词创作,是毛泽东全部诗作的组成部分,这是毛泽东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影响是巨大的,功绩是不可估量的。毛泽东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照耀在祖国大地上的光芒是依然那样的耀眼,他的身影是依然那样清晰的留在人们的心中,我们无法忘怀这个中国历史航船的伟大舵手,这个伟大的名字早已融入在中华民族浩瀚的血脉中……”(腾讯网纪念专辑)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刘亚珍.毛泽东诗词的人格美[J].时代文学.2008(2):75-78.
[4]公木.继承·借鉴·创新[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读范仲淹两首词的批语(1957年8月1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7]芦荻.在毛主席身边读书[N].光明日报,1978-12-29.
刘亚珍(1963— )女,黑龙江伊春人,汉族,江苏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毛泽东诗词、当代女性文学。
周凤山(1964— )男,黑龙江伊春人,汉族,江苏江阴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