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论角度解读《小天地中的大世界》里疯狂的玛克辛
李新新 向晓红
《小天地中的大世界》是澳洲女作家海伦·加纳(Hel en Gar ner)于1992年创作的一部力作。小说以三部曲的模式,讲述了三个表面上毫无关联,但在内容上却前后承接、连为一体的故事 — Recor ding angel,Vigil,and Cosmo Cosmol ino。在该小说中,加纳一改往日的写作风格,注重精神和心理描述,引入神秘主义元素,对神秘的精神世界浓墨重彩,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的转变”[1]。在刻画第三个故事里的玛克辛(Maxine)时,作者把这一技巧运用得酣畅淋漓,她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着重从精神层面描写一位在他人眼里极不着调、十分疯狂的女性。笔者认为,玛克辛的疯狂行为其实是人类最原始但却往往最受压抑的欲望表现,玛克辛只是让这种原始的欲望冲破社会规范的约束,得以表现出来而已,它的存在有合理的一面,这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中找到印证的理论依据。
弗氏精神分析论主要有: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和释梦理论等。精神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各种精神活动,可以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有,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弗氏的人格结构理论主要有本我、自我、超我组成。弗氏是泛性论者,其性本能理论认为:性欲“……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2]释梦理论认为: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3]本论文主要运用后三种理论,对玛克辛这一角色进行解读。
一、人物简介
该小说涉及三个主要人物:珍妮特(Janet),房东,拥有一座大房子。70年代时,里面曾住过形形色色的年轻人,酗酒、吸毒、摇滚,今朝有酒今朝醉。随着这种无政府主义生活模式的垮塌,这里已是人去楼空,只剩下狼藉一片的空壳苟延残喘。20年后,形单影只的珍妮特依旧生活在这里。孤独和寂寞像毒虫一样吞噬着她,使她越发深陷于对过去的追忆之中,无法自拔。她辞掉过去的工作,足不出户,整日躲在家里写写画画,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此时的她,未来一片茫然。玛克辛,无家可归的打工者,虽然如此,却一直在为美好生活奋斗不止,为生活所迫,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了珍妮特家里的帮佣。雷,一个灵魂得到救赎的基督徒,因曾犯下的一个弥天大错而终日悔恨不已,他和珍妮特一样意志消沉、郁郁寡欢。在哥哥的推荐下,来到珍妮特这栋大房子里,等待哥哥过来把自己带走。三个背景不同的人物,在这个历史沉淀下来的空壳里相遇。对意志消沉、消极被动的房东和雷来说,精神气十足、斗志昂扬的玛克辛所做的一切都过于古怪疯狂。最初,他俩对玛克辛的态度是蔑视的。然而,久而久之,他们也渐渐受到玛克辛的疯狂行为影响,尤其是房东珍妮特,她的态度转变的最明显:从蔑视,到理解,再到接受。这位怪癖疯狂、沉溺于天使和先兆预感的玛克辛,用自己疯狂般的天真无邪,让他俩最终开始直面未来。二、解读玛克辛
2.1 人格结构理论视角下的玛克辛加纳笔下的玛克辛被塑造成大大咧咧、不受现代文明约束的女性。她的行为完全不符合传统的社会规范,因此在外人看来,她难免疯狂怪癖。首先,她的吃相着实让人瞠目。她喜欢一个人在厨房用餐,因为这个时候她可以随心所欲地猛吃一通。她会站在炉子边,就着锅狼吞虎咽,黄油顺着下巴“滴滴答答”直淌。对她来说,吃饭就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完全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受困于现代文明礼仪;其次,玛克辛狂热的工作热情也着实让人难以理解。她精力充沛,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对待工作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而且从不挑肥拣瘦。对她来说,工作就是未来,就是希望。虽然居无定所,她却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决心为美好的未来奋力一搏。在接到给珍妮特打扫房间的活计后,房东珍妮特不在家里,她还是心急地前去打扫整理,只因珍妮特在电话中提到钥匙放在某一块儿砖头的下面。她便自己找到钥匙,开门进了房东的屋里,结果,把房东珍妮特气得够戗。
玛克辛的这些行为看似怪异,超出常人想象,但却表现了她积极的生活观。弗氏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本我是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4]玛克辛的本我意识十分强烈,在她看来,生存是第一位的,没有什么比生存下去更有意义。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得有意义,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尽管自己的努力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文明礼仪、社会规范的约束,但她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
2.2 性本能理论视角下的玛克辛
根据弗氏的性本能理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欲本能是人的本能之一”[5],受现代文明的社会规范约束,人们往往压抑内心的很多欲望,主要是性的欲望。任何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有追求性本能的权利。然而,有人却过分压抑这一欲望,从而失去了体验美妙人生的机会,像珍妮特和雷,整日清心寡欲、消极被动,并导致了郁郁寡欢、茫然无所适从的混沌生活状态。
玛克辛却截然相反,她从不掩饰对异性的热情,也决不压抑对性的欲望。除了每天发疯似的工作外,她还有一个夙愿:期待某个男人能闯进自己的生活。偶然的机会,在珍妮特的大房子里和雷邂逅。由于雷的失误,让玛克辛产生误解,她想象着雷是自己梦想中的丈夫,是上帝赐给自己的男人,所以对雷十分关注。对她来说,雷的所有动作都有特别的含义。当雷提出要求,让她带他参观房间后,他俩一前一后上楼参观,但雷跟得太近了,他的手背几乎贴到玛克辛的小腹,他手臂上搭的羊毛衫正好挡在裤裆前面,这些都被玛克辛误解为“性”的暗示,于是,下身一股莫名的激流汹涌而出。走进房东的卧室,玛克辛浮想联翩,想象孤男寡女在这里能干什么:衣服扒得精光,赤身裸体趴在乱七八糟的床上。静谧的房间、幽暗的光线,雷出神地看着床单、被褥和枕头,眼光扑朔迷离。这一切被玛克辛视为暧昧的信号,她热切等待着雷向她伸开臂膀。虽然雷久久没有表示什么,玛克辛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今天,上帝派给她的男人即将完成使命,自己多年来的夙愿马上就要梦想成真了。此时,她已经做好心理和身体上的准备,她主动脱掉靴子、袜子和裤子,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这位天使来完成使命。
玛克辛对性的疯狂着实超乎常理,但这却是一个女人对性的最原始的渴望,是不受理性约束、不加压抑的欲望,是女性的本我意识体现。虽然和受理性支配的压抑性欲的人比较起来,玛克辛的行为过于疯狂,但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人的潜意识的压制和遮蔽,“当把理性看成自足的,作为人类及其存在的唯一和终极的尺度时,理性本身就会异化,结果必然导致理性的僭越”[6],而理性的僭越必会使得“理性超越其适用范围,使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理性化,从而冲淡生命本来的意义”[7],也就枉谈生命了。
2.3 释梦理论视角下的玛克辛
加纳在这部小说里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房东珍妮特是个女权主义者,迟迟不愿结婚,熬到不惑之年,好不容易结了婚,又不愿意要孩子,五年短暂的婚姻生活如昙花一现,很快就支离破碎了,她是位典型的非贤妻良母型女人;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玛克辛,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女人,想要结婚,想要孩子,想做贤妻良母,但婚姻却迟迟与她无缘。以至于她对男人、对孩子怀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渴望,她经常在夜里梦见自己生了个儿子,梦见和儿子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一起。有时候,大白天她也会陷入对孩子的无限遐想之中。憨态可掬的儿子,十分讨人喜爱。她把他放在膝盖上摇来晃去,轻轻抚摸胖嘟嘟的胳膊和小腿儿,脸在他的鬓角上轻柔地蹭来蹭去,舒服极了,宝宝乖乖地任妈妈摆弄;有时候,她想象儿子是个王者,头顶皇冠,手拿节杖,俯瞰着窗外的一切:朦朦胧胧的田地,有果园、有城镇、有森林,还有一条河流,从眼前蜿蜒而过。她幻想着儿子具有神一样的力量,无所不能。
为了能实现生孩子的愿望,她不惜放下尊严,主动向雷示好。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她在半梦游的状态下来到雷睡觉的房间,主动和他发生了关系,终于圆了自己对异性、对孩子渴望的梦想。第二天,雷知道真相后,对玛克辛更加厌恶,无论如何,他无法理解玛克辛这种疯狂的念头和行为;为了筹备资金养活孩子,玛克辛又做了极不靠谱的傻事——不惜代价,参加了一种欺骗性活动,她希望自己能从中发笔横财。最让雷和珍妮特难以接受的是,她竟然拿走了雷辛辛苦苦攒的血汗钱,投进了所谓的赚钱游戏里,结果血本无归。
在他人看来,玛克辛的行为实在疯狂至极,为了孩子,不顾一切,而这个孩子也还只是水中月、镜中花。但作为女人,都有母性的本能。根据弗氏的释梦理论,“凡在现实中不能得到实际满足的愿望,往往通过幻想的作用制造出替代品来,给人以想象的满足,而梦和文艺都是这样的替代品。”[8]正是因为玛克辛在现实中十分渴望成为母亲,但却久久未能遂愿,她便借助于梦的形式,来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对玛克辛来说,做梦是家常便饭的事儿。不过,作为一个精力充沛的女人,她并不仅仅满足于精神上的快感,而是为真正实现多年的夙愿努力一拼。尽管自己的行为为他人所不齿,但她无怨无悔,这是她母性的本我意识的充分体现。
三、结语
在《小天地中的大世界》里,海伦·加纳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一个不受传统社会规范约束、不受现代文明礼仪束缚、不受理性支配的女人,一个在外人眼里十分疯狂的女人。然而,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对其进行解读,不难发现,玛克辛的所作所为合情又合理,是未经压抑的欲望表现,是玛克辛作为人、作为女性、作为女人的本我体现。弗氏的精神分析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主要探讨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侧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分析与解读。加纳创作该小说,无疑受到了弗氏精神分析论的影响,由此,一部标志着加纳“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转变的力作诞生了。在该小说中,通过对玛克辛疯狂行为的刻画,尤其是对其精神活动的浓墨重彩描绘,海伦·加纳对人的本性、女人的本性及本能进行了探讨:身为女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如何能精彩地活下去?女人到底需不需要性的满足?需不需要生养孩子?从玛克辛这一角色身上,读者似乎不难找到答案。[1]Zhu Xiaoying.From Transgression to Transcendence Helen Garner’s Feminist Writing[E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2008146475.htm.2010-8-20.
[2]弗洛伊德[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15.htm,2010-8-16.
[3]张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EB/OL].http://www.stuhome.net/uestc-spha/psy/psy1/a1.htm,2010-9-4
[4]弗洛伊德[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15.htm,2010-8-16.
[5]同上.
[6]高德步.西方世界的衰落[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150页.
[7]同上.
[8]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第 29 页.
本论文为四川省外国文学研究中心课题: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加纳研究,编号:SCWY08-05
李新新(1978— ),女,硕士,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澳大利亚妇女文学研究、翻译学。
向晓红(1955— ),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澳大利亚妇女文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