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是指能培养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适应儿童审美与创造需要,提升儿童艺术精神的文体。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除了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更在于给予儿童快乐,丰富儿童心灵,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道德判断力。其创作宗旨是守护、陪伴和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它充分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呈显出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托尔斯泰语)。
1.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现状
我国儿童文学偏重教化作用,缺乏趣味性。儿童图书多以说教性为主,忽视儿童的纯真天性。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翻译引进国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儿童文学翻译与其他文学翻译有其不同之处。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工作者大都是成人,尽管他们在翻译时都尽量贴近儿童的思维特征和理解水平,但总是或多或少地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所译的作品并不都符合儿童的阅读要求,达不到儿童文学的功能要求。为了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首先要对儿童文学的功能及翻译的目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选择更好的翻译策略,以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要求。
2.儿童文学翻译的功能视角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出现功能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功能派试图把翻译从原文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将翻译视为一项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该派创造了“目的理论”(skopos theory)这一术语,强调原文与译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数量和质量主要由译文的预期功能决定。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由翻译目的所决定;2.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方梦之,2004)按照这两项原则,要使翻译活动的结果达到预期功能,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就必须由翻译目的决定。
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并非把译文读者引向原文。因为处于儿童阶段的普通读者不可能直接欣赏外文原作,而是通过阅读译文,在娱乐中提升自身素质。所以儿童文学翻译应该是译介那些真正反映儿童生活和情感,能让儿童感受阅读快乐,具有文学品质和价值的作品。但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与成人之间有一定差距,而且他们尚处于母语和传统文化的积累阶段,如果译文语体太过正式,会剥夺儿童阅读的快乐,打消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因此,译文除保持原文情趣外,还要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在决定翻译策略时,必须考虑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使译文与其保持一致。
根据功能理论,译者可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有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对儿童文学翻译而言,译文的预期目的就是弥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暂时的空缺,实现其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始终牢记译文接收对象的特殊性,把这一目的主要交给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完成。因此,译文要符合儿童文学的语体风格要求,译出童趣。但翻译策略的制定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词汇、语法和修辞方面作简要分析。
2.1词汇方面
翻译儿童文学作品要考虑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词语的选择要在其理解范围内。尤其是翻译一些涉及文化差异的内容时,更要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如:
“Curiouser and curiouser!” cried Alice (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 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译文1:“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嚷道(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语法)
(注:“越来越离奇”的原文是curiouser and curiouser。英语习惯:形容词和副词如超过三个音节,比较级不在字尾加er后缀,而在字前加more。)
译文2:“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希怪了!”(因为阿丽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子,连话都说不好了)。(赵元任,2002)
译文1可以说是忠实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含义,而且译者在注释里说明了“Curiouser and curiouser”的正确说法,但却失去了原文中的口吻。口吻是评判译文的一个敏感点。我们不能把译文1归入“误译”,但括号中内容与前面内容的连接确实让小读者难以理解。再者,加注容易分散儿童的注意力,使阅读失去连续性,增加理解的难度,达不到译文的预期功能。相比之下,赵元任先生在词汇的选择上就胜出一筹。他把“希罕”和“奇怪”两个词重新组合成“希怪”和“奇罕”,用中文的错位表达传达爱丽思在大惊之下话都说不好的情景。这样既保持了译文的连贯性,同时又让小读者领略到了原文的趣味性,甚至会让他们对爱丽丝犯的错误忍俊不禁。
2.2 语法方面
在语法层面上,儿童语体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英语中多用一些长句,但在汉语中长句的使用率并不高,特别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因此翻译时要注意将一些长句化短。如:
However this bottle was not marked “poison”, so Alice ventured to taste it, and, finding it very nice (it had, in fact, a sort of mixed flavor of cherry-tart, custard, pine-apple, roast turkey, toffy, and hot buttered toast), she very soon finished it off.
译文1:但是,瓶子上并没有标记“毒药”呀,因此爱丽丝冒险喝了一点,觉得很好喝(事实上,它混合了樱桃馅饼、乳蛋糕、菠萝、烤火鸡、牛奶糖和热奶油面包的味道)。她很快就喝了个底儿朝天。
译文2:然而这一回瓶子上并没有“毒药”的字样在上,所以爱丽丝就大着胆尝它一尝,那味儿倒很好吃(有点像樱桃饼,又有点像鸡蛋糕,有点像菠萝蜜,又有点像烤火鸡,有点像冰淇淋,又有点像芝麻酱),所以一会儿工夫就希里呼噜地喝完了。
译文1采用了与原文相似的长句式“it had, in fact, a sort of mixed flavor…toast”,但是中文显得冗长乏味,会打消儿童阅读的兴趣。而译本2将长句断开,重复使用“有点”将六个短句连接起来,不仅清楚地描述了瓶中液体的味道,同时还给读者美味的印象。此外,这样的短句形式也很符合儿童话语的特点,可以保证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涉及语法方面的翻译策略还有语序的变换,语态的调整等。译者只要牢记翻译的目的及儿童的特点,明确译文的预期功能,可以灵活采用相关的翻译策略。
2.3 修辞方面
修辞是文学创作和翻译过程的主要手段之一。译作的质量跟修辞形式的妙用有很大关系。儿童文学常以修辞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翻译时应尽量保留修辞手法,以确保译文童趣。英汉语中的修辞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这里试举一例:
“I beg your pardon,” said Alice very humbly: “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 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 sharply and very angrily.
“A knot!” said Alice, 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 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 “Oh, do let me help to undo it!”
这里作者运用同音异形字“not”和“knot”,故意引起爱丽丝和耗子之间的误解,使小爱丽丝的活泼形象跃然纸上。对这两个词,有人这样译:
“请原谅,”爱丽丝很恭顺地说,“我想你是讲到第五个拐弯的地方吧?”
“我还没讲到!”耗子生气地尖声喊道。
“打了一个结!”爱丽丝说,她总是乐于帮助别人,所以焦急地看看周围。“啊,让我帮你把它解开!”
这样的译文起到解释意思的作用,但是过于死板,完全失去了原文的趣味,小读者们会莫名其妙。下面是赵元任先生的译文:
“……你说到了第五个弯了,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罢!”
赵元任先生的译文表面上看起来违背了“忠实”的原则,但是“到”和“刀”的巧妙运用,再现了原文的幽默效果。小读者们读到这里,肯定会对爱丽丝俏皮可爱的形象忍俊不禁,达到娱乐的效果。
3.小结
儿童文学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应把全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译介给我国儿童读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功能目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灵活策略的依据。在进行翻译活动之前,译者要牢记翻译的目的和预期功能。翻译时也要将儿童读者的理解水平和翻译目的牢记在心,这样便可以摆脱原文束缚,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将国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介绍给我国儿童读者,同时也给中国儿童文学界以借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 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01.
[3]曹海燕.为了一个目的而翻译[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毛荣贵、廖晟, 译朝译夕[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徐德荣. 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6.
[7]张美芳.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 翠,女,硕士,临沂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