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外跨文化现象剖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花杂志 热度: 13439
1、引言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一个孤独的老人单身出海捕鱼,与大鱼周旋,但它捕获的大鱼又被鲨鱼吃掉。小说描写了人奋斗中的心路历程,面对失败仍顽强拼搏、决不屈服的意志,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圣地亚哥(国内也有的译作桑提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这是美国文化里面硬汉文化思想形象的一个集中体现。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老人与海》被很多人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该部巨著的问世在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学术界也掀起了对其作品的研究高潮。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老人与海》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小说的硬汉形象、悲剧意识,虚无思想和艺术特色等,但是从跨文化视角进行研究的则较少,这势必造成对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个缺憾。本文试图以中美两国跨文化视角为观照,对这一巨著进行剖析,探究其跨文化学层面上的意义。

  2、中外跨文化的现象在<老人与海)作品中体现

  中西方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中西方跨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模式上,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跨文化的实质就是中西方的人们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的差异。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式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式中,有些定式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人们交际失误或者理解事物上的差异。

  2、1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在近年来使用十分频繁。Kluckhohn认为:“在人类学中文化指一个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个人从群体中获得的社会遗产。”比如:企业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尽管人们都使用“文化”这个词,但对于它的含义的理解并不相同。Sapir认为:“文化是社会继承的行为与信仰的总和,它决定着我们生活的性质。”胡文仲认为:“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它既包括信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它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它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2、2跨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背景及意义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他们的思想及审美观、文化思想、文化背景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国人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2、3中西方对《老人与海》的作品中的解读

  尽管多年以来对《老人与海》的评论已经汗牛充栋,美国人把老人圣地亚哥是一个打鱼技术顶呱呱、恪守传统捕鱼技术的倔强老人。在八十四天没有捕捉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人们认为他倒霉透顶,马诺林到了另外一条船上,头一个礼拜就打到了三条好鱼,当地渔民们又怎能不对老人白眼相看呢?在物质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他的精神与心理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对得起他那些诸如圣地亚哥冠军称号的辉煌历史,物质上已陷于困顿、心理上也陷入了绝对孤独的老人不顾一切地要到远海去打一条大鱼。在漫长的三天里,他拼尽全力并且用尽所有技巧却仍像以前一样一无所获。老人一开头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认为“倒了血霉”,而别的渔夫都把他看作失败者。

  2、3、1“不以成败论英雄和‘唯以成败论英雄”

  中国人喜欢“不以成败论英雄”,西方人喜欢“唯以成败论英雄”,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别的渔夫把圣地亚哥看成是一个失败者,而我们国内很多读者此时认为圣地亚哥是一个执着、坚毅的老人。这其中就体现了我们中西方人们的文化思想差异。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切以成败论英雄,其核心意识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演,优胜劣败”。你胜了就是优,败了就是劣,其他全是废话。

  2.3.1“美国硬汉文化”与中国的“不识时务,实用至上”哲学

  在海明威的笔下,看看老人圣地亚哥是怎样谱写这曲英雄的赞歌的。然而正是他的英勇,令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在很多美国等西方读者的理解是一种敢于冒险的精神,被西方文化所崇尚,这种牛仔文化、硬汉形象文化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典型代表。圣地亚哥在第八十五天时,他信心百倍“驶向远方”去钓大鱼(英雄主义使然)。等到真正钓到一条大马林鱼,明知对方力量比自己强,还是决心战斗到底。“我跟你奉陪到死”一直支撑着他的信念,因为当渔夫“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英雄主义发展)。等到鲨鱼一再来袭时,虽然他明知无法逃脱鱼肉被咬光的厄运,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过反抗,他用尽一切个人手段来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用小刀绑在桨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英雄主义高潮),在海明威的笔下一个典型的美国硬汉圣地亚哥跃然纸上。面对诸多的困难和危险,圣地亚哥老人没有退缩,没有屈服,更没有怨天尤人,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搏斗——他几乎调动全身所有的潜能、智慧和力量,勇敢地和强大的对手进行殊死搏斗,但什么也无法摧残圣地亚哥老人的英勇意志。

  这也许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圣地亚哥老人是鲁莽而固执的徒劳,的确,老人的体力、智力、精力以及装备都是有限的,在大海上显得那样渺小,在鲨鱼面前显得那样微不足道,结果鱼肉都被咬去了。中国人有句俗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中国人还讲究做事情要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但是我们并不是惧怕困难,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和信心,这叫“积极进取”;做事的时候要脚踏实地、不可冒进,这叫“量力而行”。但是我们中国人提倡面对困难,要先态度冷静,衡量得失,不可鲁莽行事,更不能急于求成、做违背规律的事。圣地亚哥冒着生命的危险,以至于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马林鱼的一副空骨头架子。

  所以在我们中国很多作者竟然是这样评价“假如上帝创造过童话给人间,那么,只留给了两种人——老人和孩子”。从读完《老人与海》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部童话——上帝的童话,并且真正能够读懂它的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和未谙世事的孩子。从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却仍不失愉快和乐观的心情起,海明威就已给开始借自己之口为上帝铺陈童话了,在这点上也可以反映出我们中国人“实用至上”的哲学思想。

  但有一点中西方人们对待乐观的态度是一致宣扬的,文中圣地亚哥“愉快而不屑认输的”意志和精神,文中正是这点激起了中外无

  数读者的共鸣:圣地亚哥在没有遇到那条大马哈鱼时从来没有绝望过,即使贫穷、饥饿、寒冷、孤独接踵而至,他也仍信心百倍地去期待。虽然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的确失败了,但他始终没有低头我们从中没有看见一滴失败者的眼泪,却分明看到强者失败时高傲的微笑。老人在精神与毅力的淬砺之旅中,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英雄主义赞歌,他是一个虽败犹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不在于最后的辉煌,而在于战斗的一生,从这方面看,本书并不是什么寓言,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纵观全书,《老人与海》的基调是悲剧式的,而就拿故事本身来说,书中有一句话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意旨——“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道出了本书的主题——它是英雄主义的,是一曲不朽的英雄赞歌。

  3、结语

  国内出版的《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并不是每个都把原作的苍老、怜悯、精确、耐心和坚硬的哀伤得以准确地传达。有漓江版“诺贝尔丛书”的赵少伟并未受到翻译界对海明威“简练冷硬”风格认识的教条束缚,在《老人与海》的翻译中,他非常注意把海明威的口吻放慢、变软,使他的声音变得宽厚、温和、苍老、怜悯,当然,仍不失他一贯的精练、冷硬和遒劲。至少,在翻译这本书时,赵先生不像其他译者只活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他还活在了海明威的体内。

  3.1应加强西方文学作品欣赏指导

  外国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和全面解读外国文学作品。

  3.2国内外国文学作品欣赏

  国内外国文学作品欣赏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帅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刚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H],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

  [3]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H],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5]简同,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H],北京:燕山出版社,21102

  作者简介:

  朱静华,女,讲师,研究方向:教学与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河池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