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以“生”解仁看儒家之天地之教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花杂志 热度: 12030
罗光丽

  “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甲骨金文中都未发现过。《中庸》所载“仁者人也”,其“人”字郑玄注:“读如相人偶之人”。清儒阮元解为:“春秋时孔门所谓仁也者,以此一人与彼一人相人偶而尽其敬礼忠恕等事之谓也”(《揅经室一集·论语》)。孔子谈到“仁”的问题,在《论语》中凡百零五见,孔子所论“仁”从人伦常情出发揭示“仁”的亲亲,仁民内涵。“仁”不是什么天理或天地之性,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爱敬之情,是极平易简洁的。从孝亲之天情进而到仁民,行此仁道亦是任重道远。《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朱子语类》卷二释此条云:“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曰‘这个仁是爱底意思,行爱自孝弟始。又曰‘亲亲,仁民,爱物,三者为仁之事。亲亲是第一件事,故孝弟为仁之本。”又曰:“仁如水之源,孝弟是水底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爱物是第三坎。”此些论述虽说在理学背景下强调了“仁是爱之理,心之德”,但以爱说仁也许契合于春秋时期言“仁”的儒者状况。《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说文》:“仁字从两人会意”,言己与人相亲爱也。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门下,继续孔子所提出仁学时又拈出个“义”来扩大立人之道的范围和内涵。孔子亦有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其当好者,恶其当恶者,此本是仁者应有之行为,亲亲而仁民,非是小恩小惠之举动可致。故孟子特拈出“义”乃是使在孔子仁的内涵所包含的“爱”与“义”两层中进一步地明显化。《孟子·尽心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从“义”的训诂来看,《中庸》上说:“义者宜也”。《说文》又说:“宜,所安也”。即是强调了为人处事的一种得体,分寸把握。虽然说孟子提出过“尽心,知性知天”主张,由人世间道德向上连接到天,认为仁、义礼智乃“天所与我者”,但真正地由天道言说人道,把道德根基落实在天那,那得到《中庸》、《易传》。简单化地说此两本书代表了中国儒家哲学不同的发展路线,一是以《中庸》为代表开启的“天命之性”即“天理”言说德性一路,如大部分的理学家即是;再就是以《易传》所开显的以天人感应的“比附学问”。如董仲舒,乃至后来以强调“天理”著名的理学家思想中亦有比附出人间道德规范与天地自然物侯密切关系,借以说明“天人感应”或者“万物一体”。此篇文章就从第二路线企图揭示出中国儒家学说的另一面即人间性行为向自然物侯比拟和感通。

  《易传》中拈出一个“生”字沟通天与人,《易·系辞下》言:“天地之大德日生,圣人之大宝日位。”宋·俞琰在其《周易集说》解为:“天地以生物为德,故人以天地之德为大德,圣人位乎天地之中而赞天地之化育,故天下以圣人之位为大宝。”天地以好生为德,一阴一阳相感相荡生成万物,圣人则天地变化圣人辅成裁制之,如此则与天地生物成物德业一也。《易·系辞上》有言:“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俞琰在此书中解为:“天地以生物为德,以成物为业,其德业至盛至大矣,而无以加。”《传》文又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解曰:“万物资乾之阳而生,坤之阴从阳而动代乾之终而成生物之功。”如此天地以乾坤(阴阳)生成万物,即《传》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解曰:“乾坤广大而生生之道无穷也。……乾坤之广大如天地之广大也。”如此天地德业与圣人功业一也的观点,在宋·俞琰在其《周易集说》解《易·系辞》文“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中有更丰富解释。其曰:“仁本藏于内者也,显诸仁则自内而外如春夏之发生所以显秋冬所藏之仁也。用本显于外者也,藏诸用则自外而内如秋冬之收成所以藏春夏所显之用也。鼓谓鼓动万物而生生不息也。……是故语其德则圣人好生,天地亦好生,天地盖与圣人同。”此解即借用春夏之发生与秋冬之收成比附到《传》文中“显诸仁藏诸用”,以显明一岁四时之物侯特征解释明了了离形象的言说,点明圣人与天地同以好生为德,亦可说明了中国学问的一个鲜明特点即形象化。总而言之,《易传》在提出“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一种天地万物化生成图式的观点时,特别点出“生”乃天地之大德,圣人则天地阴阳变化,以天地之德为大德,亦强调好生。

  董仲舒生逢西汉继承儒家“仁学”又受阴阳五性家的影响,兼采《易传》:“天地之大德日生”的观点,对从春秋时出现的“仁”字提出新的解释即“以生释仁”。以仁属阳,义属阴,“阳气仁而阴气戾”据阳生阴成的生成观,则仁为生,义为成也。董仲舒借用《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法天,天由四时运行而见,四时由气候不同,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此段话主张,以春、夏、秋、冬配仁、义、礼、智,《王道通三》篇曰:“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又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是故春气暖者,天之所以爱而生之,秋气清者,天之所以严以成之,夏气温者,天之所以乐而养之,冬气寒者,天之所以哀而藏之。春主生,秋主收,夏主养,冬主藏。”此段文字首先说明天生养万物可见天仁也,人既受命于天,则人亦当仁。此仁是从天地生养万物自然中观看和体味出的,不消理论论证,只要心留意于自然生生之意自会领会在心的。接着以春夏秋冬四时气温物侯差异演说天之四时相异,而人与天本相类,故人亦有春气、夏气、秋气、冬气之分别,正如在《天辨在人》篇中:“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故爱而有严,乐而有哀,四时之则也。喜怒之祸,哀乐之义,不独在人,亦在于天;而春夏之阳,秋冬之阴,不独在天,亦在于人。人无春气,何以博爱而容众,人无秋气,何以立严而成功,人无夏气,何以盛养而乐生,人无冬气,何以哀死而恤丧。”因此春气主爱,乃仁之象;夏气主乐,乃智之象;秋气主严,乃义之象;冬气主哀,乃礼之象也。于此天之春夏秋冬四时不同与人之仁义礼智相配,又按五行配四时说法,则如《五行相生》篇:“东方者木,……尚仁;南方者火也,……尚智;中央者土,……尚信;西方者金,……尚义;北方者水,……尚礼。”由此而来仁义礼智信、四时(加夏至)与五行互相搭配。以四时之自然物侯来显示仁义礼智之儒家道德规范内涵,自有自然亲切之感。

  总之,由《易传》所开示的“生生之意”直到董仲舒以四时、五行与仁义礼智相配而来,用“生”字训解仁可谓是一种天人合一说法,天地生养万物,圣人开务成物,生养与裁成事异而功同,天人由此充盈天地间之“生意”相感通,人继天心而亲亲,而仁民,而爱物,乃至于达到万物一体。仁成为一种源于

  对天地自然和生活过程之感通与呼应,此通感之“仁”即使在送代理学家那亦有展现。大程即以医书所说手足麻木不仁一事来譬喻,《近思录》卷一《道体》篇第20条记载明道曰:“医书言手足麻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已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点明仁虽至难言,然而以己人,物我能达到相互感通,则此种无隔无碍的通透境界。体仁自在心中。此卷又记有:“观天地生物气象”,“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可谓之仁”两条,为何要观天地生意,据以上所分析看就是以天地生万物之情,比拟于仁之感通与活泼。被誉为理学开山之祖额定周敦颐在其《通书·顺化》第十章云:“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义,成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亦是借用阴阳家说法,强调了仁字中“生意”,由此才可以感通天地与人。“周茂叔窗前草不除。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即好生之意,与天地生意如。”此段著名话头显然地说明天地生意无穷,人既受命于天,生于天地间,体察此无穷无极生意于心,则自会感通天地万物,活泼泼地由衷地发出“亲亲,仁民,爱物”的仁心仁行。朱子在其著名《仁说》中言到:“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日仁而已矣。”天地以生物为心,此即天地之心。人以仁为心,而仁亦生道也。此是比附比拟说法,但正如以上所分析看此也正是中国哲学言理的一种形象化特征。接着又说:“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日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故人之为心,其德有四,日仁义礼智,而仁无所不包。……故论天地之心者,则日乾元坤元,则四德之体用不待悉数而足。论人心之妙者,则日仁人心也,则四德之体用亦不遍举而赅。”此段论述具有典型的董仲舒以春夏秋冬比配仁义礼智味道,天地之心可以“元”德包而不遗,如四时之序可以春生之气无所不通,而比附出人心以“仁”言,求得“满腔子皆是恻隐之心”,亦可举而赅之。天地生生之意,无穷无尽,人心爱亲仁民爱物之情意亦是无有穷尽。由一个“生”字,一股贯穿天地人心的“生意”而贯通了天地生万物和人心之仁两方面,正如伊川曾日:“天地之间,只是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人心处于活泼泼仁爱状态中,感应着世间诸事诸物,于此而达到“天地万物与吾同体”。简而言之,仁为元德,本于人世万事与自然万物之通感,平实地说仁正是同情心的表现,生命应物相感而唤起内心的共鸣。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