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網友为中科院的一项研究成果吵翻了。中科院张永清科研团队搭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运动追踪技术平台,分析了21000余次狗与人互动过程中尾巴运动的轨迹,发现狗与不熟悉的人互动时,尾巴摇摆偏左;与熟悉的人互动时,尾巴摇摆偏右;并解读了狗摇尾巴的多种情形与情绪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科研杂志上。
对于这项研究,一些网友抱以嘲讽态度。有人质疑科学家太闲了,说狗摇尾巴有什么值得研究的?狗摇尾巴与我有什么关系?言下之意,这是一项于人类缺乏价值的“研究”。有人进而质疑,科学家出于个人兴趣花钱研究可以,但用国家科研经费研究就是不行。
其实,该团队的这项研究的确有其目的和意义。刊发于《中国科学报》的文章《左摇还是右摆?狗尾巴“有话说”》,就对研究背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简要而言,张永清科研团队构建家犬全脑蛋白质组时空表达图谱,是为了利用实验犬研究人类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
类似嘲笑“狗摇尾巴”的话题,早在1975年公映的国产影片《决裂》中就有表现。影片中,教授站在讲台上,黑板上挂着一幅马的彩图,教授指着彩图讲马尾巴的功能,引得台下的大学生哄堂大笑。“马尾巴的功能”一时成了众人哂笑教授——“反动学术权威”的最好借口。殊不知,“马尾巴的功能”与“狗摇尾巴”都是值得严肃认真研究的严谨科学命题。
曾有记者采访日本科学家下村修,问他是怎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他说:“我只是对水母为什么会发光感到好奇,研究中才发现水母身上特有的化学物质,我并不是冲着诺贝尔奖去的。”
都说艺术是“无用之用”,其实许多科学研究也是从“无用之学”开始的。比如西方科学界近几个世纪以来提出过许多“猜想”,陈景润证明了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也曾让国人十分自豪。也许有人认为提出猜想不如证明猜想伟大,甚至会以为提出猜想是夸夸其谈、胡思乱想,“指兔子给人撵”。其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拒绝功利,从心出发,放飞想象,满足童心未泯的好奇,或许正是原创科学的昌盛之道。
【原载《合肥日报》】
题图 / 纯正科研 / 佚 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