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贫苦、磨难、挫折等对人生的意义。有两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可以给这个观点做个佐证,一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磨难、挫折可不可以起到励志作用?答案是肯定的。磨难、挫折使人的生活陷入某种困境,而人又是一种天生相信自己能力的高等生灵,这就决定了我们陷入困境时会想法搏上一搏。区别只是有的人多失败几次,就不敢搏了;有的人失败得再多,也永不放弃,结果还真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柳暗花明。苏轼的诗文,是一等一的好,流传千古,但苏轼的人生却很坎坷,由京官降为地方官,官越做越小,为官之地越来越偏远。只是苏轼从不以官位高低为念,只求为百姓做些实事。贬谪黄州时,他积德行善,救助被遗弃的小孩,深孚民望。流放海南时,他积极兴办学堂,用心讲学,极大地提高了儋州的教育质量,儋州这个地方历史上从未有人在科场获取过成功,但在苏轼的引领下,当地风气为之一变,苏轼北还不久,此处的姜唐佐就举乡贡。换句话说,挫折没有打败苏轼,反而使他更加辉煌。
不过,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又会发现:挫折在一个人事业中發挥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切不可将其绝对化。认识一位画画的朋友,性格有些孤傲,跟圈子里的人合不来。别人画的画明显不如他,但在当地美术协会,至少也能做个常务理事什么的,他却连个理事也不是。朋友倍有挫折感,在一段时间里三更灯火五更鸡地阅读、观摩、创作,功夫不负苦心人,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在省内外举办了五六次画展,报刊上也经常有介绍他的文章,后来他还成了国家级美术协会会员,只是此后,朋友便满足于酒足饭饱、被人吹捧的生活。二十多年过去,他的画再无长进。
认真想来,挫折对人生的意义无非两点:一是激发个人意气,一是提醒自尊。个人意气这种东西,总是梦想和挫折两者冲突之初则强、中则弱、终则无。假若在个人意气开始弱化的时候,不懂得加入别的动力元素,你对某种事业的兴趣就会变淡,探索的力度就会减弱,成就也会越来越小。自尊得到满足也不难。一般说来,你的成绩达到你职业领域的某种平均水平,你就不太可能遭到别人的轻视。比如一个作家想得到圈子里的认同,只需发表、出版与获得的声名相符合的作品即可。但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止于此,小胜之后便可能松懈。
想做好自己认准的事业,最长久的动力,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爱好与不懈的坚守。因为爱好,你才肯长久地吃别人不敢吃的苦,才愿意在摔倒之后一次次站起;因为不懈的坚守,你在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之后才会去思考,从而追逐更高、更长远的目标,才不会给自己的远行设置人为的终点。有人说“做小事凭意气,成大事靠眼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告诉我们,挫折这笔财富永远有“有效期”,经不起一个人长年累月的消费。
【原载《今日文摘》】
插图 / 印证 / 佚 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