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乱啃皇帝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0394
汪朗

  中国的不少吃喝都有说道,后面往往跟着一大串名人。其最高者自然是皇帝。

  扬州的狮子头,据说是隋炀帝游览当地名胜葵花冈后,命令御厨照此创制出来的,因此也叫葵花献肉。苏州的松鼠鳜鱼,据说乾隆爷下江南时曾御口亲尝,大加赞赏。杭州的吴山酥油饼,据说原是北宋宫中点心,本名“大救驾”。当年赵匡胤在后周当大将时,一次进攻南唐颇费气力,搞得老赵心力交瘁,不思饮食,还是厨师做了这酥油点心呈上,才使他食欲大振。老赵登基之后,遂将酥油饼御封为“大救驾”。一道点心,居然和千军万马一样具有救驾功能,也算是风光到家了。

  不过,这些都只是据说而已,正史不载。

  中国人对于历代君主,一向分为两类,桀纣与尧舜,两者泾渭分明。但是每逢论及吃喝,这泾渭便合流了。只要是皇帝吃过的东西一概受到尊崇,再不管什么昏君明主,甚至昏君还更为吃香。谁都知道隋炀帝是有名的亡国之君,可是扬州狮子头还是要跟他扯在一起,以壮门面。杭州有一道“宋嫂鱼羹”,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据《武林旧事》载,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太上皇游西湖时曾经品尝过宋五嫂烹制的这道菜,赞赏有加,并赐以金银绢匹。“宋嫂鱼羹”由此名闻天下,流传至今。这个太上皇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伙同秦桧杀害岳飞的南宋高宗赵构。可今人在推介“宋嫂鱼羹”时,却还要用这个赵构来贴金,真不知是何道理。

  细细琢磨,其实不难找到答案。昏君的一个标志便是骄奢淫逸,把老百姓的肚子问题放在一边,自己却想方设法搜寻天下美味,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将他们吃过的东西一概排斥,那中国饮食精华就得少去大半,未免可惜。再说,昏君之昏在为政,而对于美食,由于时时讲究,处处留心,反倒能高于常人也高于明君,让他们出任肴馔评委,更具权威性。

  相比较之下,政绩较好的君主,吃喝上则往往难有太多的说道。北宋仁宗赵祯夜晚在宫中加班,肚子饿了,想吃的东西不过“烧羊”,实在不够档次。一次仁宗要在宫中宴客,有一道菜是螃蟹。他一看二十八只螃蟹每只要价一千文,便斥去不用。这样的人,候选节俭典型还马马虎虎,出任美食专家则差着火候,远不如赵构之类。这个赵构,虽然治下只剩半壁江山,但在吃喝上却一点也不半壁。他在位时,曾经因为厨子煮馄饨不熟而将其送往大理寺问罪;逊位后,有一次,钦定接班人宋孝宗为他祝寿,他竟然因为寿宴不够丰盛而大发其火。这种人,倒还真有资格给佳肴名点当当招牌。

  中国的吃喝愿意和各类皇帝挂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满足人们“向上看齐”的心理需求。中国过去在饮食上等级规定相当森严,最高执政者的吃喝,总要刻意高人一等。周代就明文规定,诸侯可以吃牛肉;大夫等而下之,可以吃羊肉;士只有狗肉猪肉可吃,而平头百姓只好吃素。在这种制度下,皇帝享用的东西,臣民如有幸跟着沾沾光,身价就能涨出一截,十分荣耀。欧阳修做官二十多年,得到御用的一瓶小龙团贡茶,不仅小心珍藏,还要撰文纪念,广为传播,便是例证。文人尚且如此,何况凡夫俗子。可惜一般人获得御赐的机会少之又少,无奈之下只好在市面上挖掘代用品,是真是假且由它去,只要能借此和皇帝們套套近乎,风光风光,目的就达到了,心里就舒坦了。

  这种“向上看齐”的民众心理,并非中国特色,外国更邪乎。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是个饕餮之徒。由于暴饮暴食,消化不良,终于寡人有疾,得了地地道道的肛瘘。虽医治多时但未见效果,最后还是一刀割下去了事。消息传开,肛瘘顿时成为朝野议论的热门话题,外科医生的家里挤满了人,都说有肛瘘,都要动手术。当医生告知病情不重无须开刀时,这些人竟然大发雷霆,因为失去了和国王同挨一刀的机会,就少了一份对外炫耀的资本。

  【原载《领导文萃》】

  插图 / 酒,要有品位 / 佚 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