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一篇论文刷屏,成为大众吐槽的笑点。缘于该文章的核心论点“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充满了偏见又缺乏逻辑性,把延续了近百年的文理科生互为鄙视的现象,重新包装后郑重推出,遭到群嘲纯属作茧自缚。而且我相信这个“梗”以后肯定还会多次被人翻出来,作为笑料不断反刍。

文理科生之间的分歧和撕裂,由来已久。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研究人类价值观念差异,发现同一个问题,有人是从经济取向进行衡量,也有人是从社会取向或理论取向、审美取向等多个角度进行衡量。也就是说,价值观念分歧只是各自切入点不同的结果。而且,人类天生就有偏执倾向,会因不同的喜好讨厌他人,甚至乐见对方遭灾倒霉。文理之分不过只是轻轻触碰了人性的皮毛,就呈现出了这样的巨大反应。
文科备受诟病是被斥为无用,对社会发展毫无贡献。这一错误归因,严重扭曲了事实。两千多年前,庄子曾提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观点。文科就是看上去没有什么效用,实际让人受益终生的学科。因为文科的基本训练,并非追求即刻回报、立等可取,而是为一生打底子,促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很多文科生进入社会以后,遇到各种奇人奇事也见惯不怪,就是因为相似的例子,之前已在书里见到过。由此受益的效验,有着很大的隐蔽性——当事人面对问题会更为从容,降低达成目标的难度,或于逆境中自我保全,不会陷己于困厄中无法自拔。
文科还教会人们以审美和诗意抗拒生存的偶然性。人类的心灵,并没有随着物质发展一同进化到总是活在当下的程度,常有愤怒、倦怠、沮丧、悲伤、孤独的负面情绪。尼采认为这些精神痛苦无法凭借享乐的形式化解,只有通过意义才能消除。人文学科提供了调和内心冲突和塑造体验感的方式,教导人们怎样寻找到世俗生活的意义,同时还触发人的内心反省,获得一种知耻的心理,避免成为一个技术精专却毫无思想的工具人。
此外,互联網时代的商界竞争,重点也逐渐从技术领域过渡到人文领域。前些年,硅谷的IT大腕规劝大学生不要放弃人文专业,就道出了其中的运作原理。很多科技企业的未来盈利模式,是通过产品创新获益,技术人人都能做,缺的是会讲故事的人。谁能把正在开发的产品或仍在构想中的未来概念,讲述得浅显生动,吸引到投资人,剩下的技术细节就可以交给理科生去完成。
这样说不是为了捧一踩一,故意抬高文科、贬低理科,而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是未来趋势,文理科生根据各自所长,促使各种交易更频繁地展开,形成合作,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各自的价值。
【原载《联谊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