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搞收藏的朋友,这么多年,一直为几张纸币苦恼。那是几张第一套人民币,确切地说,是几张第一套人民币的“欣赏币”。何谓“欣赏币”?就是用来欣赏的,而非当初的流通真币。说白了就是假币,尽管这几张纸币,印刷得非常精美逼真。
印制已经退出流通的人民币并不犯法。这有点像现在仿清仿明的工艺品花瓶,只要在出售时候,告诉买家这是工艺品便可。问题是当初朋友并不知道这是高仿币——他看走了眼,当成真品将它们买回来。这令他很不舒服。
也曾有人对这几张纸币产生兴趣。但当朋友告诉他们这是高仿品的时候,他们便开始砍价,从上千元砍成十几元甚至几元。朋友当然不会卖。他说最起码,得卖回当初购买它们的价钱。
然这几近不可能。似乎没有人愿意花一大笔钱买回几张“欣赏币”,特别是那些在收藏圈里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藏友。
曾经劝过他,不想留的东西,不妨低价卖掉。朋友说,不行,我绝不能做亏本买卖。事实上朋友的生意之所以做得成功,正是因为这么多年他一直遵循了这个准则。可是他的这几张纸币是有问题的,我想,即使再过十年,他也将它们卖不出去。
可是前几天,去他店里小坐,他却告诉我,他终于将这几张“高仿币”卖掉了。
很低的价钱?我问他。
不但不低,还高出了当初的买进价。朋友得意地说。
你骗人了?
我做生意从不骗人。朋友说,是他愿意买的。
然后朋友给我讲述事情的经过。他说他无意之中将那几张纸钞夹进一本古书里,正好碰上一个对这本书感兴趣的顾客。书品相很差,放在店里已经有些时日,所以一直没有卖出去。也曾有几个人对这本书感兴趣,但翻到里面的缺页和残页,就放弃了。这次好像仍然如此,朋友刚想为这本书美言几句,顾客就把書合上了。
多少钱?他问朋友。
朋友便知道,他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许一开始,他的确是冲着那本古书去的,但现在,他看上的,是那本书里的纸币——他认为那些纸币是朋友忘在书里的;或者,他认为朋友并没有发现它们。更重要的是,他认为那是真币,价值不菲。
朋友本该告诉他实情。可是那天,也许他太急于将那几张纸币出手,也许他想“教训”一下那个想占他便宜的顾客,总之他给这本书开出了很高的价钱。结果,对方只是象征性地还了还价,然后,抱起那本书,逃得飞快。
这不算诱饵和陷阱吧?朋友说,因为我并非有意这样做。是他先想占我的便宜,我只是将计就计……
朋友有为自己开脱之嫌。
——事实上,不管对方有没有占他的便宜,他都不能骗人。尽管他事先并没有骗人的计划,但他的确在骗人——他应该向对方解释清楚,而不应该不声不响,任由受骗者自己欺骗自己。
再想,其实朋友又有什么大错呢?错在那个顾客,错在他的贪婪。一个人只要有了贪婪之心,别说是他人无意,就算有意,就算是骗局,就算骗局破绽百出,就算明知面前是一个陷阱,也会心存侥幸心花怒放地跳进去。
世上骗子的伎俩,无非有四:一,利用他人的善良;二,利用他人的好奇;三,利用他人的恐惧;四,利用他人的贪婪。最后一种,得逞的概率,相当之高。
一切只因为我们的贪婪。只因为我们认为,只有自己聪明,别人都是傻子。
【原载《品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