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环保做得好是世界公认的。去过德国的人,无不为德国清新的空气、翠绿的山林、湛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河流啧啧赞叹。事实上,德国人的环保意识体现在很多生活细节里。
废瓶也要分颜色
好习惯往往是从小培养的,德国小学生也有轮流值日,执勤内容是负责能源节约——只有在光线不足时才开灯,且先打开远离窗口一边的灯,然后打开邻近窗口的灯,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照明。冬天供暖时,教室气窗不打开,因为热空气浮在上面;下面的大窗只在课间开启五分钟左右,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当教室够热时,就要关闭暖气。孩子上学不用家长驾车接送,搭乘大型校车,以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量。在德国人看来,上班上学的最好方式,是骑车、溜旱冰以及步行。
德国政府还提倡人们在家开店,不是因为能赚钱,而是可以免去每天驾车上下班,减少交通堵塞。事实上,尽管每个家庭平均拥有两辆汽车,但顺路的邻居合开一辆车上班早已成为习惯,此举不仅不被认为是吝啬,还被贴上了“绿色时尚”的标签。
垃圾分类最能体现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德国八千万人口,每年制造三千万吨垃圾。用德国人的话来形容,“把这些垃圾装在一列火车上,火车头在德国,车尾已到非洲中部。”
对此,德国人是这么处理的:每个家庭至少要准备四到五个垃圾桶,分別装生态垃圾、化学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普通垃圾等,每天在自家整理好后,把这些垃圾分门别类地装进不同颜色的公共垃圾桶,而且要把不同颜色的玻璃瓶扔进相应的玻璃瓶专用桶,以方便回收和再利用。
如果违反了规定,居民就要承担更多的垃圾处理费用,这一点会由垃圾处理公司监管和通知。在德国,垃圾分类是最基本的环保意识,不仅人人积极参与,而且不辞劳苦。
赛车先种树
德国在环保方面能交上一份如此出色的答卷,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众所周知,德国是汽车工业大国,家家有私车,周末全家开车去度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德国逗留时,我经常发现,在一些风景怡人的小城边上,都开辟有很大的停车场,但停车场周围竖有这样的标语:“为了保护环境,请您在此停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城浏览。”这就是当地政府的规定,避免私家车造成过多污染。
世人皆知,德国人的赛车实力很强,这一部分是源于他們强大的汽车工业,一部分源于德国拥有大批的赛车爱好者。不过,出于生态方面的考虑,德国政府规定,喜好赛车的人,每年至少种树三十棵,以“将功补过”,原因是赛车排放的废气比一般汽车多。
不仅如此,德国还设立了环保警察。德国环保警察隶属于联邦内政部,每名环保警察都要经过一年半的专业训练。他们的任务是:发现环境污染时,立即采取补救行动。从化学毒素外泄到不卫生食品的销售,都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一旦发现环境污染,立即采取有效的手段,把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任何一条小溪泛起泡沫,环保警察都会取样。
保护环境立法先行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德国人是吃过苦头的,他们同样走过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发生了一连串环境污染事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造成约一百六十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四百八十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民众深受其害。环境灾难使民众认识到,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湖泊和河流不可能无限度地向人类提供资源。因此,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质量,而不是生活水平。
当德国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毫不犹豫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当时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目前,德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境保护法。在这个特殊时期,德国涌现出上千个环保组织,为宣传环保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德国政府、十六个州和各个县政府都设有官方的环保机构,另外,德国还有很多跨地区的环保研究机构。
【原载《当代工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