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广新闻报道,就读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曙光中学的十五岁留守少年,在学校保安的注视之下,被多名同学强行拉出学校后,在小巷子里遭十三名学生围殴,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7月4日身亡。受害者身亡半月后,这件发生在距离省城一百六十公里之外的事件,才被媒体曝光。
在死者堂哥提供的一段与校方谈话的录音中,曙光中学负责人称这个事件是个“意外”。
发生在留守少年身上的类似“意外”,有点多。
上个月,湖南省衡阳县界碑镇一名十二岁留守女童,毒杀了另外两名女孩——她仅有的朋友和玩伴。去年8月,四川省富顺县安溪镇一名十三岁留守儿童,将三岁的玩伴丢进粪池致死。
……
在这些死亡案件中,留守儿童或成受害者,或成施害者。而原因竟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借到卷子抄、不小心撞倒了、一次口角……这些施害原因,别说在成年人眼中,就算在同龄城市孩子眼中,也是不可理解的。
在极端杀人案件之外,留守儿童涉及其他类别的未成年犯罪案件的恶性事件,也不时见诸报端。很多稚气未脱的行凶者,往往还憧憬着返回校园,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法律,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一点,可悲又可怕。
如果我们把这些案件做一个梳理,会发现一些不是“意外”的共同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相关统计,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抽样调查则显示,将近三分之二的少年犯,在入监之前没有和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
在每一起留守儿童致人死亡案件中,行凶者和死亡者其实都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在我们把悲剧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千里之外的打工家长时,也应该看到,成人世界的集体冷漠,也是导致这些悲剧的根本原因。
孩子的教育,是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在内,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共同教育,而在教育资源匮乏的乡镇,捉襟见肘的师资力量,难以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有足够关怀,也缺少法治教育意识。
在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农村,社区力量甚至政府力量,也难以给留守孩子提供更多帮助,因为这样的孩子太多了,家家户户皆有。
笔者曾经深入留守小学采访,校长面对着越来越少的学生、日渐坍塌的校舍,说了这样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留下的都是最穷的。”因为,但凡家里稍有余力,都会把孩子送到县城和地市,甚至让孩子随迁进城。毕竟,爱孩子的父母占绝大多数,只不过各有自己的无奈。
这些最穷的家庭,在当地的影响力最低,这些孩子得到的关注最弱。在成人世界的共同冷漠下,悲剧的土壤就此滋生。
笔者发现,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留守儿童远在边远山村,随迁儿童则生活在郊区城中村,那里发生什么,都是“他们”的事情,都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与我无关。
事不关己则可高高挂起。
不是这样的!
对于这些犯下错误的孩子,对于那些因此受害的孩子,我们都应当有一份歉意。因为,是包括孩子的父母、学校等方面的失责,以及更多人的集体冷漠,才让这些悲剧发生。
这种集体冷漠和失责,不是意外。
【选自人民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