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贪官的周遭,总是围绕着一圈利益熏心的奸商,他们向来狼狈为奸、沆瀣一气。那么,当初在权钱交易时,究竟是奸商把官员拉下水去,还是贪官将商人“逼良为娼”?很少有人深入探究。
不妨剖析几个案例。
今年6月18日,农行原副行长杨琨受贿案在南京市中院开庭,杨琨对受贿三千零七十九万余元的指控供认不讳。
杨琨受贿手法十分隐蔽。比如,他帮某开发商解决资金困难后,要求开发商“带着”他的小舅子一起炒股。股票被套牢,又要求帮助“解套”。开发商提出种种方案,都被一一否定,直到开发商“领悟”后直接给他小舅子打入一千万元。又如,原先千难万难的项目经杨琨启动“特事特办”程序后,开发商总会前去“意思意思”,但无论一百万美元、两百万港币,还是四公斤黄金、齐白石的《荷花图》,他“瞄都不瞄一眼”,让人带走“代为保管”。
在杨琨这种官员眼中,市场经济已蜕变成了市场社会,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敛财机会。开发商们有求于杨琨,面对种种暗示,只得不停地“割肉”、“放血”。从感情上说,杨琨受贿案中那些商人属于被害者,而杨琨无疑是施害者。
再谈谈另一个案例。
5月26日,四十四岁的广东供电局副局长罗真海出庭受审。检方指控其为他人承接业务提供帮助,事后收受五人贿送的现金二百二十一万元、美元二十万元、购物卡和消费卡十万元。罗真海当庭认罪,并感叹“当今社会布满了诱惑和陷阱,稍不留意就跌入了危险的境地”。
庭审中公诉人披露一个细节,称本案中一名行贿人曾向罗真海行贿,但吃了“闭门羹”。那名行贿人以为罗真海嫌数目太小,于是将一张内有八十万元的银行卡,放在一只袋子里交给罗真海,但他还是没收下,而是退给了那名行贿人。
罗真海本是一个年轻正直的官员,最终失足虽说“咎由自取”,但他同时也是受害者,而那些煞费苦心拖其下水的商人,则是施害者。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不但让市场成了一些官员“权力寻租”的温床,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潜力。
当官员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此时他的话语权便处于绝对优势——明显不平等的情况,无论对于官员还是对于商人,都是极大挑战。若没有超乎寻常的定力,官员很容易忘乎所以,权力自肥。而围着转的商人只有让官员感觉越来越好,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除了频扔糖衣炮弹,还能如何?
插图 / 各取所需 / 董保发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