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一则《阳桥与鲂》的文言短文,心有所感。
《阳桥与鲂》一文说: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宓子贱被派往单父做县令,上任前,谦虚好学的他去向挺有学问的阳昼求教“治民之术”。
阳昼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以“钓道”来启发他:“夫投纶措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博而厚味。”
阳昼这段话的意思是,安好钓饵,垂下钓丝,马上迎上来吞食的便是阳桥鱼,这种鱼肉薄味淡;还有一种鱼,见到鱼饵,像看到又像没看到,想吃又不贪吃的是鲂鱼,这种鱼肉厚味美。
何谓响鼓不用重锤敲,聪明的宓子贱,悟出了其中的道理:阳昼是告诉自己要远离那些自己一到任,就极尽巴结逢迎能事的人,而去亲近那些沉稳敦厚、默默做事的人。
子贱依言而行,三年中,他亲“鲂鱼”,远“阳桥”,把单父治理得物阜年丰,风淳俗美。所以,《史记》中评说:“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好官只有爱戴的道理,民又怎会“欺”他呢?
阳昼以鱼喻人,以鱼味比人味,虽时过两千多年,对今天的我们仍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阳桥鱼,汲汲皇皇,所为者何?那自然是自己的利了。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丘吉尔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所以,积极献媚讨好者,无非是想通过向上司表忠心和献孝心,来捞取个人的好处,让上司眷顾、提拔自己,甚至自己有过时,能袒护、开脱自己等等。总之,无利不起早,起早只为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事,阳桥鱼们是决不会做的。
当今,如阳桥鱼一样的人更是多矣,在利益面前,他们全然一副急不可待的嘴脸:一些为官者,大肆贪污受贿,对“手莫伸”的警言根本听不进耳去,饵食中有鱼钩也根本不放在眼里。一些为民的,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造假售毒,胆大妄为,坑蒙拐骗,无恶不作;为了钱,兄弟可以反目,夫妻可以绝情。如此这般,也难怪有人感叹:浮躁的时代造就了众多浮躁的人。
细品这些浮躁的人,个个都是“薄而不美”——没有灵魂,人味丧尽。
只有那些一如既往,坚守自己精神高地的人,才是“鲂鱼”。“鲂鱼们”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不义之财从不心动;他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为了自己献身的事业,孜孜以求,苦苦探索,披沙拣金,勇攀高峰;他们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他们的定力和修养,充分展示出“博而厚味”的人格魅力,令人钦敬!
阳桥与鲂,孰劣孰优;鱼味人味,谁差谁好?值得我们“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