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没有秘密的工资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2381
刘文嘉

  公务员的收入到底有多少?这是体制外的老百姓都想知道的秘密。

  4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网的报道中,给出了一名普通正科级国家公务员2013年1月的工资条:包括职务工资四百八十元、级别工资四百九十八元、工改补贴四十五元,还包括工作津贴、交通补助、通讯补助……

  报道显示,这份工资条是几次工资改革和公务员内部收入差距的见证,不过总体上“没有什么秘密”。

  在笔者见过的一些行业的收入凭据中,公务员的工资条是最“清白无辜”的。不仅每笔津贴都其来有自,而且级别之间、地域之间、岗位之间的差距都相当清楚明白。和“一对一”谈薪水、“背靠背”看收入的体制外单位相比,公务员很清楚他的同事收入多少,很容易就能推测出自己领导的工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甚至不用打探和推测,那些印着数字的白色条子每个月都被扔在每个人的桌子上,和工会发的食用油、收发室送上来的机要件一样,是中国公职机关特有的风景。

  一个年轻公务员工资条上的数字,一般都会浮动在当地收入的平均线上下,展示着主人“揽月捉鳖奔小康”的生活状态。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个让国人狂热的职业。新闻报道中,有富二代开着宾利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有研究生为获得一个编制屈尊当环卫工人,也有白领放弃二十万年薪加入“考碗族”。宏观上,2013年国家公务员最高考录比接近“万里挑一”,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肯定在工资条之外。

  社会保障双轨制之下,公务员是在教育、医疗、养老上最有保证的一个群体。而在收入分配改革中,他们现在是,未来也继续会是“扩中”原则的主要获益者。前者意味着他们不必和很多人一样,用自己的收入垫付公共产品;后者则勾勒了稳步上升的个人发展路线。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公务员代替了红极一时的“白领”,成为了最有上升感的阶层,原因正在于此。这从一个角度展示了转型社会对于“安全感”的饥渴。

  除却社会保障,公务员的优势还在于他们是一个准官员群体,他们是官员的预备梯队——这恐怕是工资条之外更深的秘密。实际上,公务员和官员并非完全重叠的群体,两个词汇背后有着不同的语境。前者属现代公务员制度语境下的范畴,而后者是传统官场意义上的词汇,二者屡屡被混淆着使用,源自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与传统官场互相嫁接的“国情”。这种嫁接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通过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招考进入体制内,再慢慢发展成为掌握核心社会资源的群体。通过公开公正的考试找到进入既得利益阶层的入口,还有比这更吊诡的情况吗?而在先赋条件、代际因素一定的情况下,还有比这更便捷的上升途径吗?

  公务员的秘密,或许在工资条之外。建设透明廉洁的政府,必须保证公务员勤政高效,同时,更要保证那些拼尽全力挤进公务员队伍的从业者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不仅仅体现在“当官”上。

  【原载2013年4月9日《燕赵都市报·燕赵观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