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要去“社会实践”了,班主任们忙着联系单位地点,费时费神。社会像是成了经济怪物,什么事都要交换,这就会弄得小小班主任左右为难。
在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之际,“社会实践”的作用也令人生疑。我甚至觉得,除了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暂时解脱,轻松三五天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其他积极的结果。有时甚至会有反作用。有一年,學校到郊县去社会实践的学生在调查中接触到一起环境污染案,学生调查了三天,写出事件真相并送到电视台。结果,不但媒体不敢公开调查结果,连“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师也来打招呼,说对方“省里有人”,不要再调查了,人家会报复,砸了我们的饭碗全家得喝西北风云云。
学生到外地一家企业去“社会实践”。看了他们写的调查报告,我认为一点价值也没有,而且全班同学写的内容几乎一个样。可是有学生公开说,那家企业“很够意思”。怎么“够意思”呢?原来,学校托家长找了业务上的关系户,那家企业把接待这五十名学生作为讨好客户的路子,不但热情接待,汽车接送,住宿不收费,还请学生吃饭。“社会实践”被企业“包”了,调查数据由家长准备好了,食宿有人侍候了,这样的“实践”也就完了。如此“社会实践”的价值,也许只是提前让学生接触社会不良风气罢了。
寒假,因为有社会实践任务,一批高中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学生还算懂事,知道不应空着手去,于是买了一纸箱水果。到了敬老院,他们意外地发现出来接待的院长并不热情。“老人们在睡觉,”院长说,“不能吵醒他们。你们应当预约。”学生有点失落,他们原以为老人们会夹道欢迎的。待老人们睡醒,学生送上水果,说了几句话,就又到了院长办公室。院长径直问:“你们是不是要盖章?来,把写好的证明拿来。”——你看,一切都像例行公事,那位院长富有经验,一看就知道这些学生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任务才来的。一年到头,她不知道要接待多少这样的学生,所以早就冷漠了。
从报上看到有作者写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参加募捐的过程。那位八岁的女孩为了募集十美元,想到可以向邻居推销巧克力,每盒加价一美元。父亲想帮她,打算买下全部的巧克力时,她说,捐献是每个人的事,每个人只准买一盒。她挨家挨户向邻居们说明情况,第二天才把巧克力送上门取款,一切都有章有法。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独立做事的能力,而且在与人交往中熟悉了法规,学会了礼貌。
在一些国家,报考医学院需要“社会服务记录”,因为医护是高尚的职业,需要有良好的品德。如果我们也实行这样的录取方式会怎样呢?不久前在谈到改革高考,学习发达国家的办法时,有学者提出可以考虑建立“社会服务记录”,使之在高考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但是马上就有学者反驳:在中国,你要什么样的证明家长都有办法能给你搞来。有权的官员,他会凭借权力,因为任何部门的公章还是由个人说了算;有钱的,他可以花钱买通关系户;有的甚至不需要通过什么关系,他直接到大街上找随处可见的“办证”,打个手机,就会有人把他要的公章送来。这种种欺骗在中国社会早就不再是耻辱,而且简直成为值得炫耀的权力地位象征了。各级政府都有一些秘而不宣或心照不宣的事,中国媒体上每天都有靠不住的消息,群众弄小小一张假证明何足挂齿?
【选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