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两次大海难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0064
洪巧俊

  

  2012,距离泰坦尼克号沉没已经整一百年。一百年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蒸汽客轮,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因中途撞冰山而沉没。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我想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人,都会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沉重感,挥之不去。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还有这样一幅幅充满人性、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并平静地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动情呼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

  尽管真相没有电影中那么完美,“妇女儿童优先”的动人救生口号并非完全属实,因为获得优先权的主要是头等舱、二等舱的妇孺。统计数据表明,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但是在那等级森严的时代里,“妇女儿童优先”还是十分可贵的。由于乘客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妇女儿童优先”是“泰坦尼克”号奉献给世界的一条活生生的文明守则。

  把这些泰坦尼克号中的真实故事写出来,是为了对比中国的汕头海难。汕头海难要比泰坦尼克号海难晚九年,泰坦尼克号沉没发生在1912年4月14日,而汕头海难则发生在1921年3月18日。泰坦尼克号沉没有一千五百多名乘客葬身海底,而汕头海难也是一千多人丧生。汕头海难是因为轮船突然触礁,船被撞开一条大缝,海水大量涌入,轮船严重倾斜而发生的。在这关键的时刻,这里没有文明的“妇女儿童优先”,也没有人选择绅士般的死亡,更没有生死在一起的爱情故事,有的却是乘客为争夺救生艇,挥舞起斧头、刀子和棍棒。就是船长命令船员对空开枪,也没能控制住船上的相互残杀。那些胜利者没有想到,通过弱肉强食跳上救生艇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死亡:救生艇被下沉的轮船撞得粉碎。令人心痛的是丧生的一千多人中,有一半人是死在刀枪之下的。(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年6月版《目击劫难100年》第一卷第175页)

  泰坦尼克号上两千两百零八名船员和旅客中,有七百零五人生还。我们知道,掉进冰冷的海水里,几乎是没有生还的可能的。而汕头海难轮船触礁时正在驶进汕头港,3月的汕头几乎没有冰冻天气,如果救援及时,大多都有生还的希望。令人悲哀的是轮船上的人几乎都葬身海底,更令人痛心的是一半人不是被海水淹死,而是被同胞杀死。他们在危难当中不是呈现英雄本色,而是在弱肉强食。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所谓的强者,也不过是比弱者晚一些时候死而已。海难是悲剧,然而说到这种海难面前弱肉强食的悲剧,还有什么比这更惨烈,更卑劣?

  其实,从这两次海难中,我们看到了文明与野蛮,也看到了野蛮给人类带来的更加深重的灾难。自古至今,文明都在与野蛮抗衡着。野蛮毁灭文明,文明驱散野蛮。文明的天使面孔会在文明的社会风气中展现;野蛮的魔鬼嘴脸在野蛮的社会环境中暴露。

  泰坦尼克号虽然也分等级,但在等级中仍然遵守“妇孺先走”的文明守则。

  “人生几回伤往事,晴空碧海吊孤魂。”泰坦尼克号沉没已一百周年,它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不是那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是文明守则。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发生危难时,是“妇孺先走”吗?我想,如果不是“妇孺先走”,那就说明我们的文明已经落后人家百年。无数的灾难事实告诉我们,不遵守文明守则,灾难只会更加深重。

  【原载2012年9月2日《潮州日报·百姓话题》】

  題图 / 丢了同一样东西 / 薛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