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数字痴迷症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7569
沈坚

  近阅一份学术刊物,介绍某教授成果累累,称他在某两种国家高等级期刊(不是“××等”刊物)上“发表近百篇文章”。

  作为双月刊,往多里说即以每期发表专业论文十五至二十篇计,一年六期统共也不过百来篇;就算两种刊物翻个倍,满打满算两百余篇而已。业内人士怕都明白,即使资深学者,一辈子在那两种刊物上能发表的文章也超不过十篇二十篇的。大话唬人,却有悖常理,公然挑战人家的智商。前些年,笔者也听说一位,号称一年发文二百篇,你还能说什么,只有一笑了之。

  据说国人富于数学天赋,专擅数字游戏,近年不少单位的量化管理,更是搅得昏天黑地。高校搞考核,规定每个教授每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篇,副教授两篇,讲师一篇,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发文两篇,博士生发文三篇……也不想想,全国有多少所大学,多少位专业教师,多少研究生(扩招后更是膨胀得惊人),又有多少家核心期刊可供发文,一平均,如何满足得了这么许多人的考核要求?这是任何一个小学生都能算得过来的简单算术题,却唯独我们的规则制定者对此视而不见!况且,这种为过关达标而不择手段、滥竽充数制造出来的各类成果数字,又能有多少实际意义?其原因,除了填报者本身的主观因素之外,客观上现行的制度性诱导与倒逼机制,则更难辞其咎。

  有人说,中国人崇尚面子文化,实在不是戏言。文过饰非的同时,一味好大喜功,嗜将“好事”、政绩往大里吹,自然就免不了在数字的使用上浮夸、掺假。且不论“大跃进”、“文革”一类荒唐岁月,也不说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可信度,即或日常的新闻报道里,也时现可疑之处。

  譬如,说北方大雪,京城二十万市民上街扫雪。动辄还有:秋天十万市民赏菊,五一、国庆七十万市民游园,八百万农民抗旱浇地,四十万军民上堤抗洪……这种靠数字说话、以壮声色的新聞标题,在诸多媒体上早已屡见不鲜。

  重视数字,当为强化报道的效果,本不一定是坏事,但要看如何使用了,往往细节决定成败。人们对此心存疑惑的是,你这些“万人”由何而来,是事前计划、组织和动员的,当场清点、统计的,还是事后估算、凑数的,甚至拍脑袋想当然的?凭什么取信于人?

  新闻报道、学术研究,甚而日常管理中具体的报表统计、报告总结,无不贵在准确,容不得半点注水。笔者参观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馆时注意到,他们对于伤亡人数的统计都是精确到个位数的,不像我们的很多统计甚至研究中,只拿得出个模棱两可或众说不一的概数。一是一,二是二,有事说事,这不同于文学夸饰,不能动辄“白发三千丈”。中国的数字统计之所以常常不能令世人满意,就在于人为的色彩太浓,水分太多,或添或缩,全凭一时之需。事前没有精准的统计,事后只能“毛估估”。做新闻,讲实绩,与其为追求一时轰动效应,给上级或公众加深印象而刻意地营造和编排,那还不如不用数字,干干净净的“裸说”、“裸报”,来得更实在更可信。这是一条规则,也是一种常识。

  【原载2012年5月9日《文汇报·笔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