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农民子弟多弃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1404
张贵峰

  囿于“学费贵、就业难”等原因,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许多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来越窄。8月27日,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看望报到新生时表示,“如果有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那就是学校的耻辱”,“相信寒门依旧出才子”,朱善璐针对大学贫困生的上述表态,当然令人欣慰。它或许表明,时下的大学管理者,对于高等教育的基本公平使命还是不乏清醒认识的。

  但与此同时,又不得不承认,这种欣慰的程度,实际上又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一个严峻逼仄的现实是,眼下贫困的寒门子弟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远不仅仅表现在大学校园之内,而更多体现在大学校园的门槛之外。在贫困的制约之下,许多农村寒门子弟在尚未来得及迈进大学门槛之前的上游阶段,就已经大量“弃考”、纷纷“辍学”了。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有八十四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2010年弃考人数接近一百万,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

  而对于像“北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来说,寒门子弟早早便“不得其门而入”的程度,实际上表现得更为严重。研究显示,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十七倍”。

  面对如此几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大学生源结构,和年年不断看涨的寒门子弟弃考行情,人们显然又要追问:这究竟又是谁的耻辱?如果从现象上具体考察分析,需要为这种耻辱承担责任的主体,无疑非常之多。比如,教育范畴内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过度应试化的高考制度,高中、大学等非义务阶段教育公益性的严重不足导致学费昂贵等等;再如,社会范畴内的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长期固化,城乡收入差距的加速扩大,真正“自由竞争、选贤任能”的市场化就业体制的远未形成等等。

  不过,总结归纳起来,“农村子弟弃考”现象背后的耻辱,说到底其实还是以“制约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的许多改革进展迟缓、效果不彰。其中包括,强化政府公共投入责任、维护教育公益属性并确保民众廉价受教育权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改革;有效约束政府权力、确保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市场化改革;打破“拼爹”、“岗位世袭”潜规则的就业体制改革。

  显然,如果我们不能拿出“知耻而后勇”的改革勇气和决心,加速推进上述这些改革,在教育和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充分兑现和落实“制约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法治原则,那么,这种以“农村子弟弃考”为表征的教育悲剧、社会公平正义创伤,就不仅不可能真正彻底避免,而且还有可能不断蔓延恶化,并导致阶层加剧分化。

  【原载2011年8月29日《燕赵都市报·公民发言》标题有改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