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可以让我们扯到很远的蛋,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小时会围观什么人、什么事。
1986年出生的女孩王圣淇突然蹿火,引发了网友的种种猜测。其人2008年开始工作,2010年7月(二十四岁)便被提拔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有网友传,她是某市长的千金。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有关方面于2月15日回应称,任命是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的,是校方有意识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并否认了王圣淇为官二代的说法。
仅就此事而言,即便以官场现行规则和潜规则衡量,对此人的提拔也是“出格”的。不难理解,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及其审批干部提升的上级,做出这等破格之事,必是被“破格因素”所影响、所推动。学校方面的反馈,无法令人消疑敛声,“有意识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这一句,作用很不好——它证实了那位女孩的确平平无奇。
学校的宣传负责人批评网民说:“网友总喜欢把某个人的成就和另一些人联系起来,这种臆想是没有必要的。”网友是说了“上面有人、下面也有人”之类,他们一般不把对个人的“组织提拔”视同为“个人成就”。他们之所以存在这种“臆想”,只是由于他们生活在现实中,他们是中国人,不是火星人。
以为“年轻即等于无能和不胜任”,中国人还没混账到这般地步。要大家认可那位女孩和提升过快的事实倒也容易,说出一件他人做不了的难事由她做到了,就可以服众,就可以证明她出类拔萃,证明应该对其培养和重用。不然,为她摆出些“抽象评语”和“印象分数”那可不行。如果不昧心说话,作为大学团队和高层班子,应该知道能服众的个人成果和杰出证明是什么。
以财富和社会地位为主要标志的“成功人生”,大致有两条路好走。一是以体制外个人身份获得与积累财富,继而“有身份”乃至有官授的头衔、荣誉,这路子即所谓的“创业”;二是进入体制内的公家人被提拔,获得较高级、较重要职位或“肥差”,体制内一般不管这种成功过程叫“创业”,而是叫做“进步”。这两条路之外被剩下的人也干活做事,体制外干活而创不下业来叫“打工族”,体制内干活进不了步就叫“一般人员”。
当官,就是被叫做“进步”的体制内创业,这种创业成本低风险小,轻松安逸,还可以“一家两制”,扩展创收渠道,在创业的同时享有高品质生活;而体制外创业成功率很低,受累受气领略许多辛酸苦辣。两者相较,体制内创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且当官在中国又是智力含量最低的工种(有名言曰“连做官都不会真是笨到家了”),故而“全国人民都想当官”。
所谓的创业、进步、打工、干活,都达成分配结果,而当官或“进步”,实乃对个人的最佳分配方式。这是“大分配”,决定着各领域分配和个人来自其他渠道的分配。
官办机构内的人员录用和提拔,被许多本不相干的“人民”视为“大家的机会”,这里有个认识误区。只要你和既得利益群体同样抱持“打天下坐天下”的观念,你是没资格、没道理干涉人家内政的;打天下的专天下,实际上你也没办法干扰到人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大计。
民声或可造成局部、个别分配的一点麻烦,但“大分配格局”神圣不可侵犯。强势成功群体内,有子长成,有孙长成,若不能合规提携,自家人必会违规运作,也能生出多种形式的迂回办法。这里客观存在一个大原则、大规矩:肥水不流外人田,无论规矩怎么定,世界只能是那些儿子、孙子的。
“选贤任能”又如何?“不出格”又能如何?缺了公民之选任,选任和那个“选格”,都是特定小圈子里的私事。
一个社会,人人适得其岗,适得其位,适得其职,则天下大公,天下大安。那将是社会机制无比优越的终极证明,也是公平与效率完美平衡的最高境界。这种理想与追求,在国人内心深處还不甚明朗地存在着,但而今,理想与追求促成的只能是“羡慕嫉妒恨”。
【选自《华声论坛》】
题图 / 定向培养 / 盖桂保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