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在别的地方看到一个更好的表述方式,那句话说的是:“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完美的人性、完美的制度、完美的政治,但是完美的不存在,不应该是我们放弃追求“稍微美好一些”社会的理由。
我试图从具体的政治事件、甚至柴米油盐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当代政治,确切地说,分析什么样的公共生活更接近合理与正义。所以我的写作,往往是在做很“笨”的工作:讲故事、讲常识、讲人物。这件事情如此之“笨”,以至于有读者可能对一个大学老师没有戴上术语的墨镜、穿上晦涩理论的马靴出来讲话而感到失望;但我之所以愿意做这个很“笨”的工作,是因为我不介意“天真”——我还没有看透一切,并拒绝看透一切,事实上,谁想让我“看透一切”,我就跟谁急。
对这个世界有一天会成为人间天堂我不抱希望,但是我想:一个居民房子被推土机强拆的世界,和一个开发商必须跟某人谈判拆迁价的世界,还是略有不同的;一个婴儿喝奶粉不小心会得重病的世界,和一个食物标签上必须写明所有成分和卡路里的世界,也是略有不同的;一个高考分数线向本来就占有教育资源优势的大城市倾斜的世界,和一个照顾弱势群体有机会上大学的世界,是不同的……那种无视所有这些不同而一屁股坐到“看透一切”的高度上挥斥方遒的态度,有些人称之为“智慧”,我称之为“傲慢”。
世界如此之博大,我们短短一生真的能看透吗?再说看透了接下来干嘛呢?坐在云端捋着智慧的胡须等死?
深入这个世界的细节,观察它的微妙,捕捉它的变化,在非黑即白之外看到所有那些丰富的过渡色彩,需要谦卑、耐心和好奇心。 那么多人热衷于看透的“智慧”,其实不过是逃避社会责任感的最好理由——“我都看透了”,自然也不用操任何心了。
而对“肮脏”的政治家来说,民众的政治虚无主义则是他们最强大的堡垒:如果我无意于将自己清洗得更干净,至少我希望你相信干净是不可能的。
以前曾有朋友跟我讨论,为什么很多出了国的人政治上也会很保守,他们不是见多识广了吗?我说,以前有个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一个人如果买了某个牌子的车,以后他就会更留心这个牌子车的广告,而对其他牌子的广告往往充耳不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一个人的头脑开始封闭时,他明明身处一个信息开放的世界里,但是他吸收知识的方式却是选择性的和片面的。在我的留学生涯中,身边有太多的中国人,身在一个全新的制度中,但是看不到它的新意。大约因为在他们出国之前,头脑里已经安装了“某个牌子的车”了,出了国以后,也只留心这个牌子的广告,而对其他牌子视而不见。我想说的是,我们当中,有太多年纪轻轻就已对世界全然失去好奇心的人,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感叹号,但是没有了问号。
那么我希望我的写作所达到的效果,就是在更多人的脑子里种上更多的问号。希望有一些人,越多越好,读了我的文章,从先前“看透的智慧”中倒退下来,退回天真,退回好奇,退回“困惑”。如果一个读者在读了我的文字之后对现实世界能感到一点点“糊涂”和“困惑”,那么应该恭喜你又回到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在琳琅满目的“汽车”之间,又有了选择的可能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