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反思与自省的火种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1364
梁思慧

  前段时间,关于“鲁迅大撤退”的话题在媒体上讨论得沸沸扬扬,作为中国杂文界标杆式的人物,鲁迅所面临的境遇,其实也不妨看做是今日杂文生存境遇的一种折射。

  一个批评者众的年代,到底是好年代还是坏年代?为何在鲁迅强调“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的六十多年后,公众仍无法对他几篇檄文的去留保持平静?我想,一个毋庸置疑的原因是,与近一个世纪前相比,我们社会中无数的矛盾、弊病和不安,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减少,而批评所依托的最便于攻战和启蒙宣传的文体——杂文,或曰反思和自省的火种,反倒日渐微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深思。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远离批评,如同一个人想要获得人格的全面发展,就不应该被吹捧和赞美迷住心窍。杂文常被人们比做匕首、投枪——说到底,杂文的天职就是批评、批判。而独立批评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以一切的不公平和不正义为靶标,不依附任何派别和阶层,冷眼观察,见微知著,竭个人之薄力,直言敢谏,启迪良知,这些“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民族脊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毋庸置疑,只有批评的声音多了,“善”的力量才会获得可喜的成长空间,民主和法治才能不偏离正轨,人们的尊严才能得到保障。

  多年来,评论或曰批评就一直是《同舟共进》所倚重的,正因为此,刊物汇聚了众多践行社会价值、坦荡发声的知识分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作者队伍。其中,大家和新锐“济济一堂”,来的都是“座上宾”,既有老辣劲道的杂文界领军人物,也有意气风发的快笔好手。同时,刊物周围也积聚起一大批关怀国是民瘼的读者,吸引他们的正是这份先声敢言和针砭时弊的锐气。这种言路风格和方向,是《同舟共进》自创刊起便一以贯之的,皆因我们深知,一份刊物想要有固定的读者群体,就必须树立鲜明的立场和独特的品位,如若一份刊物没有可以“亮出来”的“王牌”,面目模糊,棱角两可,读者必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弃之而去。

  《同舟共进》不以对世事反映快速的时效性见长。每期选择稿件时,我们总要面临痛苦的抉择,因为好文章不少,而版面有限,这就逼着我们必须用高标准选稿,力求多出精品。一分耕耘一分回报,2009年10月,在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出版报》、新浪网等机构主办的“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中,《同舟共进》获得“年度媒体奖”,大奖组委会在颁奖词中写道:“《同舟共进》坚持理想,特立独行,对中国转型期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论说,特点最为鲜明,立场最为清晰。2009年,《同舟共进》以大量锐利的评论文章,开掘历史、聚焦现实,继续‘在别人停止思维的地方延续思维。”这是对刊物所做的最好概括,也是对编辑部多年努力的肯定。另外,我们的老朋友、知名杂文作家陈四益先生刊于2009年第10期的《忽然想到——关于“扯淡”》,也荣膺“年度作品奖银奖”,实在可喜可贺。

  承蒙《杂文选刊》编辑厚爱,此次“杂文专版撷英”中所选择的三篇杂文,便有着鲜明的“同舟风格”。陈四益先生的“忽然想到”系列,敏锐地捕捉时弊,反思深刻,其剖析问题的视角独特,入木三分,梁晓声先生的《论文化在政治之上》,警句连连,通篇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辨。

  毕星星先生的文章,单枪直入,直抒胸臆,读后让人不得不为他充满智慧的说理、丰富翔实的论证、掷地有声的语言而折服。

  鲁迅虽已逝去,横亘近一个世纪的对黑暗的批判与反抗却远未被磨灭,我们依然欣慰地看到,当代知识分子,他们中一些最优秀的个体“终于与鲁迅所开创的,已经中断了的精神界之战士的谱系承续上了”。

  (作者系《同舟共进》编辑)

  插图 / 火种 / 凯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