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词语“除忆诅咒”的意思是从记忆中抹去,虽然这是历史学家创造的现代新词,但却被广泛用于描述各个时代,尤其是古代罗马对背离集体的个人的处罚。
被判以除忆诅咒之刑的人有可能是国家叛徒、暴君,也有可能是其他类型的“国家公敌”。
公元31年阴谋反对皇帝提庇留的谢亚努斯遭受到了除忆诅咒之刑。 提庇留察觉到他曾经的宠臣、禁卫军首领谢亚努斯阴谋反叛他之后,立刻派人处死了他,谢亚努斯的每一位重要密探和其支持者均被处死,甚至连他的幼女亦未能幸免。因为法律禁止处决处女,所以她先被奸污,后被勒毙。
不过事情到这里还未结束,人们死后也难以逃脱除忆诅咒的处罚。
罗马施行的除忆诅咒还包括从铭文中抹去被处罚者的名字,禁止他们在葬礼上佩戴蜡质面具,把他们的作品充公或毁坏,让他们的遗嘱失效,宣布该人的生日为凶日,被处死的周年纪念日为感恩节,侮辱他的尸体等等。总之,要做到消除他们在世时的一切痕迹,仿佛他们不曾存在过一样。对于罗马公民来说这是最严厉的惩罚。
并非只有罗马人施行除忆诅咒。在犹太教中,“他(她)的名字和记忆被抹掉”是对一个人最恶毒的诅咒。古代埃及人同样认为,保存一个人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认为毁掉一个人的名字从某种程度上就摧毁了他。古埃及新王朝中,哈特谢普苏特以女性之身成为法老,在她过世之后,后继的法老图特摩斯三世为消灭曾有女性当政的证据,下令刮除她在神庙中的铭刻,摧毁她在各地的雕像。
近代照相术兴起后,如果政客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失势,则可能会在许多档案相片中被“修改”,从而消失掉,让后人误判他过去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斯大林在“大清洗”中就曾对很多对手都施以类似的处罚。苏联政治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的例子颇具讽刺意味。在大肃反中,叶若夫掌管内务部,风光无限,报纸上经常出现他和斯大林的合影。在叶若夫掌权的1937~1938年,大清洗达到了最高峰,大概有50%~70%的最高苏维埃成员被撤职并关押,流放至西伯利亚的古拉格或直接被处决。1938年,叶若夫因有“重大缺点和扭曲”被贝利亚接任,调任空职后被处决。他被冠以“破坏分子”、“不称职者”、“贪污公款者”和“叛国者”的罪名,被控与德国合作,支持间谍和进行破坏活动。在与斯大林的合影中,叶若夫被全部抹去。
风水轮流转,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就轮到斯大林的形象从某些宣传电影中消失了。
1925年,俄国城市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又改名为伏尔加格勒。苏联解体之后,很多城市放弃了以前官方宣扬的意识形态,以共产主义领导人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比如列宁格勒等纷纷恢复到苏联之前的名字,或者改为没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名字。前苏联领导人的雕像也大多被摧毁。
最近,除忆诅咒出现在西班牙。2007年10月31日,西班牙国会通过“历史记忆法案”,该法案正式对佛朗哥的独裁政权进行谴责,要求从公共建筑中撤除代表佛朗哥政权的雕像、匾额和其他象征。据称,佛朗哥时代遗物的总数超过三百件,有几百条市镇街道以佛朗哥和他手下将军之名命名,不过清洗行动已经开始,佛朗哥及其记忆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乔治·奥威尔在1949年出版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中描写了在“真理部”上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际遇。“真理部”这个部门处理的事务与头衔截然相反,小说的主人公主要负责根据现实和宣传需要,改写历史文献、报纸和文学著作,篡改照片,“蒸发”“非人”(unpersons,违反过党章的人)。奥威尔说:“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过去,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未来。”
文字可以篡改,照片可以抹去,但是记忆却难以磨灭。
【原载2010年第8期《新一代》】
题图 / 清扫 / 佚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