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薪火相传 必酿苦果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选刊 热度: 11874
米 兰

  现代经典杂文小识(之二十四)

  习惯,分好与坏。坏习惯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也许无大碍;如果一家人都有同一个坏习惯,就有可能殃及邻居或亲属;如果是一个民族的坏习惯,那就了不得了,完全有可能造成整个国家或全民族的灾难。

  坏习惯,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国民性。那么,国人都有哪些坏习惯呢?盲目是吧,不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是吧,缺乏节约资源意识是吧,做事鲜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吧……还有许多许多。

  有些坏习惯——比如一知半解的“差不多”即可折射出民族的劣根性。

  “差不多”是马马虎虎的同义词,是凑合、对付的近义词。“差不多”的惰性几乎人人有,又几乎人人不当回事,以致于“差不多”几乎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然而,每个人从不把这个坏毛病坏习惯写在日记里、说在教训里、遗憾于心、悔恨于情,甚至人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从不把“差不多”的坏习惯叮嘱给后人万万不可代代相传。

  我们的国土面积是多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零头呢?“习惯”于抹掉了;全国人口是多少?十三亿,零头也扔了。正是这个人口的零头,往往是几个小国的全国人口,我们却“习惯”不计了。近年来各地发生的桥塌、楼垮、矿难、钢水溢泄等灾难无不与“差不多”有关,然而,我们从不与“差不多”算账。

  “差不多”看似坏习惯,实际是心理素质、文化失范的大问题,它与一个民族的视野、胸襟、情愫有直接关联,它关乎民族的前途与未来。

  既然“差不多”坏习惯关涉如此严重的大问题,为什么别人未写而只有胡适先生以此题材创作杂文呢?

  这便是经典杂文作家的独特之处。从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发现弊端,从普适的表面事物看透其本质,从世相正面透视其背面,这正是杂文作家应有的文化资质与文化积淀。《差》文虽只举出生活中的普通事例,但我们阅读时应该意识到作品深远的文化内核。

  其次是作品的拟人化艺术省略去许多讲道理罗列流水账,从而使作品更形象、生动、有趣、好读。

  再次是美学的注入,使作品的美感更强烈。“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这是对“差不多”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差不多”的哀叹!“差不多”是人的素质大忌,是“丑”态、“丑”行,然而作品以其美学底蕴,让读者在苦涩中发出会心的一笑,在陋习中体验美的感知。

  结尾一段是作品的精华,也是作品经久不衰之所在。胡适先生的创作风格(艺术个性)与鲁迅先生迥然不同。前者笑着看生活、看世界、看未来,后者则皱着眉头看社会、看时代。如果以悲喜剧论,那么,前者善写喜剧风格的杂文,后者则以悲剧风格见长。假如此论成立,《差》文的结尾便是笑对国人了。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洪骍,字适之。曾就读于美国几所大学,获博士学位,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等。

  著作颇丰,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有《胡适文存》行世。

  2007年11月2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